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蛙鱷

撕蛙鱷

撕蛙鱷(Batrachotomus)屬於勞氏鱷目迅猛鱷科,身長約6米,發現於中三疊紀晚拉丁階時期的德國,生活在沼澤地帶,它的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它愛捕食一種在這個地區生活的兩棲動物蝦蟆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撕蛙鱷
  • 拉丁學名:Batrachotom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勞氏鱷目
  • 迅猛鱷科
  • :撕蛙鱷屬
  • :撕蛙鱷
撕蛙鱷歷史,撕蛙鱷形態,

撕蛙鱷歷史

撕蛙鱷(Batrachotomus)屬於勞氏鱷目迅猛鱷科,身長約6米,發現於中三疊紀晚拉丁階時期的德國,生活在沼澤地帶,它的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它愛捕食一種在這個地區生活的兩棲動物蝦蟆龍(Mastodonsaurus) 。它已經完全從爬行的姿勢進化到直立的姿勢,身體結實而靈敏,和其它勞氏鱷類一樣,它的背部也有兩排平鋪的骨板。
撕蛙鱷(Batrachotomus)是一種史前祖龍,這種動物的化石被發現於德國南部中三疊紀拉丁期的地層中,約生活於2.28-2.31億年前。撕蛙鱷在被發現的22年後被古生物學家戴維·高爾所描述。
撕蛙鱷
撕蛙鱷(Batrachotomus)生活在沼澤地區,其名字來源於希臘語青蛙(batrachos/βάτραχος )和切割/撕裂(tome/τομή),這是指其捕食大型兩棲動物蝦蟆螈。與其他大型的爬行動物,如鱷魚等相反,這種大型食肉動物運動是非常敏捷的,這是因為它的直立姿勢。撕蛙鱷一個突出的特點在它後背有一排成對的扁平骨板。撕蛙鱷可能是早期的捕食者後鱷龍(postosuchus)的競爭對手,它們都生活在恐龍初現的年代。

撕蛙鱷形態

撕蛙鱷是一種粗壯、巨大的長度可達6米的四足爬行動物,相比其他初龍類,撕蛙鱷的特點是有一系列成對的小骨板連線在每個椎骨的背面。大量的小骨板形成了被稱為鱗甲的防禦設備。鱗甲呈扁平的葉狀,從頭後沿脊柱大小逐漸減小,在尾部消失。但也有證據表明,其他動物的皮下成骨也長在腹部,如在該地區發現的鐵沁鱷,小骨片甚至在側翼,腹部和四肢都有分布。
像其他的勞氏鱷類,撕蛙鱷的身體呈直立的姿勢,雖然四肢並非直接位於軀幹之下。它的前後肢長度不等,前肢長度約為後肢的70%,它前肢可能有四趾,後肢五趾。
撕蛙鱷又高又窄的頭顱骨估計有40至50厘米長,上面有五對孔,包括眼孔和鼻孔,眼孔後方則為兩對顳顬孔。這些孔有助於減輕頭骨的重量和使下頜的作用更加強大。作為一種典型的祖龍,撕蛙鱷在眼孔和鼻孔之間有一對眶前孔,在後下頜部還有一小對開口。
撕蛙鱷擁有鋒利的牙齒,在頜骨上排列呈不同的形狀和大小,被稱為異齒形。這些牙齒長在細長的前頜骨上,而不是頜骨的後邊緣。撕蛙鱷每塊上頜有11枚牙齒,前頜骨四枚,下頜11枚總計52枚牙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