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天記(紀錄片)

撼天記(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撼天記》是一部反映中國乃至世界航天歷史的20集紀錄片,本片第一次真實再現了中國乃至世界航天領域長達半個世紀的秘密,全面而詳細地展示人類征服太空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撼天記
  • 性質:反映中國乃至世界航天歷史
  • 集數:20集
  • 類型紀錄片
簡介,分集劇情,央視紀錄片,

簡介

第一次全面而客觀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國人走過的航天之路,為後人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奮鬥史。首次公開了中國火箭發射中的多次事故災難,同樣也是第一次詳細描述了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號”研製和發射的來龍去脈。這一切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都在本片裡第一次鮮活地展示在人們眼前。

分集劇情

第1集 步天遠歌(上)
  20世紀70年代,在河南濮陽當考古學家打開了一座距今已七千多年的古墓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其中有用蚌殼拼成的青龍和白虎圖形。這把中國人使用四象表示星象的歷史一下子推到了史前的年代。中國古人在很久以前就認為宇宙中的天體與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連。史載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當時著名的天文學家王希明曾用通俗歌謠的方式唱出了對天空星系感性認識,他給這首歌賦名為——《步天歌》。  早期的人們曾經為自己製造出巨大的翅膀,幻想像鳥一樣遨遊太空。雖然結果可想而知,但它失敗的經歷卻成為人類首次試圖飛翔的先河。當人類終於明白要想在天空中飛翔必須要掌握一種神秘的力量時,為皇帝尋求不老之藥的方士們,卻早已在某一天配出的炸翻了八仙桌的混合物中發現了一種改變世界的粉末——火藥。  一個後來被西方科學家證明的物理力量——反作用力。最開始時卻是供人們消遣製造歡樂氣氛的花樣。當人們運用竄天猴的原理生產出用火藥推進的箭矢時,一個新的名詞——火箭誕生了。顧名思義即是靠火來飛行的箭。縱觀中國古代發明的眾多火箭,都是自身攜帶燃燒劑和氧化劑,通過其燃燒形成高速燃氣流噴出,產生反作用力而推動火箭前進;在結構上,已具備了現代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成為今天結構精密複雜集高科技於一體的宇宙運載火箭的祖先。  人類的航天技術發展起源於大膽想像。隋唐時代出現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就描繪了仕女飛天的奇妙景象。相傳在14世紀,中國明代有一位叫萬戶的人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藉助火箭的力量飛行的試驗,他失敗了。但萬戶這種大膽而天才的技術構思,比後來俄羅斯有“火箭之父”稱號的齊奧爾科夫斯基1903年提出利用火箭進行星際交通的構想早了幾百年。因此這次慘痛的失敗,被6個世紀以後的國際航天史學家公認為人類試圖利用火箭升空的首次壯舉。  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1828-1905)在他的作品中令人驚奇地預見到許多未來的科學發明,包括人類掙脫地球引力進行太空旅行。這些超前的想像,點燃起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對幻想創造的渴望。  大約在20世紀開始的時候,有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種新的更好的利用火箭的用途--探測高層大氣及空間。他們分別是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和美國的戈達德。  孩童時就沉浸在凡爾納奇妙幻想里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在《航空通報》雜誌的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人們將如何進行第一次宇宙飛行誘人的前景,並畫出了第一艘宇宙飛船的圖形。這是那個世紀的人們第一次看到據說能飛到月亮上的工具的大致模樣。齊奧爾科夫斯基天才的構想和理論,使他成為世界公認的人類征服宇宙的先驅思想家和理論家,他的許多古怪的預見在後來都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1965年,在他逝世30周年時,世界天文組織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巨大的環形山。早已去世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留給了後人們一句著名的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  美國的戈達德是從1909年開始研究火箭動力學理論的。三年後,他點燃了一枚放在真空下容器內的固體燃燒火箭。用以證實火箭在真空里能夠工作的理論。1919年,戈達德將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寫成一篇題為《達到極端高度的方法》的論文,闡述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原理。1920年起,他開始主攻液體火箭。在姨媽的農場裡他建起了一座液體推進劑火箭靜態試驗和發射基地。1926年3月16日下午2點30分,他在麻薩諸塞州奧本冰雪覆蓋的農場裡,點燃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推進劑火箭。儘管整個飛行時間只有2.5秒鐘,戈達德卻為試驗的結果激動不已。戈達德使用液態氧作為氧化劑。在火箭工程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現代火箭的真正起步是在德國。  早在1927年,當中國的毛澤東領導餓著肚子的農民舉行“秋收起義”時,被稱為“歐洲火箭之父”的德國人奧伯特卻領導一批科學家成立了德國宇宙航行協會,開始了對宇宙航行的探討和現代火箭的研究。他被稱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第2集 步天遠歌(下)
  1929-1930年度在德國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專家兼物理學家奧伯特曾作為科學顧問參加了該片的拍攝。在電影院裡放映時觀眾中坐著一位名為韋納·馮·布勞恩的高年級學生。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從波羅的海之濱冉冉升起。它是布勞恩等人發射的第三枚實驗品。火箭垂直飛行4.5秒以後,拐彎沿著東北方向飛去。296秒時,火箭在100多公里外的波羅的海濺起了歡騰的浪花。  1956年蘇聯政府終於做出了決議,批准研製一顆重型人造衛星,並從P-7飛彈上開發一種派生型運載火箭。  1957年10月4日中午時分,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上一片寂靜。只有遠在數公里外的指揮中心發出的倒計時數一聲一聲地迴蕩在上空。  在20世紀中葉響徹神州大地火紅的建設交響樂章中,新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起步了。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國共產黨人,已開始在一片戰爭的廢墟上重新構建起自己的家園。一代打天下的領袖們率領著一個民族,不僅要描繪出更新更美的圖畫,還要親手實現祖先們未竟的“登天夢”,飛向更廣闊的外空間,開拓天疆。
第3集 讓鋼鐵飛翔(上)
  新中國建立後,領袖層明顯地感覺到外來威脅地存在。因此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重要的議題。當時這些技術的惟一來源是盟友蘇聯,然而蘇聯當時只同意接受50名中國留學生,不願進行具體的技術援助。  在此之前的五星紅旗升起的第二個月,中國科學院宣告成立,新的中央政府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並召喚海外學子回國。  1955年秋天的一個早晨,錢學森和他的夫人終於回到了祖國。在此之前,由於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的是高精火箭技術的研究,因此在他提出希望回國的意願時,美國有人聲言寧願槍斃他,也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國。於是他的回國成為當時剛剛結束韓戰的中美兩國外交上的一場各取所需的談判。  回國的錢學森受命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飛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8日,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五院成立儀式。錢學森任院長,劉有光為政委。然而當時他們的全體部下——新調來的156名大學生和五院當時的各級幹部別說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火箭的模樣都沒人見過。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枚仿製的火箭“東風一號”點火了。第一次引進彈發射成功,第一發仿製彈也發射成功,“東風一號”成為壓倒西風的前鋒。  頭腦熱起來的火箭人異想天開地為一步登天把V-2的圖紙放大了一倍,製造出的“東風2號”成為一次讓所有科技人員記憶猶新的發射。  距上次失敗兩年後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又開始發射試驗。在當時的電影紀錄片中,攝製者為畫面上撼動天地的發射配上的卻是充滿柔情的音樂。  這次“東風二號”連續三發都取得了成功。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擁有了可以遠程打擊的飛彈盾牌。有些參與研製的科學家,多年以後難以忘懷的是那次慶祝勝利時享受的飯菜。
第4集 讓鋼鐵飛翔(下)
  中國航天的初期階段,基本上與當時世界上的航天大國走的是一條同樣的路。都是先解決軍事使用的問題,然後逐漸過渡到民用。世界第一枚專門用於高空大氣探測的火箭是美國於 1945年秋研製成功的“女兵下士”火箭。它不僅有個帶點玫瑰色的名字,也能將11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到 70公里的高空。此後,美國和蘇聯都利用繳獲的V-2火箭發射了一批探空火箭。50年代末初涉航天領域的中國人也選擇了研製探空火箭作為叩響登天大門的前奏。
第5集 與命運競走(上)
  197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鄧小平來到美國進行了八天的訪問。這是新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領導人到訪這個太平洋彼岸的國家。當他代表12億中國人坐進月球宇航車中時,火箭故鄉的人們清楚地看到了今天自己與世界的差距。  航天工業的幾十萬人馬的生活費用和研製試驗經費,一直全都靠國家專用款支撐。但改革開放後國家提出要斷了“皇糧”,一來國家經濟條件有限,二來國家更希望航天工業能長大成人自己創家立業。  自從中央提出軍轉民的戰略方針後,為了自謀生路,原來有許多生產任務吃不飽的航天工廠,都開始試圖生產民品,四處找米下鍋。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以上分集介紹根據本片解說詞整理
後來,又有增加:
太空舞者
太空競賽
天地快車(上、中、下)

央視紀錄片

《和平年代》 20120702- 20120712 神舟飛船背後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