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十五諷詩書

摹擬古人的作品叫擬古。鮑照的《擬古》詩共八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

鮑照這首擬古詩是仿效阮籍的《詠懷》詩(“昔時十四五”)和左思的《詠史》詩(“弱冠弄柔翰”)。所以去仿效這兩首詩,不只是從內容與章法上仿效,更主要的是從生活經歷與精神世界的相通。詩的中心思想是敘述個人的志願和夙願不遂的慨嘆。前半部寫自己的才能和理想:少年時熟讀詩、書,能寫文章,結識顯貴,漫遊京城。不但看過很多名人論著,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且還善於論辯,知識淵博。他希望建功立業,然後像莊子、魯仲連那樣不受財貨、官爵。後半部寫到了晚年不得已而棄文從武,感傷自己早年志願的不得實現,又憂慮今後的命運。看來詩人是對當時重武輕文的風氣有所批判,流露了一種對個人遭遇不滿的情緒。阮籍和左思都是才華出眾、志向高遠而難以施展抱負,陷于思想苦悶的詩人。鮑照和他們可說是同病相憐。

鮑照的擬古詩,在題材和詩風上都與樂府詩相近。《擬古》八首之二自敘其才能與志向:“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無疑有詩人的影子,他不過是藉此自抒懷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擬古·十五諷詩書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五言古風
  • 作者:鮑照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1)。
弱冠參多士(2),飛步游秦宮(3)。
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4)。
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5)。
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6)。
晚節從世務(7),乘障遠和戎(8)。
解佩襲犀渠(9),卷帙奉盧弓(10)。
始願力不及,安知今所終(11)。

注釋

(1)諷:背誦。詩書:《詩經》和《尚書》等。翰:筆。這裡是泛指各種文章。靡:無。這二句是說十五歲時即會背誦《詩》、《書》,精通文辭。
(2)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成人而行冠禮,年剛二十稱為弱冠。參:參謁。多士:指眾多的達官顯宦。
(3)飛步:邁著輕快矯健的步伐。秦宮:秦都鹹陽的宮殿,這裡泛指京城。
(4)側睹:從旁邊看到,這是自謙之辭。君子論:指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論著。預見:隨同他人一道看見。預同“與”,也是自謙之辭。古人風:象古代人那樣的品格、風度。這二句是說自己有機會讀到了君子的論著,學得了古人那樣的道德修養。
(5)兩說(shuì稅):兩次勸說。這是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載魯仲連說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一次是魯仲連來到趙國,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說趙尊秦昭王為帝,他就去責問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閉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另一次是燕人攻占了聊城,齊田單眼攻聊城數年不下。魯仲連就寫了封書信用箭射入城中,信里分析了燕將的處境,那燕將得書後就自殺了,於是齊復得聊城。窮舌端:使善辯論的人無言答對。舌端,舌尖,指辯才。本《韓詩外傳》:“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五車:形容書多,可裝滿五車。筆鋒:筆尖,指文才。這二句是說其辯才有如魯仲連,可以使對方理屈辭窮;其學識極淵博,可以摧折文士們的筆鋒。
(6)白璧貺(kuàng況):以白璧相贈。貺,贈送。這用的是莊子或虞卿的故事。據《韓詩外傳》記載:楚襄王曾派人以黃金千斤、白璧百雙去聘請莊子為相。《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趙孝成王一見虞卿即以黃金百鎰、白璧一雙相賜。聊城功:指魯仲連助齊下聊城後,齊欲賜給他官爵,他不受而去。這二句是寫功成不受賞,不肯收白璧之贈,又恥於接受官爵。
(7)晚節:晚年。從:從事。世務:指治國為政。
(8)乘障:守御邊疆。乘,守。障,邊塞地帶防禦敵人入侵的障堡。和戎:原意是出任使臣,和當時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去修訂盟好。這裡是指以武力征服。
(9)解佩:解下玉佩。佩,古代文官和文士們結在衣帶上的飾物。襲:穿。犀渠:獸名,犀牛之屬。這裡是指犀甲,古時甲冑多用犀皮製成。這句是說棄文從武,脫下文士的服飾,穿上了武將的甲冑。
(10)卷帙(zhì至):書函,或盛書卷的布囊。古代書為捲軸,盛在布囊之中。奉:承。盧弓:黑色的弓,古代諸侯立大功者天子賜以盧弓、盧矢。這句是說把盛書卷的帙也用來裝盧弓了。
(11)始願:最初的志願。這二句是說自己沒有力量實現初願,只得棄文從武,而從武的結果如何,現在卻不得而知。

作品賞析

“十五諷詩書”以下十句為詩的前半部分,著重寫自己的才能和理想。既然是要表述自己懷才不遇之情,那么,就必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與“志”,將其寫透。這裡,詩人從五個不同的方面來鋪敘才幹和抱負。“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二句寫治學。上句以《詩》、《書》代學識淵博,一個“諷”字寫出對《詩》、《書》的嫻熟;下句是說工於文辭,以“靡不通”反襯其對各種文章的精通。“十五”當不拘泥於實數,是說少年。“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二句寫入仕。“多士”,《詩經.大雅.文王》:濟濟多士。謂世顯之人。此處指眾多的達官顯貴。詩人才二十歲時,就興致勃勃地踏入社會,參謁顯貴,漫遊京城。秦宮,指西京之宮殿。“飛步”一詞不僅描述了她邁著輕盈矯健的步伐的神態,更表現了他嚮往功業的喜悅心情。“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二句寫修養。“側睹”,從旁邊看到;預,同“與”;“預見”,隨同他人一道看見,這都是自謙之詞。詩人深知“虛心”對一個剛入仕的人的重要,因此,他有機會讀到古代君子的論著,決心致力於道德品行的修養,希望自己具備古人那樣的品格與風度,“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二句寫辯才。“兩說”,這是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載魯仲連說新垣衍和下聊城的故事。因此,魯仲連來到趙國,得知魏王使新垣衍說趙尊秦昭王為帝,她就去責問新垣衍,使得新垣衍閉口不敢再言帝秦之事,秦將聞之,後退五十里。另一次,田單攻聊城不下,魯仲連就將信用箭射入城內,信中分析燕將處境,那個燕將得信之後就自殺了。“舌端”謂舌辯的機鋒,指辯才。“五車”形容讀書之多。詩人用上述典故來比喻自己的辯才有如魯仲連,能使對方詞窮,舌之為結;其學識淵博,著論精闢犀利,辯說時就能使文士們理屈,筆之為挫。詩人在渲染學識、品德、辯才的基礎上,進一步展示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二句寫志向。白璧貺,,以白璧相贈。據《韓詩外傳》記載:楚襄王曾派人以黃金千斤、白璧百雙去聘請莊子為相。《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趙孝成王一見虞卿即以黃金百鎰、白璧一雙相賜。聊城功:指魯仲連助齊下聊城後,齊欲賜給他官爵,他不受而去。這二句是寫功成不受賞,不肯收白璧之贈,又恥於接受官爵。詩人熱切地希望建功立業,然後像莊子、魯仲連那般不受財貨與官爵。這二句可謂是全詩的最強音經過這樣的點睛之筆,詩人的身影就顯得更為高大了,他熱切抱負得以舒展而不貪圖受賞的心情,得到了更準確的表現。這兩句是效法“古人風”的具體表現。其胸襟坦蕩,言辭峻邁,顯示了高風亮節。
“晚節從世務”以下六句,為詩的後半部分,主要寫詩人不得不棄文從武。“晚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二句是說到了晚年,詩人參與世物,治國為政,還去鎮守邊疆要塞,以和鄰族。“解佩襲犀渠,卷袠奉盧弓”二句具體寫棄文從武,脫下文士的服飾,穿戴上武將的甲冑,甚至連盛書卷的書袋,也用來裝弓箭了。“始願力不及,安知今所終。”二句是說棄文從武實屬迫不得已,但不知今後下場如何。“始願”與“古人風”相呼應,詩人深感自己早年志願不得實現。“力不及”三個字寫到委婉含蓄,從字面看,似乎在說自己沒有能力實現初願,實際上是說棄文從武乃迫不得已,是阻於時勢,這是不能由自己改變的。而從武的結果如何?卻難以預料。看來詩人對當時重武輕文的風氣是有批判的,其中流露了對個人遭遇不滿的情緒。“安知今所終”的憂慮不是那天道理的。
這首詩用典精當,含意明確而深刻,自然切當,絕無牽強附會,也避免了直說,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鮑照(414年-466年),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中國南朝宋傑出的文學家、詩人。
宋元嘉中,臨川王劉義慶“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鮑照以辭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為“佐史國臣”。元嘉十六年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劉子頊起兵反明帝失敗,鮑照死於亂軍中。
鮑照與顏延之、謝靈運同為宋元嘉時代的著名詩人,合稱“元嘉三大家”,其詩歌注意描寫山水,講究對仗和辭藻。世稱“元嘉體”,現有《鮑參軍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