摕是一個漢字,拼音是dì,tú,zhí,意思是取;撮取;掠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摕
- 拼音:dì
- 注音:ㄉㄧˋ
- 部首:扌
漢字釋義,基本信息,基本字義,方言集匯,English,宋本廣韻,去十二霽,去十二霽,入十六屑,古典釋義,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拼音:dì,tú,zhí,
部首:扌,部外筆畫:11,總筆畫:14,繁體部首:手,部外筆畫:11,總筆畫:15,
筆順編號:12 113 221 545 252,四角號碼:54027,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455,
基本字義
dì,ㄉㄧˋ
其它字義
(一)tú ㄊㄨˊ
1. 擊。
(二) zhí ㄓˊ
1. 古同“摭”,拾取。
English
(Cant.) to hit
方言集匯
粵語:cai3
English
Cant.) to hit
宋本廣韻
去十二霽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帝 | 都計 | 端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iei | teh/tey |
去十二霽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第 | 特計 | 定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dʰiei | deh/dey |
入十六屑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國際音標 | 羅馬字 |
侄 | 徒結 | 定 | 屑開 | 入聲 | 屑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dʰiet | det |
古典釋義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摕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1
《唐韻》都計切《集韻》丁計切,𠀤音帝。《說文》撮取也。或作𢰂。
又《唐韻》特計切《集韻》大計切,𠀤音第。
又《集韻》當蓋切,音帶。義𠀤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徒結切,音迭。捎取也。《張衡·西京賦》超殊榛摕飛鼯。
又《集韻》陀沒切,音突。擊也。
又《集韻》拓,古作摕。注見五畫。
又《唐韻》特計切《集韻》大計切,𠀤音第。
又《集韻》當蓋切,音帶。義𠀤同。
又《唐韻》《集韻》《韻會》𠀤徒結切,音迭。捎取也。《張衡·西京賦》超殊榛摕飛鼯。
又《集韻》陀沒切,音突。擊也。
又《集韻》拓,古作摕。注見五畫。
說文解字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摕
撮取也。從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𢰂,摕或從折從示。兩手急持人也。都計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撮取也。謂撮而取之。亦蒙三指撮言也。有司徹。乃摭於魚臘俎。俎釋三個。其餘皆取之。古文摭為摕。儀禮宋本,嘉靖本,單行疏本,釋文宋本皆如是。俗本作今文摭為揲者,非也。凡言撮者皆謂少取。禮經依古文為是。西京賦。摕飛鼯。亦謂撮取。薛解雲。捎取之也。文賦。意徘徊而不能揥。揥當是摕之誤。今俗語云捎帶者,當作摕。從手。帶聲。讀若詩曰螮蝀在東。謂讀若螮也。都計切。十五部。經典釋文之舌切。李善大結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