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米是清代道具-生活用具類皮影,所屬地為河北省唐山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搗米
- 年代:清代
- 材質:14.8×33.5
- 尺寸:14.8×33.5
搗米是清代道具-生活用具類皮影,所屬地為河北省唐山市。
搗米是清代道具-生活用具類皮影,所屬地為河北省唐山市。藝術簡介古代搗米用的工具。收藏現狀2005年4月30日,由中國美術學院皮影藝術博物館保存。1...
黃搗米,以農業活動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該村地處雅樓村東面的向陽山坡,日照時間長,所種水稻黃熟收割下來就可以搗米,故名黃搗米。日出東方照山坡,日照時間何其多,割下稻穀勿用曬,臼前搗米笑呵呵。歷史沿革 現轄地域解放初屬縉雲縣石舍鄉,1958年為雅樓生產隊,1961年建為安嶺人民公社雅樓大 隊,1962年...
《哈薩克婦女搗米》是韓樂然的作品。創作年代:1945 規格:31.6×47.3cm 作者簡介 韓樂然(1898—1947),中國畫家,原名韓光字,朝鮮族,吉林延邊市人。九歲喪父。1920年到上海做工。後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攻水彩、油麵。1922年會見孫中山。1931 年進巴黎美術學院學習。後又去荷蘭、瑞士、蘇、英、意等國...
搗砧 搗砧,讀音是dǎo zhēn,漢語詞語,意思是在石上搗衣。詞語分開解釋 搗 : 搗 (搗) dǎo 砸,舂:搗米。搗蒜。搗藥。搗毀。 沖,攻打:直搗敵巢。 攪擾:搗亂。搗鬼。砧 : 砧 zhēn 捶、砸或切東西的時候,墊在底下的器具:砧板。砧子。 形狀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
舂,漢語二級字,讀音舂(chōng),指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舂米。舂藥。現代釋義 基本詞義 ◎ 舂 chōng 〈動〉(1)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 [pound]舂,搗粟也。——《說文》城曰舂。——《後漢書·明帝紀》水舂河漕。——《後漢書·西羌傳》。註:“即水碓也。”(2)...
碓,漢語二級字,讀作碓(duì),指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碓duì(ㄉㄨㄟˋ)1、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基本詞義 ◎ 碓 duì 〈名〉用於去掉稻殼的腳踏驅動的傾斜的錘子,落下時砸在石臼中,去掉稻穀的皮 [pestel for hulling rice]因延力借身重...
圓球股窗蟹是十足目毛帶蟹科股窗蟹屬節肢動物,又稱噴沙蟹、搗米蟹。體呈淡黃褐色。頭胸部球形,表面除心區外皆具分散的顆粒;額窄,向下彎;眼窩大,眼柄很長;外眼窩齒三角形;側緣銳;雄螯長節外側面有一長卵形鼓膜,小,內側面的鼓膜較大;腹面具顆粒,背面隆起;長節背、腹面均有長卵形的鼓膜;雄性...
1.舂(chōng):古代一種稻穀脫殼的方法,用杵臼搗米。2.新婦:指少婦,因為她已經有了兒子,不是新婚婦女。3.每:多次。4.行人:遠行的人,也可理解為征人。白話譯文 這位可憐的農家少婦,舂米直到三更過後,風急雨斜扑打著茅舍寒氣逼人不堪忍受。多想歇息酸軟的筋骨,還得一再叮囑小兒莫哭,爹爹明日就要...
以戈舂米 以戈舂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yǐ gē chōng mǐ。戈:兵器;舂:搗米。拿戈去搗米。比喻使用工具不當,勞而無功。
對窩,漢語詞語,拼音是duì wō,亦寫作“碓窩”,古時用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解釋 亦寫作“碓窩”。碓,古時用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蜀地及附近人多寫作“對窩”。四川以及北方某些地區稱臼為“對窩”、“擂缽”,稱配套用的杵為“對窩棒”。制材有木質、石質、鐵質。很早以前用來舂米的基本都是石對窩,...
而既能搗谷又能演奏杵樂的樂杵,則在部分布農、阿美、泰雅、鄒和以前的平埔等部族中使用,由數名或十幾名婦女各持長短不同的樂杵,在石盤上或石臼里搗米,有的唱杵歌,有的則不唱。此外,樂杵與青年們的愛情生活也有著密切關係,豐收以後的夜晚,男女青年要輪流到各家幫助搗谷、舂米,姑娘們一邊舂米,...
這一階段的節目保留下來的有《搗米》《打鐵》《四女採茶》《五更怨》《放風箏》《打花鼓》《游社社》《看畫畫》《觀牡丹》《珍珠倒捲簾》等。這些節目可能是明末和清初的產物。第二個階段大約在清代中期,由載歌載舞的“地秧歌”搬上舞台。這時上演的劇目有《收草帽》《賣花》《縫袍子》《小賣菜》《三戲妻...
車碓排 車碓排,由當地村民俗稱而成的地名。地名含義 車碓,指農村利用水力勞動的搗米用具;因有車碓,故名。歷史沿革 始建於明代,2005年搬遷至洋坊自然村。
礱糠橋 “礱糠橋”於2021年9月5日竣工通車,歷史上該橋與米篩橋是姊妹橋,記載著南塘是米行(搗米、糴糶)的歷史。新“礱糠橋”長382.6米,寬31.5米,打通了南浦路與龍方路之間的斷頭區域,緩解南側溫州大道和北側劃龍橋路通行壓力,並為塘河再添一道靚麗的風景,也為印象南塘景區提供更多出行選擇。
只在一些沒有電氣化設備的邊遠地區仍舊被使用。在中國的許多鄉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舊被完好保存著,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對象 杵臼是新石器時代主要的穀物加工工具,由杵和臼組成,既可以脫去穀物的外殼得到精米,也可以將精米搗製成粉。操作方法是將放谷放入臼中,用杵舂搗,以脫去穀皮、或搗米成粉。
一、耳貼山腰地,可聽百合南岸“搗米”聲。百足山既長又高,北傍潭江,登山俯望,潭江如帶,赤坎鎮如江邊一顆明珠,景色撩人,引來不少遊客,特別是“重陽”佳節,紅男綠女,老老少少,登山行人如蟻。登山者只要側身臥于山腰。耳貼山地,即可聽到數里外三圭、馬降龍農家的“咚咚”“搗米”聲,其聲清脆,因而...
[ 22 ]磑(wèi):摩擦。舂:搗米。簸:簸揚。[ 23 ]崇福:拜佛求福。[ 24 ]四月七日:釋迦牟尼的誕日為農曆四月八日,例有盛會,所以在四月七日要先做種種準備。[ 25 ]尚書句:朝廷主管部門所登記的佛像有一千多個。[ 26 ]散花:皇帝向佛像散花,表示敬意。[ 27 ]旛幢(fān chuáng):指寺廟的...
舂糧 舂糧,漢語詞語,讀音為chōng liáng,釋義是原指隔宿搗米備糧。後也以"舂糧"作百里的代稱。釋義 原指隔宿搗米備糧。後也以"舂糧"作百里的代稱。出處 《莊子.逍遙遊》:"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水碓頭 水碓頭,2011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古時搗米人力搗,設施水力水力搗,省功又省力,人人都歡笑。歷史沿革 承古稱,沿用至今,2013年行政村規模調整,增仁村村建制保持不變,現屬於增仁村委會管轄。
chǔ,意思是出土於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釋義 舂米或搗物的木棒。出處 《漢書·陳萬年傳》:“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金·周昂 《邊俗》詩:“木杵舂晨急,糠燈照夜多。”劉白羽 《熱情的歌聲沒有停止》:“婦女們從水井邊頂著水瓮回來,然後高舉著木杵在巨大的木臼里搗米。”
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搗米、做飯、打柴、敲鐘,受盡磨難,但矢志不渝。白佛小路 正宮娘娘曉知三女昄依佛門,事事受磨難,憂心忡忡,山珍海味食不香,玉床衾被難睡眠。常背著妙莊王,偷偷到白雀庵看女兒。三皇姑有時也思念母親,就偷偷跑回皇宮。時間長了,從興林國首府經過郭平、南韓村東,踏出了一條蛇形...
增白方八 和氣血,潤皮膚治頭面手足黑的方子。用法 白瓜子中仁(冬瓜仁)38克,白楊皮15克,桃花30克。搗米,飯後服,每日3次,每次3克。效果 欲白,加瓜子;欲赤,加桃花,30日面白,50日手足俱白。本方和氣血,潤皮膚,治頭面手足黑,今光澤潔白。
老娘 花身子 公子 貨郞 各種民間舞蹈 左權小花戲 左權小花戲 五台山“跳神”燈棍 旱船 神鞭 傘舞 跑驢 元宵節 送妻 搗米 背冰亮膘 山西民間雕刻 磚雕樂俑 磚雕伎樂 磚雕福、祿、壽三星 民間石雕 王祥臥冰 老來彩衣 雷泣懷王 孟宗哭竹 漁夫 鷸蚌相爭 麒麟送子 民間社火 寧武關 (豸單)吞太陽 牧童晚歌 ...
釀製小米酒是台灣省民間傳統文化之一。舉凡在生活、祭祀、禮俗都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諸羅縣誌 (卷之八 風俗志)記載:“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為麴,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味微酸。外出,裹其醅以蕉葉或載於葫盧。途次遇水,灌而酌之,渾如泔。”黃叔璥記載:“樁秫米使碎,嚼...
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樣輾轉前行,於九月十九日來到了白佛村白雀庵,皈依了佛門。訊息傳到宮裡,妙莊王給老尼師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難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轉意。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搗米、做飯、打柴、敲鐘,受盡磨難,但矢志不渝。舍手眼救父 白雀庵西南側白佛寺內有個黃龍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時,酸言...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鄉民削去,中間被掏成凹狀用來搗米,而上面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僅餘下半部的4行文字。不久鳳翔知府接到一封向傳師的書信。於是,連夜調集軍兵趕往關中,護佑石鼓與向傳師回到鳳翔。隨即又將石鼓送往汴梁。向傳師因尋石鼓有功...
16.夜舂(chōng):晚上用臼杵搗谷(的聲音)。舂,這裡指搗米,即把穀物放在石臼里搗去外殼。17.疏:稀疏的。18.靜默:指已入睡。19.曩(nǎng):從前。20.仄徑:狹窄的小路。21.當待:等到。22.蔓發:蔓延生長。23.輕鰷(tiáo):即白鰷,魚名。身體狹長,遊動輕捷。24.矯翼:張開翅膀。矯,舉...
除了陳列的各式物品外,茶馬互市還展示了從前生活於此的人們在生產、交換和生活中使用的種種古老物件。推一推石磨,踏一踏木墩、聞一聞酵酒槽的灌,在鍋灶旁轉一轉,想像和體驗昔日的人們是怎樣磨麵、搗米、釀酒、做豆腐和涼粉的。糧架上掛的是這裡的特產“阿喜辣椒”,“阿喜菸葉辣椒”歷來馳名滇西北,是送遠地...
《搗米圖》 入選首屆中國朝鮮族美術作品展,由北京民族文化宮收藏。《早春》入選中國首屆中國畫作品展。《秋水》獲全國林業美術作品展二等獎。主要事跡已收入(1949--1989) 《中國美術年鑑》 《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辭典》,《中國文藝家專集》《中國當代青年名人辭典》《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中國朝鮮族美術史》等書...
1、炒米、奶茶、手扒肉,是草原牧人生活的“吉祥三寶”。炒米卻排在了頭一位,可見它的重要與珍貴。炒米,是用蒙古糜子泡、炒、搗、簸等工序加工而成的。2、搗米,是一種力氣活兒,需要由腰圓膀粗的男人們來完成。而簸米是一種技巧活兒,需要由心靈手巧的女人們來擔當。所以,搗米是力量的遊戲,張揚了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