擱念

擱念

舊時江湖上各色行業都有,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的綱口。不懂綱口也就不懂江湖,外行人除了被稱作空子以外,還被稱作“擱念”,及不懂江湖規矩的人。 老江湖卻把自己稱作“擱念”,這是一種謙虛地自嘲,反過來則是說我既不擱也不念,全都門清。 自從社會進步以後,許多江湖行當就沒有了,江湖“擱念”也隨之消失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擱念
  • 別稱:鑽空子
  • 老江湖自稱:這是一種謙虛地自嘲
  • 現在:江湖“擱念”也隨之消失了
基本信息,名詞解釋,

基本信息

但江湖術語卻作為口語流傳了下來,如介紹買賣的,稱作“跑合”。合及知道這類買賣的人,有上家貨主,他這裡找來下家買主,從中吃個差價喜面,這類中人被江湖人稱作“跑合”的。懂得買賣路數,能幹跑合的事,就是擱念。 過去生產資料是雙軌制,跑合的人比較多,誰有批文,誰有劃撥價盤圓,誰有水泥、化肥等物資,都可以拿來跑合,從中掙點利錢。舊時的跑合卻是要在江湖上尋照應,買便宜貨,不是掙大利。 跑合的內容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擱念的事情則是從江湖道轉向了利益的占有上。例如兩人一起做生意,分利的時候一方多,一方少。分得少的一方,內心總有些不愉快,又礙於情面不說,朋友私下裡議論些,此話傳到多得里的那一方,就很有可能聽到這樣的語言:“他分得少嗎?一個小擱念。” 這裡的“擱念”不是江湖道的,而是隨人算計。因此現在的“擱念”一詞又成了算計的代名詞。 如今做生意的人,幾乎沒有管、鮑分金的那類事情,合夥生意中的江湖義氣也就成了玩耍的笑話。舊時稱江湖同道為老合,一般的事情都有照應,跟現在的同行生意有所不同。莫說是同行擠兌,就是同門在利益面前也多有不容。分金就有擱念的事,常了不光沒了江湖朋友道,就是自己的路也漸走漸窄。這就是說人擱念,自己實為真擱念的那類人。 還有一類人確實擱念,平日仨瓜倆棗都算計的分明,能記住二十年前誰喝過他一碗粥,三十年前誰結婚的人情份子還沒吃回來等等。這類人算計一生,無非是要過個好日子,就像《儒林外史》中說的那人,臨了也得點一根燈芯。假如別人那一碗粥的人情是在飢餓時,這就成了一生的聖賢,非得像和尚念經那樣的念叨:“當年,某某快餓死了,我給了他一碗粥,要不他哪能有今天。”其實人家在哪裡都能喝這碗粥,喝他的粥是把他當作了兄弟們,並不是說已經成了餓殍。 這就是擱念。

名詞解釋

江湖的藝人對於社會裡得百行通。無一行不懂,無事不明,才算夠格。社會裡半開眼的人管他叫“生意”,又叫“老合”、吃張口飯的,他們自稱叫“擱念”。念是“不成”的侃兒。沒吃叫“念啃”,沒錢叫“念杵頭兒”,沒有心眼的人叫“念攢子”,沒有眼的瞎子叫“念招兒”。
江湖藝人在早年是全都打“走馬穴兒”,向來不靠長地,越走的地方多,越走的道路遠,越有人恭維說他跑腿的,跑的腿長。可是走那河路碼頭,村莊鎮市,各大省城,各大都會地方,不論天地間的什麼事全都懂得,那才能算份腿兒。如有事不懂便擱一事,一行不懂便擱一行。到了哪個地方,事事不明,事事不懂,便算擱了念啦!不用說發大財“火穴大轉”,就是早晚的啃食休想混的上,就得念啃的。吃一輩子生意,由國小到老,亦不敢說到家。
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做事的人,只能懂得他本行的事兒。惟有吃擱念的人,是萬行通的。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沒開過果局子,沒做過賣鮮貨的小買賣,任你多聰明,要買鮮貨,亦得由著人家賺你的錢。買的沒有賣的精。買賣人有三不賣:不夠本不賣;賠錢不賣;不賺錢不賣。到了吃擱念的人,譬如他們沒做過鮮貨行的買賣,得懂鮮貨行的事兒,別人遇事不擱便念,江湖人是不擱不念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