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河畔草未黃》是南朝文學家鮑照創作的《擬古八首》的第七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古·河畔草未黃
- 作者:鮑照
- 創作年代:南朝
- 出處:玉台新詠
- 作品體裁:擬古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河畔草未黃,胡雁已矯翼。
秋蛩挾戶吟,寒婦成夜織。
去歲征人還,流傳舊相識。
聞君上隴時,東望久嘆息。
宿昔改衣帶,旦暮異容色。
念此憂如何,夜長憂向多。
明鏡塵匣中,寶瑟生網羅。
創作背景
鮑照有 《擬古》詩八首,此其第七首。全詩十四句,分成三個結構層次,描寫貧婦思念出征丈夫的愁苦。鮑照生活的時代,是南北朝對峙分裂的時代。劉宋初年,北魏乘宋武帝新死之際,攻占今山東、河南的大片土地。之後,宋文帝渴望收復黃河以南的失地,而北魏統治者卻妄圖吞併江南,因而邊戰不息。這就是本詩產生的時代背景。
作品鑑賞
詩的前四句,從思婦的角度描繪北國秋景: 河邊野草雖未枯黃,可是大雁已振翅南翔。思婦目睹自北南飛之雁,自然聯想起久戍隴西的丈夫。但她始終聽不到丈夫歸來的訊息,卻只能聽到蟋蟀那不停的令人焦急的鳴叫。這越發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愁思中,致使她無法入眠,只好獨上機台,織成布帛。我們可以想見,這布帛中織進了她多少孤寂淒涼和無限的憂思啊!
詩的中間六句,描寫想像中的征夫的愁苦。“去歲”兩句是兩段間的過渡句,它暗示丈夫出征很久,卻並無家信。她只是從回鄉的征人口中,才知道了他的點滴訊息。這期間不知丈夫的生死,她該是多么想念他啊!然而詩人不直說她想丈夫,卻說丈夫在思念妻子,巧妙地深化了詩的審美情趣。從另一角度表現了她對丈夫的深摯的思念之情。詩中接著寫丈夫在登上隴山時,向著東方的家鄉長嘆不止,表現出他對故鄉和愛妻的深沉懷念,顯示了他渴望返鄉的強烈欲望,表現了對久戰不歸的怨憤之情。而這種情感通過兩個具體的生活細節的描寫,更形象地展現出來。在一早一晚之間,他的衣帶鬆緩了許多,容顏改變了許多。這正是他極度思念妻子,食不甘味,夜不成眠,致使身體消瘦,容顏衰老的結果。這種誇張式的描寫,讓讀者非常形象地感受到他思念妻子的深摯,他對征戍生活的不滿。實際上這就是對造成這種不幸的戰爭的控訴。
詩的最後四句再寫思婦的愁思。“念此憂如何”,既收束上段之意,又開啟下段愁苦 “更多”之情。但詩人並未直說其苦,卻描摹了兩種具體事物::裝明鏡的匣子落滿灰塵,精美的瑤琴掛滿蛛網。這就形象地告訴讀者,她終日為丈夫的安危而愁苦擔憂,為自己的孤獨生活而苦惱;因而無心梳洗打扮,無心撫琴取樂,只能讓明鏡久置匣中,將瑤琴久棄房中。這說明愁苦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糾纏著她,她無法擺脫,這不正是戰爭帶給她的苦難嗎?
全詩通過思婦的聯想和對現實的感受,傾訴了她對久役隴西的丈夫的真摯而深沉的懷念之情,表達了人們對連年不息的戰爭的怨恨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反映了動盪不安的南北朝時代的生活現實。
此詩構思巧妙,想像豐富;結構嚴謹,前後映照,過渡自然;;特別 “善制形狀寫物之詞” (鐘嶸 《詩品》 ) ,以生動的生活細節和形象的描繪,來揭示人物的心理變化和複雜的感情,審美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