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擬平鰍
- 拉丁學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Lin, 1934)
- 二名法: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鯉形目 Cypriniformes
- 科:平鰭鰍科 Homalopteridae
- 亞科:腹吸鰍亞科(Nemacheilinae)
- 屬:擬平鰍屬 Liniparhomaloptera
- 種:擬平鰍 L. disparis
- 分布區域:珠江水系、廣東鑒江及廣西南流江。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分類,
形態特徵
背鰭Ⅲ-7;臀鰭Ⅱ-5;胸鰭Ⅰ-14-15;腹鰭Ⅰ-8。側線鱗67[(16-18)/(11-13-V)]72。
體長為體高的4.9-6.0(平均5.4)倍,為體寬的5.8-7.2(6.3)倍,為頭長的4.7-5.9(5.2)倍,為尾柄長的9.0-11.2(10.2)倍,為尾柄高的9.3-10.9(10.1)倍。頭長為頭高的1.5-1.9(1.7)倍,為頭寬的1.1-1.2(1.2)倍,為吻長的1.6-1.9(1.7)倍,為眼徑的5.4-6.8(6.1)倍,為眼間距的2.0-2.6(2.3)倍。頭寬為口裂寬的4.1-5.2(4.6)倍。
體長,圓筒形,尾柄稍側扁。頭較低,吻端稍圓鈍,邊緣較薄。吻長大於眼後頭長,背面通常具角質疣刺。口下位,小,呈馬蹄形。唇肉質,上唇無明顯乳突;下唇具分葉狀乳突4對。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頜外露。上唇與吻端之間具吻溝,延伸到口角。吻溝前具吻褶,吻褶分3葉,葉端突出呈須狀,葉間具吻須2對。口角須1對。眼側上位,中等大小,腹面不可見。眼間寬。鼻孔較大,具鼻瓣。鰓裂較寬,從胸鰭基部之前延伸到頭部腹面。鱗小,頭背部及胸鰭基部之前的喉部裸露無鱗。側線完全,平直延伸到尾柄基部。
背鰭基短。起點在腹鰭起點的稍前方,約在吻端到尾鰭基部間的中點;臀鰭基亦短,壓倒後末端可達尾鰭基部。偶鰭平展,末端圓鈍。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腹鰭基部具不發達的皮質瓣膜,鰭末端遠遠超過肛門。肛門位於腹鰭基部到臀鰭起點間的1/3處。尾鰭凹形,下葉稍長。
生長環境
生活在卵石底質、水流湍急的山澗溪流。為底棲小型魚類。常見體長40~80mm
分布範圍
物種分類
亞種
擬平鰍指名亞種(學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disparis),Lin於1934年命名,俗名石筍,是中國的特有種。分布於東江羅浮山山溪、鼎湖山、九龍新界和鑒江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羅浮山。
瓊中擬平鰍(學名:Liniparhomaloptera disparis qiongzhongensis),Zheng et Chen於1980年命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海南島萬泉河水系等,主要棲息于山溪激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海南島瓊中,萬泉河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