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操
- 外文名:Cao
- 讀音:讀作cao第一聲
- 來源:蕭氏
- 分布:大陸長江中下游及台灣
- 讀音:黃岡地區均讀作cao第四聲
歷史發展,操姓淵源,遷徙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姓氏名望,人口統計,
歷史發展
操姓淵源
1、《隋書》卷四,帝紀第四,煬帝楊廣(下)記載:“(大業十二年)十二月癸未,鄱陽賊操天成舉兵反,自號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乙酉,以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為開府義同三司、行左翊衛大將軍。壬辰,鄱陽人林士弘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攻陷九江、廬陵郡。唐公破甄翟而於西河,虜男女數千口。”
2、《舊唐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六記載:“林士弘者,饒州鄱陽人也。大業十二年,與其鄉人操師乞起為群盜。師乞自號元興王,攻陷豫章郡而據之,以士弘為大將軍。隋遣持書侍御史劉子翊率師討之,師乞中矢而死。士弘代董其眾,復與子翊大戰於彭蠡湖,隋師敗績,子翊死之。士弘大振,兵至十餘萬。”
3、《新唐書》卷八十七,列傳第十二記載:“林士弘,饒州鄱陽人。隋季與鄉人操師乞起為盜。師乞自號元興王,建元天成,大業十二年據豫章,以士弘為大將軍。隋遣治書侍御史劉子翊討賊,射殺師乞,而士弘收其眾,復戰彭蠡,子翊敗,死之。遂大振,眾十餘萬,據虔州,自號南越王。”
這三本史書記載的都是公元616年發生的同一件事,但記載中除《隋書》外,其他記載都作“師乞”,從無作“天成”者,而《新唐書》中卻又把年號記為“建元天成”,這是怎么回事?歷史學家的記載,只是從表相上記載了這段歷史,而恰恰是這樣的誤記,吻合上了《操氏宗譜》上的操姓始祖的歷史。再看看下面一段正史史料: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隋紀七,煬帝大業十二年(六一六)記載:“鄱陽賊帥操師乞,自稱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以其鄉人林士弘為大將軍。詔治書侍御史劉子翊將兵討之。師乞中流矢死,士弘代統其眾,與子翊戰於彭蠡湖,子翊敗死。士弘兵大振,至十餘萬人。十二月,壬辰,士弘自稱皇帝,國號楚,建元太平;遂取九江、臨川、南康、宜春等郡,豪傑爭殺隋守令,以郡縣應之。其地北自九江,南及番禺,皆為所有。”多么清晰明了:“操師乞,自稱元興王,建元始興。”師乞不叫天成,師乞年號始興也不是天成。
《操氏宗譜》中有操姓始祖天成的畫像並附有贊曰,看天成公畫像說明是皇帝尊像,身穿祥雲龍袍。贊曰:“位尊兮,亞帝;爵重兮,諸侯;功烈兮,稱職;發祥兮,九州;遠不可追兮,紹公於始,辟崑崙兮,綿亘其何收。”操師乞在起義戰鬥中中流矢死,未能稱帝,顯然師乞不是天成,天成是師乞的祖上。天成是亞帝、諸侯,史書上有記載嗎?
《南史》卷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一記載:
(蕭淵)朗弟明字靖通,少被武帝親愛,封貞陽侯。太清元年,為豫州刺史,百姓詣闕拜表,言其德政,樹碑於州門內。及碑匠採石出自肥陵,明乃廣營廚帳,多召人物,躬自率領牽至州。識者笑之,曰:“王自立碑,非州人也。”
武帝既納侯景,大舉北侵,使南康王會理總兵,明乃拜表求行。固請,乃許之。會理已至宿預,詔改以明代為都督水陸諸軍趣彭城,大圖進取。敕曰:“侯景志清鄴、洛,以雪讎恥。其先率大軍,隨機撫定。汝等眾軍可止於寒山築堰,引清水以灌彭城。大水一泛,孤城自殄,慎勿妄動。”明師次呂梁十八里,作寒山堰以灌彭城,水及於堞,不沒者三板。魏遣將慕容紹宗赴救,明謀略不出,號令莫行。諸將每諮事,輒怒曰:“吾自臨機制變,勿多言。”眾乃各掠居人,明亦不能制,唯禁其一軍無所侵掠。
紹宗至,決堰水,明命將救之,莫肯出。魏軍轉逼,人情大駭。胡貴孫謂趙伯超曰:“不戰何待。”伯超懼不能對。貴孫乃入陳苦戰,伯超擁眾弗敢救,曰:“與戰必敗,不如全軍早歸。”乃使具良馬,載其愛妾自隨。貴孫遂沒。伯超子威方將赴戰,伯超懼其出,使人召之,遂相與南還。
明醉不能興,眾軍大敗,明見俘執。北人懷其不侵掠,謂之義王。及至魏,魏帝引見明及諸將帥,釋其禁,送晉陽。勃海王高澄禮明甚重,謂曰:“先王與梁主和好十有餘年,聞彼禮佛文,常雲奉為魏主並及先王,此甚是梁主厚意。不謂一朝失信,致此紛擾。”因欲與梁通和,使人以明書告武帝,方致書以慰高澄。
東魏除明散騎常侍。及聞社稷淪盪,哀泣不捨晝夜。魏平江陵,齊文宣使送明至梁,並前所獲梁將湛海珍等皆聽從明歸。令上黨王渙率眾送之。是時太尉王僧辯、司空陳霸先在建康,推晉安王方智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置百官。渙軍漸進,明與僧辯書求迎,僧辯不從。及渙破東關,斬裴之橫,僧辯懼,乃納明。於是梁輿東度,齊師北反。
明至,望朱雀門便長慟,迄至所止,道俗參問,皆以哭對之。及稱尊號,改承聖四年(555年)為天成元年,大赦境內。以方智為太子,授王僧辯大司馬,遣其子章馳到齊拜謝。齊遇明及僧辯使人,在館供給宴會豐厚,一同武帝時使。及陳霸先襲殺僧辯,復奉晉安王,是為敬帝,而以明為太傅、建安王。報齊云:“僧辯陰謀篡逆,故誅之。”仍請稱臣於齊,永為蕃國。齊遣行台司馬恭及梁人盟於歷陽。明年,齊人征明,霸先猶稱蕃,將遣使送明,疽發背死。時王琳與霸先相抗,齊文宣遣兵納永嘉王莊主梁祀,追諡明曰閔皇帝。
蕭淵明去世後(556年),其子孫為了蔽朝廷及家族紛亂,以蕭淵明的年號天成元年為改姓起點,此乃江山易主,天子改姓。隨後蕭淵明子孫們舉家遷移至江西一帶隱居起來,最後在鄱陽僻鄉野嶺建庭院,辦鄉學、習武、農耕繁衍生息。操師乞公元616年舉兵反隋,距公元556年整整60年,天成公去世前的哀嘆:“辟崑崙兮,綿亘其何收”,他的兒孫們未曾忘卻。隋朝末年,社會大亂,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操師乞便以其祖爺爺“天成”的影響力,打著祖爺爺“天成”的旗號,自稱元興王,和同鄉林士弘發動起義。史書記載與《操氏宗譜》完全吻合!
遷徙分布
操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江西鄱陽縣金盤嶺新義村、樓下村(2000餘人),銀寶湖操家村(2000多人),田畈街鎮七甲操家村,謝家灘鎮西山畈操家,響水灘鄉達田畈操家(500人),梘田街操家。江西樂平市塔前鎮蘭橋村、月湖村(1500餘人),安徽潛山、懷寧、蕪湖市、安慶市,河南鹿邑縣玄武鎮操莊行政村(約2000餘人),浙江嵊州市長樂鎮(約有2000餘人)、金華、開化縣,湖北武漢新洲(約有1000多人)、鄂州、應城、蘄春、隨州,江西進賢縣文峰覽溪,陝西漢中西鄉縣三花石,重慶長壽(約有4~5千人)。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蘄春縣操氏祖先牌位上書寫有譙國郡。此段記載為誤記,應予以從宗譜中刪除“譙國”!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縣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二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為汝寧府,成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於此,稱崇莊王,在此傳十一世。清朝時期仍為汝寧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改為汝南縣。民國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導專員公署於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設汝南專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併於汝南縣,隸屬駐馬店地區。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為誤記,應更正!)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番邑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稱蔡州堂、汝寧堂。
敦倫堂:蘄春操氏七修宗譜中記載。
善慶堂:新洲操氏九修宗譜中記載
家譜文獻
譙國郡操氏族譜,著者待考,在唐朝初年編撰。操氏曾是歷史望族。據操氏家譜初卷記載,北宋朝的蘇軾、明朝的劉基、宗正等歷史名人均為其族譜作過譜序,沿下歷代均有重修。(為誤記,應更正!)
江蘇潛陽操氏五修宗譜,(清)操存等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潛山操氏宗譜六冊,著者待考,唐朝初年始編,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潛山市博物館、上海市操偉民處(殘本)。
安徽懷寧操氏族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太極村操氏祠堂。
安徽繁昌操氏家譜,著者待考,現被收藏在安徽省繁昌縣新港鎮操氏祠堂。
浙江操氏宗譜,(民國)操震球等修,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惇敘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進賢操氏宗譜八卷,(民國)操龍保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鉛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進賢縣文峰鄉覽溪村操潔根處。註:有宋朝大儒朱熹、明朝解元劉伯燮及民國私立臨川平民國小校長湯茗孫等分別作序。
湖北操氏宗譜,(民國)操光黃、操松山續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黃林鄉左河村。
字輩排行
1、懷寧分支:
儒興振文廣,子世雲致希;啟思明道顯,國運建鴻基;
禮樂昭先澤(讀cei音),詩書煥祖光;家聲永茂盛,萬代福綿長。
儒興振文廣,子世雲致希;啟思明道顯,國用建宏基;
禮樂昭先澤,同敦一本傳;運開英俊集,福衍萬枝全。
2、潛山分支:
文仕永重貴,清高勝祖宗;德宏天慶遠,世大家聲隆;
瑞應昌明會,和調景象雍;美行傳上國,福衍萬年同;
立志承朝恩,中華炳千榮;仁義少可學,百際茂長春。
3、蘄春分支:
一天成英光,有德宗自昌;忠和時泰順,延永啟賢良;
善述先人志,詩書禮義昆;欲求枝葉茂,滋字在根生。
4、重慶市分支:
經尚思賢良,崇儒重道傳;登基期世治,匯聚及春還;
手系唯陳一,垂基孜冉綿;敦成能啟後,體時可承仙。
5、武漢分支:
宣深永皇,興復延熙;大一天文,景韶中國;士逢朝盛,儒茂典德。
6、鄱陽分支:
添成才萬浩,正大守忠真;制學希賢哲,貼留度爾更。
7、武漢新洲分支:
全養元本,敦尚賢良;文能光國,發貴明江。
8、
世泰繼元戎,文德國秀豐;英才宗盛典,俊傑樂時雍。
9、
文國中誠,斐可良應;永登孝友,鶴穆鸞興。
10、重慶市分支:
節清單長玉,守維文國忠;臣斐可良應,永登和睦同。
11、荊州分支:
超文望龍,世士作述;光明正大,忠孝傳家;原諒遵守,富貴榮華;
子行德健,啟立道遠;國強民樂,自律衎衍。
12、南昌進賢分支:
從來傳家業,為詩與禮先;詒謀須啟後,裔徳必光前;
翹企孚明旦,仰思學聖賢;若能持此意,世澤定綿延。
13、繁昌分支:
上中下元,翼道克傳;仕興世守,紹聖希賢。
14、浠水分支:
子行修永仁,三明希舜郁;士宗映定新,長必振家聲。
姓氏名望
●歷代名人
古代
操姓曾是望族。據操氏家譜初卷記載,北宋的蘇軾,明朝的劉基、宗正等歷史名人,均為其族譜作過譜序。操師乞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大業十二年,十二月癸未,操師乞舉兵反隋,自號元興王,建元始興,攻陷豫章郡。他的名字已被收錄於《中國歷代帝王辭典》,彪炳青史,為操氏贏得永遠的榮譽。
近代
操震球,安徽懷寧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我國實踐教育理論的倡導者和實踐先驅。陶行知先生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豕作朋友,對稻寂麥黍稷下工夫”就是送給他的。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教育系,晚年曾在張勁夫力勸下出任陶行知研究會會長。
當代
操學誠,現任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畢業於安徽桐城高中;操婧,《時尚》雜誌編輯主任,2001年任《時尚中國時裝》編輯部主任,國內最優秀的時裝編輯之一;操鳳琴,著名記者(參考訊息報社);操聲國,青年山水畫家;操高潮,浠水縣國家稅務局局長。操高潮,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1月參加稅務工作,歷任辦事員、副所長、副股長、股長等職,1996年8月任黃岡市國家稅務局龍感湖分局副局長,2001年8月至2003年2月任黃岡市國家稅務局龍感湖分局局長,2003年3月至今任浠水縣國家稅務局局長。
人口統計
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操姓居民12萬餘人,安徽省蕪湖和安慶是操姓分布較集中的地區。而合肥常住居民中,操姓居民已超500人,相比其他一些稀有姓氏,人數還算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