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種節

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穀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於她經常幫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將收穫前死去。人們為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布衣服就離開了人間而感到傷心。於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把她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以後,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用當年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一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老婆婆死後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里,千是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利用媳婦回娘家過撒種節的機會,交流農種物品種,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撒種節
  •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三月十日
  • 流行地區:阿昌族
  • 節日活動: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
民族文化,習俗,

民族文化

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

習俗

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綑紮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隻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並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系有銀鏈、銀須、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