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唐代杜甫詩作)

搗衣(唐代杜甫詩作)

《搗衣》出自全唐詩:卷225_60,是唐代杜甫所做的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搗衣》
  • 作品別名:杜子美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225_60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點評鑑賞,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作品原文

搗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
寧辭搗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

點評鑑賞

《唐詩解》:
趙子常曰:用“音”字會一詩之意。
《唐風定》:
瘦硬沉深,風味與諸家夐別。
周珽曰:此詩因聞砧而托搗衣戍婦之辭,曰“亦知”,曰“已近”、“況經”,曰“寧辭”、“一寄”,通篇俱用虛字播弄描寫,何等宛轉嗚咽!
《唐詩歸》:
鐘云:二語一字不及搗衣,掩題思之,卻字字是搗衣,以情與景映出事來,筆端深妙!“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亦是此法(“巳近”二句下)。譚云:余嘗愛此二語,與右丞“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皆以其涵蓄淵永意出紙外,而王語之淵永以清,此語之淵永以厚,不可不察(末二句下)。
《杜臆》:
起句代作戍婦之辭,悲甚。“苦寒”、“長別”,起下“搗衣”有力。
《而庵說唐詩》:
以“搗衣”名篇,此首前解寫搗衣人之苦心,後解做搗衣,卻又用虛逆法,絕不粘“搗衣”二字,妙作也。此首妙在下“戍不返”三字,使人讀去,眼淚迸出也。通首精神結聚在“亦知”二字上,起用虛字,卻如此有力,真大家數作也。
如泣如訴,前四語俱在題前落脈。“深”字能與“不返”二字呼應(“一寄”句下)。
《杜詩詳註》:
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應“拭清砧”;八承三、四,仍應“戍不返”。分之,則各有條緒,合之則一氣貫通:此杜律所以獨至也。
《繭齋詩談》:
前六句只說心事,而景自在:末用聞者評論,精神加一倍。寫搗衣之心,字字成血,此方是沉著。“已近苦寒月”四句,挑剔法,一氣如話。
《唐詩歸折衷》:
敬夫云:中有砧聲,悽然入耳(“已近”句下)。
《唐詩箋注》:
通首妙在數虛字一氣團結,曲而彌摯。
《唐宋詩醇》:
鏗然清響,亭皋葉下,隴首雲飛,故當遜其真至。張遠曰:王灣詩:“風響傳聲不到君”,即此末句意,但蘊藉不如耳。
唐詩別裁》:
通首代戍婦之辭,一氣旋折,全以神行。
《讀杜心解》:
上四,俱在題前領意;趕至五、六,才以落題為點題,卻仍是凌架過去。雖兩字明點,實不曾著紙也,結聯乃詠嘆法。
《杜詩鏡銓》:
邵云:起語悲甚(‘亦知’二句下)。劉須溪曰:此晚唐所竭力彷佛之者。
《唐詩觀瀾集》:
玲瓏蘊藉,兩擅其長。孰謂少陵不足於妙悟耶?
《唐詩繩尺》:
前篇猶可入手,此見公之獨步。
此句已截去無數語而出之,故覺開口便淒至動人(“亦知”句下)。吳曰:四十字,一字百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