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虛擬環境論”。傳播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1922年美國學者李普曼在《輿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媒介創造了一個人們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擬態環境”,讓人們感知外部環境,展開行動。就外部世界與我們頭腦中的景象的關係而言,人們的直接經驗十分有限,若想了解和把握直接經驗之外的外部世界,需要經過媒介構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但由此形成的“主觀現實”,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的“鏡子式”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一種“擬態”的現實。
亦稱“虛擬環境論”。傳播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1922年美國學者李普曼在《輿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媒介創造了一個人們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擬態環境”,讓人們...
“擬態環境”或稱“似而非環境”,是指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並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導,重新加以...
擬態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nǐ tài。指一種生物模擬另一種生物或模擬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從而獲得好處的現象叫擬態或稱生物學擬態。...
洞中人(people in the cave)是指傳播學理論中,指媒介構成擬態環境,並影響人們觀念思維的比喻說明。柏拉圖在著作《理想國》中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比喻: 洞穴中居住...
第三堂課 李普曼老師主講“擬態環境” 傳播活動與環境 大眾傳播與現代信息環境 擬態環境理論 第四堂課 施拉姆老師主講“傳播制度” 傳播學的完善者 政治控制 資本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