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詠懷·疇昔國士遇
- 作者:庾信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作品全文,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疇昔國士遇,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寧知炭欲吞。
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
悲傷劉孺子,悽愴史皇孫。
無因同武騎,歸守灞陵園。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從前梁國給了我國士的待遇,那恩情一輩子也忘不了。說是像靈蛇吐珠一樣報蕭梁,誰知道如今卻像吞炭的豫讓。帝王的眷顧使我身價珍貴如尺璧一樣,而今卻不能像季布一樣兌現報主的承諾。痛惜悽慘的梁敬帝好比漢末的劉孺子,傷心梁朝子孫就像劉家的史皇孫。可嘆我不能像司馬相如一樣,回到故土為先帝守陵看墓。
作品賞析
“疇昔國士遇,生平知己恩”,“疇昔”,往日。“疇”為助詞,無意。“國士”,國中傑出的人物。這二句說,過去梁朝以國士相待於我,對此恩情,一生有知己之感。“直言珠可吐,寧知炭可吞”,前句用蛇吐珠以報隋侯的故事,晉乾寶《搜神記》:“隋侯出行,見大蛇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丘”。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下句用豫讓吞炭的典故,《戰國策.趙策》載:戰國初,晉人豫讓初事范中行氏,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甚見尊崇。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這二句說自己要像蛇吐珠那樣報答梁王朝的恩情,又要學豫讓吞炭為梁室復仇。“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顧”,眷念,眷顧,垂愛關注之意。這二句承接一、二句,意思是梁王朝對我的眷顧重於尺璧,而我的一言也使千金為輕,寫自己知遇之隆。“悲傷劉孺子,悽愴史皇孫”,劉孺子指漢宣帝玄孫劉嬰,平帝死,嬰年二歲被王莽立為皇太子,號孺子,不久王莽篡位,廢嬰為安定公。用此典故是為表示對梁敬帝蕭方智(在位二年,公元555至556年)的悲悼,敬帝遜位於陳,陳受命,以敬帝為江陰王,死於外邸。史皇孫為漢武帝之孫,父為戾太子劉據,母號史良娣,妻王夫人,因巫蠱事而遇害。這裡是喻指梁朝王室子孫多被戕害。“無因同武騎,歸守灞陵園”,“武騎”,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曾為武騎常侍,“灞陵園”,漢文帝陵園,司馬相如在漢武帝時被任命為孝文園令。這二句作者以司馬相如自比,因庾信本是梁朝的文學之臣,說自己不能像司馬相如那般守灞陵園,意思是不能回到故鄉歸守梁主的陵墓。
本詩頭二句直抒胸臆,淺顯易懂,但亦暗含“士為知己者死”之意。故三、四句說想報恩,豈料遭逢國變,唯有走豫讓的道路了。五、六句又承接一、二句,進一步寫自己眷遇之隆,一言千金。由此,七、八句很自然地過渡到悲悼梁朝王室的覆亡。結尾二句則說自己連想守梁故主的陵墓都做不到。全詩脈絡連貫,承接自然。
庾信詩中愛用典故,《擬詠懷》尤為明顯。本詩中用了好幾個典故,這一方面是庾信才華豐贍,另外則可以做到用精約的語言包括更豐富的內容,如“劉孺子”、“史皇孫”,令人有史實而產生聯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於典故之間。結局說自己不能像司馬相如那樣歸守霸陵,為什麼呢?沒有明言,因為北朝不僅不放他南歸,而且屢被加官進爵。所以,詩中雖提到“炭可吞”,雖然“悲傷”、“悽愴”,但最後也只是想回到江南為故主守陵,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很微妙複雜的,這是由於詩人的內心也是很沉痛悽苦的,既屈仕於北朝,又懷念於故國,這種情懷貫穿於《擬詠懷》的組詩之間。本詩則是集中表達了對梁朝知遇之恩難報償的痛苦心情。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子蘭成 ,祖籍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梁代詩人庾肩吾之子,南北朝時期文學家、辭賦家、詩人。
庾信早年出仕於南朝,在梁寫“宮體詩”;入北朝後,生活、思想發生變化,詩歌由冶艷而入剛勁蒼涼,風格為之一新。他是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作家。把南方詩歌的聲律技巧傳至北方,又摒棄了浮艷文風,吸取北方剛健精神,體現了南北合流趨勢。對後世的各種詩體,如律詩、絕句、七古等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今存庾信詩320多首、文160多篇。代表作有《擬詠懷》27首與《哀江南賦》、《枯樹賦》等駢賦,皆收錄於《庾子山集》二十卷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