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閣

擎閣起源於唐朝末年。分布於曲陽西北部山區的韓家村、靈山村、野北村、朱家峪村、郭家莊村、南雅握村、北雅握村、楊砂侯村、北水峪村。

基本簡介,主要保護,

基本簡介

擎閣最初是木架,是人們祭祀、朝山、敬神、求雨擎拄供品的一種工具。供品開始只是牛、羊等牲畜,後來由童男童女代替。由此擎閣發生了實性質的改變,開始具表演性,成為民間文藝的一種。元代戲曲興起,擎閣受其影響,戲曲性增強。明清小說興起,擎閣劇情更加豐富。清康熙年間,木架擎閣達到鼎盛。清光緒年間,鐵架擎閣出現,鐵架表演靈活,能擎拄2人和3人。民國時期,鐵架擎閣表演達到鼎盛。解放後擎閣劇目多為有革命意義的現代劇。
擎閣一般由上裝和下裝兩部分組成,下裝高擎上裝,中間由鐵信子(即軸)連線。擎者為青壯年。被擎者為5-7歲兒童,每架子為1名,也有2名,個別有3名。表演時將鐵架捆綁在擎者的腰部及腰上部,被擎者可在鐵架上左右旋轉,上下翻騰,打筋斗,扭秧歌,雙方對打等。根據劇目的不同,擎閣可以分為磨子擎閣、車架擎閣、單人擎閣、雙人擎閣、三人擎閣。
擎閣隊伍行進時,前面是舞獅開道,兩旁有人護場。隊員們手持杏黃旗或手持大刀、流星、長槍、三節鞭等武術道具。擎閣隊伍隨著音樂、鼓點行走。最後是大鼓、笙、嗩吶等民間樂器配樂。

主要保護

2007年11月,曲陽擎閣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2009年6月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0年1月,劉鴻濤、陳平均、楊國軍被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6月,陳平均、楊國軍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