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太聖,男,1971年出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研究、教師教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變革與教育領導等。開設課程包括教育政策與法規、教育原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操太聖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1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科研成果,期刊論文,書籍著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職務: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
1993-1996年就讀於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94-1996年為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研究中心秘書、助理研究員;
1996-1999年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部助教、講師;
1999-2003年求學於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Ph.D.);
2003年1-5月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3年10月起為南京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系副教授;
2006年2-5月為香港中文大學中英基金訪問學者及田家炳訪問學人;
2007年1月-2008年1月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後研究人員。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08、2007-2008,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工作狀態及其專業認同,主持人。
07、2006-2008,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高等學校的制度再造與文化更新,共同主持人。
06、2006-2007,UNESCO Bangkok: 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ch-Country Case Studies. Research Fellow.
05、2005-2008,南京大學“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特別項目: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理論反思與對策研究,核心成員。
04、2004-2006,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國際化背景下的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理論及其批判,主持人。
03、2004,國務院學位辦項目: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核心成員。
02、2004-2005,南京大學人才引進培養基金資助項目:院校協作與教師專業發展,主持人。
01、2003-2004,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研究課題:中國教師發展與教師教育,主持人。
期刊論文
最近五年作品
34、2007,《尋找學校變革的領跑者》,《中國教育報》12月11日。
33、2007,《理解教師面對變革的“遲疑”》,《中國教育報》11月27日。
32、2007,《專業信任與學校變革》,《中國教育報》11月13日。
31、2007,《學校變革中的斷裂與繼承》,《中國教育報》11月6日。
30、2007,《在實踐場域中發現學校變革能力》,《教育發展研究》第4B期。
29、2007,《高校初任教師的教學專業發展探析》(與盧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28、2007,《激勵如何可能?中國高校崗位津貼制度的實踐與反思》(與盧乃桂合作),《教育與經濟》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
27、2006,《挑戰、支持與發展:夥伴協作模式下的教師成長》(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
26、2006,《教師賦權增能:內涵、意義與策略》(與盧乃桂合作),《課程·教材·教法》第10期。
25、2006,《學校變革進程中的教師壓力管理》(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發展研究》第6A期。
24、2006,《論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管理者角色的調適》(與盧乃桂合作),《中國教育學刊》第5期。
23、2006,《追求特質的虛妄:關於教師專業化困惑的思考》(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理論與實踐》第5期。
2003年到2005年
22、2005,《人才培養的本土國際化:尋找“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的理論基礎》。童星、張鴻雁主編,《公共管理高層論壇》(第2輯),南京大學出版社。
21、2005,《論教學專業化的理論挑戰與現實困境》(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9期。
20、2005,《從封閉走向開放——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與思考》(與雷萬鵬合作),《教育發展研究》第10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2005,《論學校組織變革中的教師認同》(與盧乃桂合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
18、2005,《學校變革與適應性領導》,《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17、2005,《論教師專業性的提升》(與盧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
16、2004,《打破封閉 革新研究生培養機制》(與杭祝洪合作),《中國高等教育》第23期。
15、2003,《抗拒與合作:課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師改變》(與盧乃桂合作),《課程·教材·教法》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文摘卡》2003年第1期轉載。
14、2003,《中國改革情境中的全球化:中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現象透析》(與盧乃桂合作),《北京大學教育評論》第1卷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3年第4期全文轉載。
13、2003,《立法者與闡釋者:大學專家在“院校合作”中角色之嬗變》(與盧乃桂合作),《復旦教育論壇》第1卷第1期。
2002年作品
12、2002,《院校協作脈絡下的教師專業發展:賦權與規訓的爭拗》(與盧乃桂合作),《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
11、2002,《關於中國大陸“高校擴權”政策的脈絡分析》(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研究與資訊》(台灣)第10卷第5期。
10、2002,《論教師的內在改變與外在支持》(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研究》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
09、2002,《教師專業發展新範式及其在中國的萌生》(與盧乃桂合作),《教育發展研究》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2年第12期全文轉載,《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論點摘編”。
2002年以前
08、1999,《中國生活教育運動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與周洪宇合作)。周洪宇、餘子俠、熊賢君主編,《陶行知與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07、1998,《試析晏陽初的公民教育思想》,湖南武崗師範編,《晏陽初教育思想研究》(第3輯),湖南教育出版社。
06、1997,《香港教育制度史研究(1840-1997)》,《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第8期全文轉載。
05、1997,《香港預科教育制度述評》(與木戈合作),《教育研究與實驗》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第6期全文轉載。
04、1997,《試析香港教育制度的性質特徵》,《孝感師專學報》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第5期轉載。
03、1997、《生活教育運動的歷史及對當代教育的影響》(與周洪宇合作),《教育研究》第10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199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02、1997,《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中國教育報》,6月23日。
01、1997,《香港中等教育特色談》,《中國教育報》,5月26日。獲“今日香港教育”徵文三等獎。
書籍著作
04、2007,《夥伴協作與教師賦權:教師專業發展新視野》(與盧乃桂合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03、2006,《高等教育管理學》(第11-12章),上海教育出版社。
02、1998,《公務活動中違法違紀罪與非罪的界限與處罰全書》(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01、1995,《楊賢江全集》(卷五、六)(參編),河南教育出版社。
學術交流
06、2006,“Secondary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 Country Case Studies” First Methodology Workshop. UNESCO Bangkok.
05、2006,“第四屆高等教育質量國際學術研究會——教師發展”,廈門。宣讀論文《跨越轉型期:尋找有效的大學初任教師的專業發展策略》。
04、2006,“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兩岸三地研討會,香港。宣讀論文《支持與挑戰作用下的教師自我實現》。
03、2006,香港中文大學中英基金訪問學者與田家炳訪問學人。演講《教育改革浪潮下的教師“流浪”心態:一個初步的探討》。
02、2005,“廿E世紀知識經濟之領航機制——國際化多元社會與高等教育的挑戰”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台北。宣讀論文《尋找高等教育本土化與國際化的契合點:理想與現實》。
01、2005,“中國教育改革高層論壇——多元視角中的教育質量問題”研討會,長春。宣讀論文《學校變革進程中的教育領導:一種角色的期待》。
獲獎記錄
03、2007,江蘇省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02、2006,入選南京大學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畫。
01、2005,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師資管理研究分會2005年獲獎論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