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溪邊扭口蘚齒葉變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擬溪邊扭口蘚齒葉變種
  • 拉丁學名:Barbula subrivicola
  • : 叢蘚科 Pottiaceae
  • : 扭口蘚屬 Barbula
  • 分布區域:中國(為我國西南高山地區所特有)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中國產地,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植株呈暗綠帶深紫紅色,莖直立,高1. 5-3cm,具叉狀分枝。葉乾時貼於莖上,濕時伸展,呈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往往扭曲,邊全緣,下段背卷;中肋粗壯,先端漸細,在葉尖部消失;葉上部細胞呈3-6邊狀圓形,每細胞具一個乳頭狀大疣;基部細胞較大,呈長方形,平滑。蒴柄細,紅色,長不及lcm;孢蒴圓柱形;蒴齒細長,齒片線形,向左扭旋;蒴蓋圓錐形,粗大,先端鈍。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岩石上,冰債石上,林緣及溝邊土壁上,牆壁上,草房頂上以及高山草甸土上和毛牛圈內。

中國產地

吉林,二道江,高謙1265 (IFSBHHKAS)。陝西:戶縣澇峪,光頭山,王鳴502,595 (a) (HKAS)。四川:鹽源縣,Handel-Mazzetti 5538 (Typus) (det. Broth.1929. ut seq. Barbula rigidula),王立松83一759,83一827 (HKAS);鄉城,元根山口,黎興江81一3022 (HKAS)。雲南:德欽縣,白馬雪山,黎興江81一2058 (HKAS);鶴慶縣,馬耳山,朱維明6371 (HKAS);昆明團山,T. Koponen 3720 (HHKAS)。西藏:隆子縣,達拉雪山,臧穆1649 (HKAS);嘉黎縣後山,(4800m),趙魁義28(HKAS);亞東帕里後山(4700m),臧穆613,635,690,691,703(HKAS);墨脫地區,蘇永革3549,5199 (HKAS)。 分布 中國(本種特產於我國東北、西北及西南海拔4 OOOm以上高山地區)。 15 (b).擬溪邊扭口蘚齒葉變種 Barbula subrivicola Chen var.densifolia Chen,Hedwigia 80:215.1941.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點在於:本變種植株密集叢生,葉片較短,葉邊明顯具齒。 生境 多生於高山地區海拔4 000-5 OOOm以上的岩面,或冰債物下,稀見於低山林下及河谷地區。 產地 四川;雅碧江Handel-Mazzetti 2669 (ex P. C. Chen 1941.),(det. Broth.1929. ut. seq Barbula rigidula)。雲南:賓川雞足山,崔明昆310 (HKAS)。西藏:珠穆朗瑪峰,東絨布冰川,王新光80(PE);隆子縣,達拉,臧穆1649(HKAS)。

分布範圍

中國(為我國西南高山地區所特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