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縣大陽鎮有一種流傳很久的上品麵食——饌面,相傳饌面源於周朝,原本是宮廷美食,後流傳到民間,成為百姓人家辦喜事,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饌面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配料講究;製作好的饌面色澤光亮透明,風味獨特,口感光滑,吃一口回味無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陽撰面
- 地理標誌:陽阿古鎮
- 非遺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饌面流傳於澤州大陽一帶。臨近的高平也有食俗。尤其是當地民間紅白事筵、起房蓋屋、老人過壽、嬰兒滿月辦酒席時,款待親友必備的主食之一。
辦酒席,吃饌面,是當地的一大傳統。類似太原郊區辦酒席吃打滷面一樣世代相傳。饌面做得好不好,往往是吃酒席的人們熱衷議論的話題。因此辦酒席準備饌面是主家不敢掉以輕心的事情。饌面做得好,會受到吃酒席的人的讚揚,主家臉上有光。反之,一片唏噓,很丟面子。
所以,辦酒席做饌面,不但要用好面,還得請好把式。好把式做出的饌面,煮熟後色澤金黃,光滑如玉。澆上雞肉熬制的高湯,配以花菜,吃起來,味道鮮美,可口無比。
饌面作為古老的宮廷麵食,有悠久的歷史。據傳,饌面流傳於大陽與卞欣有關。
漢高祖七年 (公元前200年),年邁的東周遺臣卞欣,突然被崇周的劉邦封了個陽阿侯。這一封,讓本來沒著落的卞欣揀了個大便宜。他想,老夫真是福分不淺,想不到在不多的時光里還能過幾天舒坦日子。當他謝過龍恩,來到陽阿(今澤州大陽鎮一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來民間的廚師,親自給他們傳授宮廷美食的烹飪技藝,好讓他們做出佳肴給自己享用。
卞欣是東周時掌管祭祀的大臣,遍嘗宮中美食。民間廚師在卞欣的教授下,學會了許多佳肴的烹製技藝,包括饌面的製作。卞欣去世後,饌面傳至民間,一直流傳至今。
“饌面”這一名稱,許多人不太理解,這和它是古稱謂有關。《說文》謂之“具食”。用現代漢語翻譯,就是存放於特製盒子裡的食品。製作饌面需存放在木製盒子裡發酵與“具食”吻合。故可知,稱為“饌面”不謬也。
饌面的製作工藝十分繁複,需經過4道工序才能製成,不是能夠隨吃隨做的農家飯。所以,非行家裡手不可。另外,還要經過一晝夜的發酵後才能煮食,讓人非常期待。
第一步是和面。製作饌面最好使用高筋粉,用溶有鹼和鹽的水將面和成硬麵團。第二步是壓面。大陽鎮的做法是,將和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用鋼管或擀杖,反覆壓面。壓薄壓平後,疊起來再壓。直到麵團被壓得光滑如玉後,再揉成圓圓的麵餅,抹上油,就可碼放在盆內餳制了。第三步是擀麵。擀制饌面和擀制手擀麵一樣,就是把餳好的麵餅擀成薄薄的面片。擀好的面片,對著陽光看是透亮的。如沒有破損,即為上品。第四步是切面。切時,將擀好的面片摺疊起來,用頂刀法切制。好的刀工切成的麵條粗細一率,如同長長的壽麵。切完後,用手抓起來抖散,再捋成把,盤成線把樣,排列放入特製木盒裡。之後用乾布苫住,蓋上盒蓋,不得讓其透氣,放在溫度適宜的房間進行發酵。24小時後,等麵條發出香味,取出來攤開晾幾分鐘,就可煮製了。麵條煮熟後,撈出用冷水浸透,再用手捋成小把盤在竹篦上,即成饌面。
饌面雖是煮製的麵食,但煮製之前需經發酵,這是饌面的獨特之處。饌面雖經發酵,但煮熟後仍不失筋韌,還有一股清香。
饌面既可涼吃,也可熱吃。涼吃時,放鹽醋汁加芝麻醬、黃瓜絲最為適口。熱吃時再在鍋里氽一下,澆上“花菜”最為地道。花菜是用豆角、蒜薹、海帶、油豆腐、胡蘿蔔等時蔬切絲經開水焯過後調成的。吃起來,清爽味美,筋道利口。這是地道的大陽吃法。
高平饌面澆的是牛羊肉做成的鹵,放上香菜,滴入陳醋,另有風味。
在鄉下吃酒席,除了正席上桌子吃以外,吃饌面時,十分隨意,可自己動手,不需要講究太多。大家各自撈上麵條,澆上菜鹵,在院子裡隨便找個地方就可享用了,或站或蹲,自行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