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劫薩賓婦女

搶劫薩賓婦女

《搶劫薩賓婦女》是法國畫家尼古拉斯·普桑於1637-1638年間創作的油畫,現藏於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法國羅浮宮

《搶劫薩賓婦女》的題材源於古羅馬傳說。羅馬人建城以後性別失調,於是跟鄰邦薩賓人商量聯姻,但遭到對方拒絕。羅馬人在邀請薩賓人參加自己宴會的同時,悄悄打入薩賓城,搶去了那裡許多年輕美貌的婦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搶劫薩賓婦女
  • 外文名: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 作品別名:薩賓婦女被劫
  • 作者:尼古拉斯·普桑
  • 創作年代:1594-1665年
  • 畫作類型:油畫
  • 材質:布面
  • 現收藏地大都會美術館法國羅浮宮
作品介紹,作品題材,作品版本,作品賞析,創作背景,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作品題材

    公元前753年,古羅馬人因新建羅馬城,需要很多年輕的婦女,但鄰近的城市都不願意把姑娘嫁給羅馬人,羅馬人的領袖決定智取,他們邀請鄰近的薩賓人來參加盛會,當薩賓人攜帶家眷前來參加時,羅馬人的領袖揚起了披風作為暗號,每個士兵搶一個姑娘,而對其他薩賓人不加傷害,讓他們逃走。作品描繪的就是這個場景。

    作品版本

    普桑繪有兩幅此主題畫作,其中收藏於羅浮宮的第二幅畫作創作於1637-38年(下圖),畫面比較雜亂,普桑本人亦不滿意。另一幅(上圖)作於1634-35年,159x206cm,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畫面比較簡潔。

    作品賞析

    這幅畫是普桑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表現了一個古羅馬的故事。
    第一版第一版
    羅馬執政羅慕洛建立了羅馬城,但由於城中缺少婦女,影響了羅馬的發展。他千方百計吸引周邊城市的婦女,但收效甚微。於是,羅慕洛搞了一個陰謀活動。
    他邀請附近城市薩賓的男女參加一個喜慶日,待喜慶活動正在進行時,羅慕洛命令羅馬的士兵趕走薩賓城的男人,而任由羅馬城的男人搶奪薩賓城的婦女。
    在第一幅作品中,畫中的人物,搏鬥掙扎,充滿激情。左側一外羅馬壯漢抱住一位薩賓婦女,那女人四肢亂動,力圖從壯漢的臂膀中擺脫出來。
    第二版第二版
    右邊一個老人死死抱著一個狂暴的羅馬士兵,企圖阻止他去殺害掉在地上的嬰兒。嬰兒的母親,那個可憐的薩賓婦女,已經被推倒在地,但她仍用雙臂企圖阻擋赤裸著上身的兇殘的屠殺者。
    站在建築物高處的指揮官,身披紅色大氅,威風凜凜,像一座古希臘的雕像,冷靜地觀察著這一場野蠻的劫掠。畫家賦予這一情節一種英雄主義的氣概,塑造人物的風格沿襲了羅馬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傳統。

    創作背景

    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國,第一任國王是年僅18歲的羅慕路斯-Romulus(母狼養育的兩個男孩之一)。由於是拉丁移民,國民中多是年輕的男性單身。於是羅慕路斯設計以舉行祭典的名義邀請臨近的薩賓國民前來參加,因為是祭祀日不能戰爭,所以薩賓人也沒有防備,活動中羅馬男人在羅慕路斯的帶領下突然將薩賓的女人搶走。猝不及防的薩賓人只有趕快逃走。
    第一版黑白稿第一版黑白稿
    羅馬人劫掠薩賓婦女已成了歷史上經常提到的一件重大民族矛盾史,因而也常被藝術家所採用。雅克斯·特拉(Jacques Stella)、彼得羅·達·科爾托納埃德加·德加詹博洛尼亞彼得·保羅·魯本斯魯本斯)、雅克·路易·大衛(雅克·路易斯·大衛)等多位世界級大師都創作過這一題材的作品,其中以雅克·路易·大衛創作的《薩賓婦女的平衡》(又譯:薩賓婦女的調停;薩賓婦女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最為著名。與其他畫家所不同的是,大衛畫的羅馬人與薩賓人之間的故事,與其他畫家的區別在於,其他畫家描繪的是搶奪現場,大衛畫的是一年後的戰爭,在大衛的作品中,表達了完全不同的主題。

    作品評價

    尼古拉斯·普桑對作品的戲劇性有特殊的興趣,他往往以羅馬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風格塑造人物,並賦予對象一種高尚英雄的氣概。普桑作品中常見的柔和的背景,令人想起往日威尼斯畫派的大師們。畫家普桑作品中的另一種成分,來自哲學家笛卡爾的唯理哲學,普桑的作品很難見到洋溢的激情,而常常在寧靜、肅穆、理性的氣氛中蘊含著某種哲學意味。
    古典時期繪畫的傑出代表是法國畫家普桑,他一生中大部分光陰在羅馬度過,義大利豐富的古典遺產是吸引他留下的主要因素,在他成長和發展歷程中,他敬仰的提香和拉斐爾等文藝復興大師,他一生以此為楷模不倦地追求前輩大師完美境界。
    普桑則經常變化,他也喜歡畫寧靜的風景,背景是純粹古典風格的建築;但在他的《搶劫薩賓婦女》中需要描繪出激烈的暴力,於是就把當時的兩股推動力融合在了一起。
    這張畫從技術上來說普桑他畫任何一個動作都來自於古希臘、羅馬的雕塑,他一定要核對,核對有雕塑這個人物的造型才出來,所以他的人物和巴洛克、魯本斯比較起來他的人物是不能動的,沒有動感,因為都是把動作擺好了,根據雕塑來做的,這個也形成了古典主義的一個標準,一個動作、一個造型,一定要有來源和出處,一定要有希臘、羅馬畫過的,或者是文藝復興的大師畫過的。
    15世紀,這個題材只是用作婚禮燈籠上的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裝飾畫。到16—17世紀,則被用來表現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果斷精神。只要這種行動能保障民族的前途,允許任何強烈的甚至是最粗暴野蠻的行動。畫中描繪的羅馬領袖並不完全是一個發暗號的軍官,而像一個莊嚴的宗教使命的履行者。他穿著紅袍子,威嚴的站在海神廟的圓柱之間。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阿卡迪亞的牧人》為其重要代表作。
    自畫像自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