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七星燈習俗

搶七星燈習俗

搶七星燈習俗,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民俗,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七星燈是源於泉港區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舞蹈。七星燈原名“姑仔燈”,屬中元燈、吉祥之燈,是農村七月普度的產物。早年每逢中元節(即七月普度),泉港區山腰、前黃一帶,民間盛行搶“燈”的民俗活動。還有壩頭龍鳳宮正月十五晚的搶“燈”也非常典型。青年人求婚生子、老年人求添福壽。華燈初上,廣場上就聚有男女老少上百人。期待禮炮三響,準備奪燈。撐燈者舉著燈,朝搶燈者擺動,搶燈者伸手縱躍直上奪燈,經常相互撞倒,整個場面歡聲雷動,始終沉浸在激烈、緊張、活潑的氣氛之中,奪到者笑逐顏開,把燈拿回家供奉。搶“七星燈”不僅是一項傳統習俗活動,同時也被編成民間舞蹈進行表演。

2007年,搶七星燈習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序號:6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搶七星燈習俗
  • 批准時間:2007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
  • 項目序號:6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活動形式,活動內容,舞蹈特徵,道具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七星燈”原名“鼓仔燈”(孤仔燈),因七盞“鼓仔燈”而得名。它來源於《三國演義》典故,孔明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而點的燈。原為添福壽的意思,屬中元節等民俗活動一種吉祥的燈,是農村七月普渡中的產物。它早就流傳在泉港區。相傳清代有位外地“孤人”(孤獨無依的人),流落到泉港一帶,據說經他撫摩過的小兒能祛病消災。後來孤人不知去向。多年以後,村民懷念他,就在中元節掛“孤仔燈”祭奠,也藉此祈求人丁興旺和科第發達。後來他被一些人奉為家神。其燈綁在一根長達一丈多的竹桿上,竹桿頂端糊有昂首的紙仙鶴,腳下掛有華麗的六角燈罩,每角掛一盞主燈,謂之魁燈。這樣連同紙仙鶴,共七盞燈,“七星燈”因此而得名。
1957年,全國開展大放“文藝衛星”時,出生在泉港區前黃鎮、常住山腰街的民間藝術家黃珍德先生,以搶“燈”民俗活動為素材,創作編成民間舞蹈,起初取名為《中元奪燈樂》,後改成《采燈舞》,最後定名為《七星燈》。由於該舞蹈是在民俗活動基礎上創作而成,富有閩南鄉土特色,所以深受民眾喜愛。當時,惠安縣歌舞團作為重點節目進行排演,並巡迴於惠安、晉江、石獅、金井、安海一帶演出。同時,該舞蹈還在山腰錦聯劇團排演作加演節目在各地演出,也經常在街頭作宣傳演出。當時,不但在泉港區各村莊巡演,還到莆田,仙遊一帶演出。

民俗內容

活動形式

搶“七星燈”習俗活動形式多樣。在前黃鎮如前黃村是搶奪“七星燈”,搶到燈就達到了目的;後張村是把“七星燈”奉在家中,禮拜三天,然後把主燈送給未生育人家,其餘焚化;壩頭是得子者糊“七星燈”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謝;峰尾鎮得子者,農曆八月十五日把七盞“鼓仔燈”即“七星燈”橫列於一根竹桿中掛在門前朝拜三天,祀拜清朝“孤人”(保佑平安、添丁進才的流浪者),感謝他的保佑,而後把“燈頭”留在主人家床頭懸掛,其餘的燈送給已婚未孕的人家,祝願他們早生貴子,剩餘的焚化。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十五晚,新郎新娘還要結伴到峰尾東門外永全社“穿燈腳”,看到燈上糊貼的各種人物在旋轉,如狀元等,當看到心中想得到的人物時,用衣兜往那個人物方向兜一下,“包”著回到家裡,期望生一個像看到的心中“貴子”。

活動內容

閩南話“燈”與“丁”同音,在傳統文化中“燈火”又寓意生命延續,添丁進財是不少人不懈的追求。“七星燈”就成了泉港許多村莊元宵民俗中一種吉祥燈,人們相信這種燈能夠庇佑生得貴子。而搶“七星燈”民俗活動在山腰、前黃一帶十分盛行,其中壩頭龍鳳宮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元節”的搶“七星燈”較為典型,是泉港區民眾鬧元宵活動的重頭戲。青年人求子丁,老年人添福壽。華燈初上,廣場上就聚有男女老少民眾,期待禮炮三響,準備搶燈。撐燈者舉著燈,朝搶燈者舞動,搶燈者全神貫注等“七星燈”從頭上劃來,伸手縱躍直上奪燈,經常互相撞擊,跌傷了也不管,爬起來再度拚命搶奪,觀眾歡聲雷動。有時強悍者數人奪一燈或兩人揪一燈,相互搶奪,奪得者笑逐顏開,把燈拿回家供奉,待吉祥之來臨。

舞蹈特徵

七星燈舞蹈動作是以民間戲劇(高甲戲為主)群醜動作的基調,舞台上先後有破衫醜、女旦、老醜、女丑和童子等不同角色出現,具有獨特的構造。少女搶燈用騰飛輕盈舞姿,女丑搶燈妙趣橫生,老頭搶燈粗曠詼諧,童子搶燈天真活波,整個舞蹈呈現緊張活潑、粗曠風趣的熱鬧場面。其舞曲採用富有閩南特色的民間音樂,即高甲戲、北管的名曲牌《貴子圖》作為伴奏音樂,該曲音樂節奏時快時慢,還配上嗩吶和打擊樂,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

道具特徵

魁燈的燈籠用細竹編成,古典棗形,外糊棉紙,燈的東側用五彩畫上“兩童子戲騎麒麟”圖,西側交叉寫上“天賜麟兒”的紅字,燈外表塗上桐油,燈點燃後明亮奪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搶七星燈習俗對於研究傳統民俗活動向民間舞蹈演變,民間戲劇與民間舞蹈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開展基層文化建設年活動,區委、區政府組織人員對搶“燈”傳統民俗活動進行了挖掘、整理,由山腰街道辦事處小百花薌劇團排演民間舞蹈《七星燈》,邀請77歲高齡的黃珍德老師傅出馬,由他的得意門生莊玉蘭協助導演,省、市媒體爭相報導,成為泉港區民俗文化活動的一個品牌。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6年10月,惠安縣高甲戲劇團在民間舞蹈《七星燈》原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排演,晉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獲得創作、演出、編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