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特徵
附生或半附生草本。莖粗壯,伸長,斜立或下垂,有時分枝,具多數葉。葉肉質或革質,二列,密生或疏生,狹窄或帶狀,先端具缺刻,基部具關節和宿存而抱莖的鞘。花序側生於莖,長或短,近直立或下垂,通常不分枝,罕有具短分枝,具多數花;花大,萼片和花瓣相似;唇瓣比花瓣小,牢固地著生於蕊柱基部,基部凹陷呈半球形或兜狀,3裂;側裂片通常較小;中裂片較大,長而狹,兩側壓扁,上面中央具縱向脊突;蕊柱粗短,無蕊柱足;蕊喙不明顯,先端近截形稍凹缺;花粉團蠟質,近球形,2個,每個劈裂為不等大的2爿,或4個,每不等大的2個組成一對;粘盤柄舌形或披針形,上部變狹;粘盤馬鞍形或近腎形,比花粉團的直徑寬。
物種分布
屬模式種
本屬模式種:Vandopsis lissochiloides (Gaud.) Pfitz. (Fieldia lissochiloides Gaud.).
下級物種
擬萬代蘭
Vandopsis gigantea (Lindl.) Pfitz.
植株大型。莖質地堅硬,粗壯,長約30厘米或更長,粗達5厘米,具二列的葉。葉肉質,外彎,寬頻形,長40-50厘米,寬5.5-7.5厘米,先端鈍並且不等側2圓裂,基部具宿存、抱莖而彼此緊密套疊的鞘。花序出自葉腋,常1-2個,長達33厘米;花序柄和花序軸粗厚,稍肉質,粗8-10毫米,被2-3枚寬卵狀三角形的鞘;總狀花序下垂,密生多數花;花苞片多少肉質,寬卵形,長5-8毫米;花梗和子房黃綠色,粗壯,長1.5-2厘米,粗約4毫米;花金黃色帶紅褐色斑點,肉質,開展;中萼片近倒卵狀長圓形,長2.5-3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鈍;側萼片近橢圓形,與中萼片等大,背面中肋向先端增厚而隆起;花瓣倒卵形,比中萼片小,先端鈍;唇瓣較花瓣小,3裂;側裂片具淡紫色斑點,斜立,近倒卵形,長約5毫米,寬3毫米,先端鈍;中裂片向前伸,狹長,稍兩側壓扁,長約1.3厘米,中部以下淡紫色,中部以上淡黃色帶淡紫色斑點,上面中央具1條縱向的脊突,脊突在下部隆起呈三角形,在上部新月形;蕊柱白色,粗短,長寬均約4毫米,上端兩側各具1個淡紫色斑點;藥帽淡黃色。花期3-4月。
產廣西西南部(龍州)、雲南南部(勐臘、勐海)。生於海拔800-1700米的山地林緣或疏林中,附生於大喬木樹幹上。寮國、越南、泰國、緬甸、馬來西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緬甸。
白花擬萬代蘭
Vandopsis undulata (Lindl.) J. J. Smith
莖斜立或下垂,質地堅硬,圓柱形,長達1米,粗6-8毫米,具分枝,多節,節間長2.5-4厘米。葉革質,長圓形,長9-12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鈍並且稍不等側2裂,基部具宿存而抱莖的鞘;葉鞘表面皺縮呈疣狀突起。花序長達50厘米,通常具少數分枝,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疏生少數至多數花;花序柄和花序軸粗壯,堅實;花苞片綠色,寬卵形,長6-8毫米,先端鈍;花梗和子房白色,長約2.7厘米;花大,芳香,白色;中萼片斜立,近倒卵形,長2.5-4厘米,寬8-12毫米,先端鈍,基部收狹呈爪,邊緣波狀皺曲,具4-5條主脈;側萼片稍反折而下彎,卵狀披針形,長2.4-4厘米,寬1.2-1.4厘米,先端近漸尖,基部收狹,邊緣波狀皺曲,具5條主脈;花瓣稍反折,相似於萼片而較小,先端稍鈍,基部收狹,邊緣波狀,具5條主脈;唇瓣比花瓣短,3裂;側裂片內面褐紅色帶綠色,近直立,多少抱蕊柱,半卵狀三角形,長約5毫米,先端銳尖;中裂片肉質,白色帶淡粉紅色,多少翹起,狹窄,中部以上曲膝狀並且多少兩側壓扁,上面中央具高高隆起的龍骨脊,基部凹陷;蕊柱白色,長約4毫米;藥帽棕紅色,半球形,前端稍伸長呈半圓形;粘盤柄近披針形,長約2毫米,中部以上曲膝狀,上端變狹;粘盤較厚,近腎形,比粘盤柄寬。花期5-6月。
產雲南南部至西北部(勐海、騰衝和怒江河谷)、西藏東南部(墨脫、背崩)。海拔1860-2200米,生於林中大喬木樹幹上或山坡灌叢中岩石上。分布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模式標本采自錫金。
文獻來源
中國植物志 第19卷
131.擬萬代蘭屬 Vandopsis Pfitz.
Pfitz. in Engler et Prantl, Nat. Pflanzenfam. 2 (6): 210. 1889; Schlt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4: 283. 1919.
圖冊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