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辰樓,又名鐘鼓樓。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經朱尚文重建,是杞縣縣城中心點,為縣政府大門,西面緊靠孔子廟,與之互相映襯。 “辰樓春霽” 被譽為杞縣八大景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撫辰樓
簡要介紹,建築結構,文化價值,
簡要介紹
撫辰樓,是當時的杞縣知縣孫棟以五萬串銅錢從縣民史某手中購買的,當時不叫撫辰樓。在樓上高懸“齊政”兩個字,叫“齊政樓”,到了明朝,杞縣的知縣朱尚文加以擴修,又將“鐘”和“鼓”置在樓之上,又叫鐘鼓樓。《杞縣誌·建置》載:“大門若城,重樓其上名曰撫辰,設鐘鼓於上,以司五夜,銅漏在焉。”
建築結構
最早撫辰樓三層,建在青磚疊砌台基上,其中設拱券,為縣署出入大門。上層被日本侵華時炮彈炸毀拆去。而現在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撫辰樓,樓高10餘米,東西長21米,南北寬14米,占地面積294平方米。藍磚砌築台基,中留拱券,寬4米,高3.1米,為出入縣府大門。台基上為兩層樓房,磚木結構,硬山式三開間,底樓樓門居中向南,迴廊四向延伸,廊下環立漆紅明柱16根,以鼓形雕石為柱礎,頂樓呈宮殿形,四面起坡,五脊分立,檐角展翅,上下樓八角翅飛,各懸一鐘形鈴鐺。樓小於台基,四周各留隙地丈余,供遊人環行憩息,台周為青石護欄,高1米許。
昔日頂樓門楣上方曾懸木匾1塊,上書“撫辰樓”。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對該樓多次修葺,195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再次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宏博說,撫辰樓門楣上方刻著“杞縣人民政府”6個大字,這幾個大字是新中國成立後杞縣第二任縣長曲書城親筆書寫,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