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轄區內山巒陡峭,溝壑縱橫。全村國土面積44平方公里,村委會駐地海拔1580米,最高海拔1925.8米(靛塘梁子),最低海拔530米(李仙江),屬山地季風氣候,海拔差異較大。全村轄撮洛、半邊寨、扭波田、二慶、大平掌、扎洛、老黃寨、老馬寨、迷那等9個村民小組,有367戶1759人,有漢、哈尼、拉祜等民族,拉祜族占30%,漢族占43%,哈尼族占27%。撮洛村委會在1958-1973年叫"過路鄉",1974-1983年改為"半邊大隊",1984-1988年改為"撮洛鄉",1989-2000年改為"撮洛村公所",2001年改為"撮洛村委會",1958年以前屬墨江縣。
撮洛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1.00公里,距離鎮37.00公里, 國土面積46.62平方公里,海拔1297.78米,年平均氣溫22.93℃,年降水量2239.33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1170.00畝,其中人均耕地0.67畝;有林地53658.00畝。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57戶,有鄉村人口1564人,其中農業人口1564人,勞動力83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94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69.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8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農村經濟
該村土地資源豐富,海拔在800米以下適宜開發橡膠、大黃藤等熱區經濟作物的土地面積有850畝;水資源豐富,境內河流縱橫交錯,蘭坪河、李馬河貫穿整個村委會;礦產資源豐富,在扭波田馬棕山有溶洞和煤礦;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橡膠、 茶葉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84.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1.1%。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0.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0.7萬元,占總收入的59.3%;畜牧業收入 77.1萬元,占總收入的28.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9 頭,肉牛144頭,肉羊 0 頭);漁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19.2萬元,占總收入的7.1%;第二、三產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 1.03%;工資性收入 0 萬元,占總收入的0%。農民人均純收入1187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 人(占勞動力的5.5 %),在省內務工51人,到省外務工 0 人。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9個 、通路8個、通電9個 、通 電視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67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2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 %)。有367戶通電,有21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8.9 %和 58.9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3戶(分別占總數的57.8 %和 44.4%)。該村到鄉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 土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硬化(未硬化)的路面 是半邊、撮洛、大平掌、二慶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6 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車8輛,拖拉機1 輛,機車 13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53畝,有效灌溉率為 74.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1畝。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0 戶;建有小水窖 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 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14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190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10 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八角、紅米,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八角、紅米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57戶,共鄉村人口1564人,其中男性940人,女性624人。其中農業人口1564人,勞動力830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7.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撮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大黑山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36.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0人,中學生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1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377.9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900個(勞均28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4人,黨員中男黨員4人,女黨員0人。 團員0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70.00畝(其中:田790.00畝,地380.00畝),人均耕地0.6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5365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0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8506.00畝。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是部分黨員和幹部民眾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高,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強,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二是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部分自然村農田水利建設以及村莊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展開,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弱。同時,對新農村建設的各項規劃也難實施。三是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突出表現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相距甚遠。在教育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接受新事物、學用新技能的能力弱,掌握一技之長的人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打工只能賣苦力,嚴重製約了增產增收。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一)繼續抓好宣傳教育工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按照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把宣傳教育貫穿在新農村建設工作始終,努力引導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真正讓農民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二)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切實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監督檢查並抓好在建項目的落實,村委會要主動協同縣鄉有關部門和領導抓好沙的新農村建設及整村推進項目工程的掃尾工作。 (三)有計畫有組織地教育培訓農民,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通過培訓,力爭每個農民掌握1-2門技能,為脫貧致富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