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文化

摩梭文化

摩梭文化來源於摩梭人,摩梭族是寧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會的基本社會單位,許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構成了摩梭母系社會。

正因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婚俗-走訪婚(簡稱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摩梭文化
  • 來源於:摩梭人
  • 屬性:寧蒗古老的民族之一
  • 類型:母系家庭
簡介,摩梭人的日常稱謂,居住,服飾,飲食,禮俗,走婚制,母系家庭文化,禁忌,重大節日-轉山節,著名景點,扎美寺,瀘沽湖,共富的社區發展模式,摩梭人,基本信息,歷史,身分與傳統,生活概況,

簡介

摩梭文化起源於摩梭人,摩梭族是寧蒗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長的歷史。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會的根本社會單位,許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構成了摩梭母系社會,正因為有了母系家庭,才使摩梭人一直保存著奇特而神奇的婚俗-訪問婚(簡稱為走婚),摩梭人母系家庭的歷史,也就是摩梭人
訪問婚的歷史,什麼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全部摩梭社會的文化構造,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根本的社會單位, 指同一母系親族成員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括"母系家庭"和"房屋"雙重概念; 摩梭人以為母為尊,女為貴,母親是摩梭人生涯中的軸心和靠山,摩梭人離不開母親,離不開以母親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貴的位置;母系家庭中的成員,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均系一個或幾個外祖母的後裔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間,女子在家中花樓招待來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則外出與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計,財產按母系繼承,男子只負責撫育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為榮, 在每個母系家庭中由一個最能幹、 公平而且有威信的婦女支配生產、生涯,保管財產, 稱"依杜達布"或"達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長,負責一切內外事務,"達布"往往是自然發生的,不須經過任何選舉或儀式,家庭成員都絕對屈服達布的支配,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義進行運動,他們努力協助"達",加入全家的一切運動,撫育姐妹的子女,共同
維繫母系大家庭,當他們年老的時候,就由他們姐妹的子女照料,由於共同的生涯和勞作,們與姐妹的子女之間的關係比其生父的關係更為親密和特別。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緣)母系成員是的親人,包含母親,女兒,兒子,舅舅等,"父親","妻子"等都是外人。

摩梭人的日常稱謂

摩梭人的日常稱謂非常簡單,用得最多的就是母親("唉咪")和舅舅("唉烏");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與母親同輩的女性全部被稱作母親("唉咪"),男性全部被稱作舅舅("唉烏"),這種獨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擁有多位母親和舅舅,在體貼關愛與自由的氛圍下成長,以至於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長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眾多母親中究竟誰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舅舅要承擔起教育和 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責任,這些與漢族家庭截然不同,這種特殊的母親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擴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論是走婚的,還是結婚的;正是由於摩梭母系體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為沒必要通過增加人口來增加勞動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個家庭中只要有一個同輩姐妹生下女嬰,根根便可延續,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長速度極為緩慢,數百年來摩梭人口增長速度之慢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之最,實是天然的計畫生育。摩梭族由官方歸入納西民族和蒙古民族。

居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傳統住宅獨具風格。房屋皆用圓木或方木壘牆,以木板覆頂(現多已蓋瓦),一般由四棟二層樓房經戒四合院,分正房、花樓、經堂、門樓。其建築結構,與宗教信仰、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正房,摩梭語稱"依咪",是家庭集中飲食、議事、祭祀及老人兒童住宿場所,因而其結構較為複雜。屋後設夾壁,直通後院,分隔時里外兩間,裡間儲存糧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間存放農具雜物,人去世後,屍體停放於此,婦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側為家庭主婦的居室兼儲藏貴重物品;右側設大灶,用來煮豬食、烤酒,並設定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間屋內設有高灶台,兩側裝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頂角有一神鑫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設火塘,設定鍋莊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紙畫成的圖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銀元寶等,摩梭人稱"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兩邊,均鋪木地板,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左為男柱,右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根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象徵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團結一體。在舉行成年禮儀時,男的在左柱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花樓摩梭語稱"尼扎日",供年輕女子居住,以便於單獨接交男阿夏。底樓主要存放雜物,樓上分隔成2至4間小房,每屋設有小火塘,裝飾華麗。樓梯設在底層走廊中段,靠樓梯間的樓板平面上有一橫槓封住上樓進口。經堂,摩梭語稱"嘎拉日",是另外一側廂房,供本家僧侶念經修習也F。樓下住單身男子或客人,樓上專辟一間潔淨的房間作象瓮經堂。經堂神鑫上供奉菩薩造像,板壁上繪蓮花、海螺、火焰等圖像。案桌上供長年油燈和淨水碗,每日清晨換一次。家庭經堂除僧侶和貴賓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門樓,也稱草樓,以庭院大門相配套。底層正中開有大門,大門隨邊設有畜厥,樓上則放草料等雜物。

服飾

摩梭人在13歲以前,不論男女都穿長衫,少男剃光頭,少女則留小辮、佩戴彩珠。到13歲舉行成年禮後,便改變服飾。成年女子頭上盤繞加以穩牛尾做的粗長假辮,戴交纏式布包頭,雙耳戴金銀銅質耳環為飾。上衣多用黑色或紅色金絲絨布料縫製成大襟右衽短衣,長不過臍,袖口緊小,外翻寸許露紅里為飾,銅銀紐扣從頸項、右胸、腋下分三組兩副排列。腰間纏繞花紋艷麗的寬布帶子,胸前配戴雙須銀鏈,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銀質鋪子或金銀戒指作飾。下著筒狀百槽長裙,色彩以素白為普遍,僅在裙身中間用紅線彩飾兩圈,走起路來,長裙搖曳擺動,頗為美觀大方。成年男子頭戴寬邊呢氈帽,上穿金邊大襟短衣,系紅花腰帶,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長衫,寬衣長袖,俗稱"楚巴"。外配長刀及偌囊作飾,下穿寬腳長褲、長統皮靴。褲腳折放在靴筒內,不穿長統靴的,則裹綁腿,扎彩帶,保有古代牧民遺風。他們走起路來,顯得精神抖擻,瀟灑利落。

飲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稞、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以青菜、蘿蔔等新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乾蘿蘿蔔絲、醃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禮俗

摩梭孩子長到13歲時,家人依俗要為之舉行成年禮,女孩叫"穿裙禮",男孩稱"穿褲禮"。成年禮在農曆正月初一清晨舉行。到時男孩站在正房左邊柱下,女孩站在右邊柱下,左腳踩著豬原肉,右腳踩著糧食口袋,象徵今後吃用不盡。女孩由母親為她脫去舊的麻布長衫,穿上美麗穿裙禮的金邊衣、百榴裙,繫上繡有花卉圖案的腰帶,為其盤纏髮辮,配上項鍊、耳環、手錫等飾物。男孩則由舅舅為其脫去舊的長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長褲,紮上腰帶,佩上腰刀。這時,穿上新裙或新褲的孩子,還要把狗喚進屋來,給狗餵飯糰和豬肉,並說:"狗能活60歲,人只能活13歲,咱們換個歲數,我才能長命百歲。"關於這一換歲數的習俗,摩梭人中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A遠古時期,人與動物雜處一起,但都沒有固定的壽命。後來》司已神要給動物規定生命年限了,並告訴人類要在半夜傾聽他的呼聲,也可得到長壽。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歲數的,誰答應了便把這歲數給誰。天神第一次喊1000歲時,動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機警的白鶴聽見,它答應一聲,便得了一千歲。第二聲喊100歲,讓水鴨聽見領去了。第三聲喊60歲,讓狗答應領受了。直到天神喊13歲時,人才驚醒應諾。人類覺得壽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許,與狗換了歲數。於是,人每天要給狗餵三頓飯,並且每當舉行成年禮時都要餵狗,以示感謝狗的換歲之恩。儀式結束後,大人帶著穿上新裙、新褲的孩子,在村里轉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賀禮。同時,這也是向眾人宣布,孩子經歷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長大成人了,今後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了。摩梭先民認為,未滿十二歲的孩子還沒有靈魂,既不享了氏族的權利,也不承擔義務,不能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死後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滿了十二歲時,必須興趣行以拴系靈魂(拴素)為內容的男穿褲女換裙的成年儀式,從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員,便匹敵得了人生的各種權利。

走婚制

走婚"即走訪婚,摩梭語"色色"(或"替色色","的色色"等),是摩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外界較多宣傳和關注的;走婚的形式"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終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 是由男子走婚來維持男女雙方性關係而實現種族延續的一種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偶次晨歸回自己家中,雙方都不是對方家庭的成員,有走婚關係的男女被俗稱為"阿肖"或稱"肖波","阿肖",就是有性關係的親密情侶,由於摩梭無文字,只能用漢字的"阿肖"稱謂,但也不能確切表達"色色"的意思;有的書上稱為"阿注",是不確切的,那只用於一般朋友之間的稱呼;走婚並非雜亂無章,更不是亂婚,群婚制,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親戚血緣關係的嚴禁走婚;不能同時結交多個阿肖;男女雙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標誌走婚關係的結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關係就穩定下來。無論哪一種婚姻,它們的核心一樣:基於男女自願,感情為基礎,是一種男女在性選擇上平等的反映。傳統摩梭在長輩姐妹兄弟前,火塘邊有關性的一切話題都是害羞的;走婚純屬個人私事,有走婚關係的男女只在夜間相聚,白天裝作不知此事。特別要說明的是由於一些誤導使外界認為摩梭人只有走婚,其實在摩梭地區走婚制和結婚制是並存的,但走婚占絕大部分,摩梭人可以自由選擇走婚或結婚,可以在不同時期選擇不同形式,但選擇結婚就不能再走婚;結婚的有幾種情況:以前的土司階層實行結婚制;經調查統計,在永寧的摩梭人與摩梭人之間都是走婚的,與外族通婚或在外工作的摩梭人才結婚,還有文化大革命時政府強迫實行一夫一妻制,造成的結婚;永寧壩子及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實行走婚,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侶雙方需要同居, 或因家中有男無女, 視女"根"的摩梭人,只好娶一個媳婦,以續香火, 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有的母系家庭兩種形式並存; 現在政策鼓勵摩梭人的走婚風俗, 大多數摩梭人願意走婚不願結婚, "走婚"占70%,"同居結婚"只占30%;無論哪一種婚姻,這裡從未產生過情殺,情斗及社會,家庭的婚姻紛爭,雖然形式不同,但它們的核心是一樣的:基於男女自願,感情為基礎,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約,不論是走婚還是結婚的每一個摩梭人,在他們的心,只有母親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遠的家,母親的家門對兒女永遠是敞開。
著名的草海走婚船著名的草海走婚船

母系家庭文化

母系家庭是摩梭母系社會的基本社會單位,許多不同的母系家庭構成了摩梭母系社會,也就是摩梭人走訪婚的歷史,什麼是摩梭母系家庭呢? 整個摩梭社會的文化結構,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會單位, 指同一母系親族成員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雙重概念; 摩梭人認為母為尊,女為貴,母親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軸心和靠山,摩梭人離不開母親,離不開以母親為主的家屋,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貴的地位;母系家庭中的成員,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均系一個或幾個外祖母的後裔組成,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婚女不嫁,夜間,女子在家中花樓接待來自另一家庭的男子,而男子則外出與另一家庭的女子偶居,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計,財產按母系繼承,男子只負責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摩梭人以生女孩為榮, 在每個母系家庭中由一個最能幹、 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婦女安排生產、生活,保管財產, 稱"依杜達布"或"達布", 她是母系家庭的一家之長,負責一切內外事務,"達布"往往是自然產生的,不須經過任何選舉或儀式,家庭成員都絕對服從達布的安排,母系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一般以舅舅的身份和名義進行活動,他們盡力協助"達",參加全家的一切活動,撫養姐妹的子女,共同維繫母系大家庭,當他們年老的時候,就由他們姐妹的子女照顧,由於共同的生活和勞作,們與姐妹的子女之間的關係比其生父的關係更為密切和特殊。在摩梭母系家庭中,只有"同一根根"(同一母系血緣)母系成員是的親人,包括母親,女兒,兒子,舅舅等,"父親","妻子"等都是外人。摩梭母系家庭與外界社會的家庭含義不同,首先摩梭母系家庭的結構模式不一定是一夫一妻制,傳統摩梭母系家庭內沒有父親,丈夫,妻,女婿或媳婦的角色,也沒有父子,夫妻,妯娌,翁婿或姑嫂關係,人人都與外祖母,外祖母的姐妹兄弟,母親,母親的姐妹兄弟同住,男不婚女不嫁,過著走婚的生活,家庭內每一個成員都來自同一根根(母系血緣),母系家庭以母系血緣為本,以走訪婚為主體;其次摩梭母系姐妹兄弟不分彼此,一個家庭內的摩梭個人基本沒有私有財產的概念, 一切財產由家庭成員共分,其生活的原則是"分享"不是"占有",生活的主導意識"我們"不是"我";摩梭母系家庭中摩梭女人享受著高度的自主空間, 男人也輕鬆無壓力, 摩梭母系家庭文化體現了"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文化思維。摩梭人的日常稱謂非常簡單,用得最多的就是母親("唉咪")和舅舅("唉烏");在同一摩梭母系家庭中與母親同輩的女性全部被稱作母親("唉咪"),男性全部被稱作舅舅("唉烏"),這種獨特的母系文化使摩梭小孩子擁有多位母親和舅舅,在體貼關愛與自由的氛圍下成長,以至於有很多在母系大家庭長大的成年摩梭人,一直都分不清眾多母親中究竟誰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舅舅要承擔起教育和 撫養自己姐妹的孩子的責任,這些與漢族家庭截然不同,這種特殊的母親和舅舅的思想也一直擴展到了所有的摩梭家庭,不論是走婚的,還是結婚的;正是由於摩梭母系體制,摩梭人很少分家,因為沒必要通過增加人口來增加勞動力,而且姐妹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一個家庭中只要有一個同輩姐妹生下女嬰,根根便可延續,其他姐妹就不一定要走婚,不一定要生小孩,摩梭人口增長速度極為緩慢,數百年來摩梭人口增長速度之慢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之最,實是天然的計畫生育。摩梭母系家庭與走婚,二者相輔相成;由於這種"同一根根"的母系家庭格局,生成了走婚這種特殊的婚姻形式, 因為走婚保持了一個家庭中 的成員只會是一個母親的後代,保持了母系家庭的母系純潔性,維護了"同一根根"的延續;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種種婚俗中,絕無僅有一朵奇葩,這種至今保留著唯一的、亘古獨存、淳樸獨特的奇俗,由21世紀外界社會看來,簡直不可思議,著實讓人感到撲朔迷離,充滿了神秘的誘惑。

禁忌

禁忌是原始宗教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在生產、飲食、婚姻、妊娠和死亡等各個方面。摩梭人的禁忌主要有:禁忌任何人用腳跨過火塘,禁忌
沷水在火塘里,忌用腳在外做活累了,不能進家門就抱嬰兒。不準虐待歧視殘疾人。婦女正在分娩時,忌諱生人進家門。禁食狗、貓、蛙肉,忌捕殺緩
帶鳥。忌用刀子砍門檻,忌男客登女榻。清早不能說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孕婦不得橫跨馬韁繩,孕婦面前忌談兔、蛇。孕婦天黑後不出門,產前婦女
不參加葬禮。正在釀酒時,來人不能提喝酒的話。忌伐水源或墓地上的樹。果樹第一年結的果要讓老人吃。同一母系血統內的人不能結交阿夏(情侶)
。小孩的頭一件衣服須用老人的舊衣服改做。
據文字記載,兩千多年來,瀘沽湖畔摩梭人以另外一種方式組織家庭。一家之長是女性,家庭的未來屬於女孩。這個人、地、天系統都被女性特徵所籠罩的獨特環境裡,沒有父權主義和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化背景,實行以“母系制家庭”為主,多種婚姻家庭並存的“阿夏(情侶)走婚”制,被稱為“東方女兒國”。
瀘沽湖摩梭兩性關係與社會模式,既不是女人統治男人,也不是
男性屈從於女人,是“夥伴關係”取代“統治關係”,是國際女性人類學界所追尋和倡導的社會模式。無論平等、博愛,還是脫貧致富及環保意識的進程中,摩梭人走在當地各民族的前列。
摩梭文化
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模範社區評審會上,瀘沽湖榮獲“文明社區”的殊榮。這對於研究婦女地位的歷史變遷、婚姻與家庭的產生、發展與未來,重新審視人類一夫一妻制終結的結論,提供了典型的環境和珍貴的資料,特別是對當今社會湧現的獨身主義、單親家庭的情感問題,親屬制度等人類兩性關係與社會結構的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重大節日-轉山節

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最有“摩梭味”的節日。如果你正好在瀘沽湖旅遊,可千萬別錯過這個好機會。
轉山節,是朝拜格姆女神山的日子。
人們認為摩梭人對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雲來霧往直接影響瀘沽湖地區的農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節令前后豐收在即的日子,定為崇敬山水的節日。
清晨,太陽還未升起,整個永寧壩還沐浴在震霧中的時候,村子裡就已歡鬧起來。小伙子們準備著自己的民族盛裝,家家戶戶的女兒們都在阿媽的操勞下打扮得花枝招展。老人們在為歡度轉山節而準備著經幡。扎美寺的僧侶們騎著馬,排著長長的隊伍,帶頭高高的雞冠帽出現在公路上時,朝拜隊伍們就會在後開始挪動著步子。鮮艷服飾的長長隊伍會讓你的相機忙得不可開交。
到山腳祭拜林後,人們紛紛把準備好的“風馬旗”布條拴在樹上,喇嘛們則坐成幾排吹響長號和鎖吶,人們此起彼伏面山叩拜,對山水虔誠的壯觀場面讓人感動而難忘。
祭拜後,便是歌舞聯歡和賽馬,一派濃郁的風俗畫讓遊客也歡樂無限。
人們到女神廟燒過香,就以家族為單位,在這兒一群那兒一夥也野炊。在那綠色的草坪上點點帳篷拔地而起,遠遠望去好像是天上的人間。
吃過午餐人們就會在那草坪上進行各種活動 ,年青的小伙姑娘隨著長笛聲手挽手地輕輕飄舞起來,姑娘們的百褶裙像一片片白雲在空中飄動似的隨著長笛聲輕輕地飄著,一陣陣響亮“的阿哈吧啦”和“那喏喏喏……”歌唱聲在山谷中久久迴蕩。
偶爾在那草壩上可見到最精彩的賽馬,小伙子們騎著一匹匹剽悍的馬在那草壩上賓士著,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內蒙古草原上的那種賽馬場面。
轉山節給格姆山徒增了道亮麗風景。

著名景點

扎美寺

摩梭人最初信奉達巴教,這是一種驅鬼除邪,祭祀祈福的原始宗教,後因毗鄰藏區,又信仰藏傳佛教,並形成兩種宗教共存的現象。藏傳佛教育有著更嚴密的教義,它也更深地影響著摩梭人的生活。
摩梭地區現存的最大藏傳佛教寺院落是永寧的扎美寺。
相傳永寧寺寺址由西藏白教噶瑪巴親自戡定,因現在寺廟所在位置地名叫扎美柯,用藏語翻譯即為無敵之意。背依之山“增米瓦”亦與藏語“無法丈量之山”相同,寺旁村莊“巴搓古”又與藏語“巨大之匯集”同意。還說寺名用藏語全稱為“塔洛扎美歸”,塔洛又是含有通往涅磐之路之意。佛無處不在,緣隨遇皆是。
永寧距寧蒗縣城93公里,下車後,沿永寧街北行2公里,就能發現位於公路左側的扎美寺。
金頂彩繪的寺院大門在陽光下尤其耀眼,寺內有一幢大殿北側還有一個壯觀的活佛殿建築群。大殿門兩側的牆壁上繪著精美的宗教壁畫,壁畫前是金色的轉經筒,殿內奉著宗喀巴像、達賴和班禪的台座,還有格姆女神及其他佛神的塑像。
如通常的藏傳佛教寺院,幽暗的大殿、閃爍的酥油燈以及華麗而肅穆的彩雕和經幢,都能讓你無處不感到宗教的神秘和神聖,而把格姆女神和其他佛神並奉一處,卻是這座喇嘛寺的獨特處。
獻了功德,喇嘛會幫你點燃一盞酥油燈,你可以奉到你敬仰的神座前
偏殿內塑一金身彌勒坐像,高約12米,頭飾五佛冠,手持如意寶珠,為典型藏式泥塑風格。四面牆壁繪六鋪壁畫,為傾佛教經變內容。線條精細,設色明麗,造型生動。系清代作品。
扎美寺平時只有一兩個守寺喇嘛,其他喇嘛都各自在家裡生活,進行晨讀晚禱,也參與勞動,到了大法會之日,他們才自帶乾糧行李,盛裝匯集到寺里舉行法會。舉行法會時,數百名喇嘛身披袈裟,頭戴黃色雞冠帽,集在一起舉行儀式,蔚為壯觀。神秘的儀式、奇特的法具都能讓你大開眼界。
這樣的喇嘛大集會一年有四次:農曆正月初三至初九的咪洛其模會,初七是特別隆重的跳神;農曆三月中旬舉行的措區會;農曆六至七月舉行的歷時四十五天的亞能會;農曆十月二十五日舉行的祭宗喀巴的甘丹安區會。

瀘沽湖

瀘沽湖被青山綠林環抱,湖面面積48.45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約45米,湖面海拔2685米,湖西屬雲南省寧蒗縣,湖東屬四川省鹽源縣。整個湖泊,狀若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形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
觀賞瀘沽湖,可從形和質兩方面去領略。
扯挎山丫口立著一個橫跨公路的彩門,彩門以下約200米的路段是觀賞瀘沽湖全景的最佳地點。在這裡,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瀘沽湖美麗的曲線輪廓,翠青的吐布半島散在藍玻璃鏡面般的湖面上,格姆女神山(獅子山)在湖北岸姿容端莊。如果恰是春天,你的鏡頭下緣還是串串簇簇的紅色山花。
瀘沽湖美麗的身形像一個馬蹄印,相傳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會那晚,因纏綿沉醉,男神跨上神馬剛準備離去時天就亮了,天亮後他再不能回去,神馬被韁繩一緊而踏下一個深深的馬蹄窩,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東邊回頭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傷心的眼淚注滿了馬蹄窩,她化成了格姆山。
這個被愛情的眼淚注滿的湖泊,你看懂它馬蹄印形的故事後,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準備好了一個游“女兒國”的美麗心情。
因重山的蔽護,瀘沽湖直到70年代才有了通寧蒗縣城的公路,這裡沒有工業,也沒有污染和破壞,所以瀘沽湖的水質特別純淨,清澈可鑑。
把偌大一湖真正的純淨水作為鏡子,這樣“奢侈的享受”的最好方式,是在落水村乘豬槽船湖中蕩漾。天空湛藍,白雲浮游,水天一色。
瀘沽湖的景色在一天之中變幻無窮。
晨曦初露,霧靄煙霞,湖水如染,一片金紅;朝陽冉冉,湖周山巒如聚,倒映其中,則為翠綠;夕陽西下,風平浪靜,平滑若鏡,積萬頃碧玉,又成一片墨綠;夜色幽靜,微風柔漫,波光粼粼,星星閃動,讓你如夢如幻。

共富的社區發展模式

1991年,格則·次蘇爾車成為洛水自然村的村長。當時,村里已經有一些人家自由組合來經營渡船和篝火晚會,競爭拉客,嚴重影響了村里人的關係和村莊的形象。“我認為最好還是共同富裕,否則一部分人富了,要睡不著覺了!”次蘇爾車要求由77戶人家編成兩組輪值,集體經營渡船、騎馬和篝火晚會,平均分配收益。
1995年,洛水村的人均收入就達到2000元,成為麗江市十大富裕村;而在1991年前,人均收入只有一二百元。並且,果然如次蘇爾車所預計的,共同富裕起來的洛水村很少發生惡性治安事件。次蘇爾車頗為得意:“以色列的客人來訪問,說這個模式比他們以色列的公社還好!”
汝亨·龍布還記得,1999年第一個黃金周時的瀘沽湖:旅遊局的車上掛著“黃金周值班”的橫幅,把瀘沽湖邊找不到住處的遊客一撥一撥地安頓到村民家裡,在火塘邊打地鋪。那一年,洛水村每家都能分到8萬元。
從此之後,洛水村進入第二代客房——標準間的投資,進入一個資本密集的發展階段。如今幾乎每家都有家庭旅館,貸著銀行十幾萬到上百萬的款,汝亨家“找的七八百萬通通投到房子上了。”房子大了,洛水村人家的院子,不免讓那些抱著觀看“原始狀態”而來的遊客失望——雖然仍然是傳統的摩梭木楞房,有著結構嚴謹的祖母屋和數十年的老果樹,洛水人家裡都有了城裡人的現代化裝備。如今這個在1949年前少有人識漢字的村落,在發展旅遊之後,500多人中已經出了四五十個大學生。
旅遊發展給格則·多吉帶來更大天地中的朋友——他為人類學者做翻譯和嚮導,還教了一位美國博士3年摩梭語,他擁有了洛水村最大的一間書房,坐落在他按摩梭傳統建起的一間接待背包客的院落中。

摩梭人

基本信息

民族:摩梭族
居住於中國的人口:
1991年:40,000 人
2000年:46,000人
2010年 (預計):53,700人
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鹽源縣及雲南省的寧蒗縣
官方身分:四川摩梭人歸為蒙古族的支系,雲南摩梭人歸為納西族的支系
主要信仰:喇嘛教 基督徒:約20人
主要居住地:1991年的一次調查顯示,在四川省和雲南省邊界兩側,住著4萬摩梭族人,主要集中在美麗的瀘沽湖畔。瀘沽湖是中國最高的內陸
湖之一,海拔2,685米,巍峨矗立在瀘沽湖北岸的獅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1982年以前,沒有公路通往瀘沽湖。

歷史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元鼎6年,即公元前111年,迄今已有2000多年。從《後漢書》以後的歷代漢文史籍中,均有關於“摩梭”的記載。在寧蒗,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後,寧蒗各族人民都稱他們為“摩梭族”。1950年,麗江專區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檔案明確記載:“出席會議的代表有摩梭族12人”。1956年9月5日,麗江專員公署在給雲南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建立寧蒗彝族自治縣的報告》中有五處明確提到“摩梭族”。即在“彝族聚居的寧蒗、涼山並包括摩梭、傈僳、西番、漢等十二個民族”、“全縣有彝、摩梭、漢、西蕃、傈僳,藏、白、仲家、納西、苗、擺依、回等十二個民族……”、“摩梭聚居鄉三個”、“摩梭族識藏文”、“摩梭、西蕃信喇嘛教”。個報告後經省人委轉報國務院並獲批准在寧蒗貫徹執行。1956年9月20日,寧蒗彝族自治縣成立大會上鄭重宣布全縣有彝、摩梭等十二種民族。1959年,中共寧蒗工委辦公室編寫的《寧蒗概況》中,多處提到“摩梭族”。但後來,國家有關部門將居住在雲南寧蒗等地的摩梭歸為納西族,將居住在四川鹽源、木里、鹽邊等地摩梭歸為蒙古族。多年來,廣大摩梭幹部民眾強烈要求解決族稱問題,寧蒗縣黨政機關和摩梭人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向黨和國家有關部門歷史地、客觀地一再進行反映、迫切要求儘快恢復摩梭族稱。寧蒗縣五屆、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曾在全國五屆一次人大會議上、全國六屆一次人代會議上、全國七屆一次人代會議上、全國七屆四次人代會議上,多次以關於要求恢復摩梭族稱為議案向大會進行反映,特別是在全國七屆一次人代會上關於恢復摩梭族稱問題被作為雲南省人大代表團的幾個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國人代會。在摩梭人的強烈要求和縣委、政府以及其他各族民眾的多次反映下,引起了上級的重視。1989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派出由刀國棟副主任帶領的省人大民委工作組到寧蒗進行調查,12月6日工作組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於重新恢復寧蒗摩梭人族稱的情況反映。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會的重視下,省人大常委會於1990年4月27日召開了七屆十一次會議,會議上通過批准的《寧蒗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中將其確認為摩梭人,此條例於1990年10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並且每個摩梭人都具有了一張合法的居民身份證。

身分與傳統

摩梭族由官方歸入納西民族和蒙古民族。這兩個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姓。「阿夏」婚姻體制意味著所有的財產都由母系遺傳,從母親傳給最小的女兒。摩梭族婦女沒有丈夫,只有幾個「走婚」者。男人只許夜探情人,次晨必須離開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親的家中。
摩梭族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擔撫養長大。摩梭人都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孩子擺滿月酒時,母親需要邀請父親出席並確認親子關係。在過年、重大節日時,女男必須去父親家中拜見父親,父親亦會送禮物給女男。女男有重大儀式如成年禮等,父親亦必須在場。但父親並不負責管教和供養女男,他們只需要管教和供養姊妹的女男,與甥女甥男的關係比親女男親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親父”。

生活概況

很多摩梭族人沒有受過教育,仍說摩梭語。他們的生活環境非常差,居住在原始森林、高山峻岭,除了一個高原湖泊——瀘沽湖之外,就沒有任何可開發的天然資源,因高山里除了砍伐樹林,沒有平原面積可供耕種。他們的收入除了來自遊客,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這裡的人口陰盛陽衰,
男女比例約4:10,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壽命較女人短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鄰近省份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