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寨遺址位於通江縣東南約20公里的春載鄉擂鼓寨村,地理位置為東經107°17′,北緯31°51′,海拔高度740米。這裡地處川東北米倉山的東段南麓,屬低中山區。通(江)——達(川市)公路從擂鼓寨北面自西向東經過,附近有長江水系的通江河及其支流自東向西南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擂鼓寨遺址
- 位於:通江縣東南約20公里
遺址規模,發掘成果,歷史年代,發掘意義,
遺址規模
擂鼓寨孤峰獨出,呈三角形,三面都是懸崖。遺址地處擂鼓寨西北和南面懸崖下的緩坡地上,分為北區和南區。北區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約10米,面積約500平方米;南區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1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遺址地表為耕地。
發掘成果
擂鼓寨遺址,1984年春載鄉國小教師趙明皓在編寫《春載鄉志》時發現,1987年文物普查中得到確認。1990年進行了科學發掘,文化層深3米,共分9層,共出土石器、陶器等20685件(片),其中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陶器19873件(片)。遺址文化內函較為複雜,所出陶器的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陶色以黑陶為主,次為橙黃陶、褐陶、紅陶、灰陶較少。器物所施紋飾在第1段較為發達,在一件器物上很少單施一種紋飾,而常見兩種以上的複合紋飾,紋飾種類主要有劃紋、方格紋、繩紋、波浪紋、附加堆紋、凹凸弦紋、戳印紋、篦點文和鏤孔等;第2段以後素麵陶器增至71%以上,紋飾種類則多由第1段延續下來。流行將器物口沿做成鋸齒狀或波浪狀花邊口作風。器物組合主要有罐、尊形器、瓶、盆、缽、杯、碗、器蓋等。器物造型以平底器最多,少見環底和圈足器,不見三足器和豆類。製法多為手工製作加慢輪修整,多數陶器火候不高。
遺址中還出土較多的石器和石器半成品。以磨製為主,器形主要有斧、錛、鑿、鏃,矛、石球、盤狀器等。打制石器數量較少,器形主要有肩石鋤、肩石斧、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細石器共出土4件,均為刮削器。
歷史年代
通過碳14測定和樹輪較對,該遺址相對年代為距今5000年左右,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認為“當在新石器時代範圍內,其絕對年代或許相當於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早期階段,或者更早,並較之四川境內業已發現的其它屬於當地土著文化系統(火溪除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具體年代上大略偏早”。從絕對年代上比較,擂鼓寨文化遺址應略早於三星堆一期文化,而與綿陽邊堆山遺址大致相當。
發掘意義
擂鼓寨遺址具有典型的土著文化特徵,與在通江境內發現的近十處同時期文化遺址一樣分布位置非常獨特,不是概念中的一、二、三台地和距河道或水源較近的區域,而是離河道、水源較遠的山頂西坡或較高的台地,這與其它地方的文化遺址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一文化現象及其內涵形成了一支獨立的文化普系,所代表的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原始文化類型,它的發現、發掘填補了四川龍山文化譜系和類型上的空白,為川東地區史前文化找到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川東北地區史前文化起源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