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會堂舊址

摩西會堂舊址

摩西會堂舊址,位於長陽路62號。又稱華德路會堂。俄羅斯猶太人集資興建,1927年竣工。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建築面積1074平方米,磚木結構三層,坐南朝北,晚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築。二戰期間,大量猶太人逃到上海,逃到上海的猶太難民大多居住在虹口區,而摩西會堂也就成為了當時上海猶太人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摩西會堂舊址
  • 別名:華德路會堂
  • 面積:660平方米
  • 時間:1927年
概況,歷史,建築特點,地址,

概況

摩西會堂舊址又稱華德路會堂,俄羅斯猶太人集資興建。

歷史

1902年,上海俄羅斯猶太人已有25戶,他們迅速組織了自己的教會,並在5年內建造了摩西會堂。隨著上海俄羅斯猶太人日漸增多,俄羅斯猶太人共同集資,於1927年將摩西會堂遷址到虹口華德路(現長陽路)62號新址,仍稱摩西會堂,但一般人又稱“華德路會堂”。當時,以俄羅斯猶太人為主建立的上海猶太宗教公會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長期設在堂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推行排猶、滅猶政策,大批歐洲猶太人被迫背井離鄉,尋求棲身之地。當時上海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入境簽證和財產擔保的都市,因而上海就成了大批猶太人的定居地。
1938、1939年,約1.8萬猶太難民抵達上海,他們多數聚居在長陽路、舟山路、東長治路、唐山路、霍山路、高陽路、平涼路等一帶的里弄街坊。其間,為安置猶太人,建立了華德路138號(今長陽路138弄)、愛爾考克路(今安國路)、兆豐路(今高陽路)、匯山路(今霍山路)等難民中心和收容所。
至1940年12月登記的猶太難民達2萬餘人,其中居住在虹口提籃橋地區的人數約1.4~1.5萬人。逃難的猶太人為了相互間溝通與聯絡,興建了一些教堂,當時的摩西會堂作為希伯來語學校及祈禱場所,是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一所猶太人教堂。
該處為一所正統的供俄羅斯和中歐猶太人使用的會堂,也是猶太人在上海歷史的重要見證。希特勒瘋狂排猶、滅猶時,逃亡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摩西會堂成為當時上海猶太人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上海猶太宗教公會長期設在堂內(1941年遷至拉都路會堂)。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猶太難民陸續離境,移居世界各地。但他們對上海這段生活難以忘懷,常常稱自己為“上海猶太人”,視上海為“第二故鄉”。
1986年秋,一批曾在上海避難的猶太人組成的旅行團重訪上海,他們曾到居住過的舊宅或店鋪、醫院、摩西會堂等處尋訪,臨行前,特意向虹口區人民政府敬獻一塊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地區曾有來自納粹德國的2萬難民倖存下來,謹以本匾獻給所有倖存者,以及施以援助的熱情友好,寬宏大量的中國人民。” 中以建交後,以色列總統赫爾佐克、外長佩雷斯曾先後到此參觀。
1993年10月14日,以色列總理拉賓到摩西會堂參觀,並在留言簿上寫道:“在猶太人被納粹屠殺、驅趕,而流浪於世界之時,猶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護,我和猶太人民及以色列政府從內心深處感謝你們的幫助!”
1992年,摩西會堂獲批為“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後,接待過眾多貴賓的訪問。
2004年1月13日,摩西會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虹口區人民政府公布摩西會堂舊址為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0月31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建築特點

整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兩側設兩個主要入口。山字形入口呈猶太建築特色,底層白色水泥粉刷,頂部有線腳裝飾;二、三層青磚牆面,紅磚水平帶狀裝飾。底層門式作半圓券外套反弧線多邊形外窗式,門式中央飾有猶太人徽號“大衛盾”圖案。二、三層窗式作簡單弓形圖案。堂內樓梯雕工細緻精美,屬中國傳統風格。

地址

地址:長陽路62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