摽本讀作biāo,指擊打。引申指落下、捆綁物體使之相連線,讀作biào;又引申指使之揮去、拋棄,讀作biāo。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摽
- 拼音:biào/biāo
- 注音:ㄅㄧㄠˋ
- 五筆:rsfi
- 倉頡:qmwf
- 鄭碼:DFBK
- 統一碼:647D
- 部首:扌
- 字級:二級
引證解釋
方言集匯
粵語
客家話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又《爾雅·釋詁》摽蘦,落也。《詩·召南》摽有梅。
又拊心貌。《詩·邶風》寤辟有摽。《傳》辟拊心也。《疏》謂拊心之時,其手摽然。
又《集韻》被表切,音殍。亦落也。詩:摽有梅。徐邈讀。
又《唐韻》撫招切《集韻》《正韻》紕招切,𠀤音漂。亦擊也。與⿏同。《左傳·哀十二年》長木之斃,無不摽也。《注》長木斃踣於地,不擇物而後摽擊。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匹妙切,音剽。讀若漂去聲。義同。
又落也。
又《集韻》毗召切,音驃。讀若瓢去聲。亦擊也。
又匹歷切,音霹。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𤰞遙切,音飇。義同。
又麾也。《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摽劒而去之。《孟子》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
又刀末也。《前漢·王莽傳》摽末之功。《注》刀末之摽。
又《唐韻》匹交切《集韻》《韻會》《正韻》披交切,𠀤與拋同。《說文》拋或從手票聲。通用摽。互見拋字注。○按《唐韻》符少切,本筱韻,上聲。《說文》誤收去聲。新添《廣韻》改頻小切,宜從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宋本廣韻
下平四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爂 | 撫招 | 滂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pʰĭɛu | phjeu/phieu |
上三十小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摽 | 符少 | 並 | 宵A | 上聲 | 篠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bʰĭɛu | bjeux/biev |
去三十五笑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剽 | 匹妙 | 滂 | 宵A | 去聲 | 嘯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pʰĭɛu | phjeuh/ph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