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歌雲舞

《天歌雲舞》--烏蘭牧騎50年慶大型原生態音舞韻\n民族與流行的交融 激情與唯美的碰撞\n“文藝騎兵”將打響原生態舞蹈“十月革命”第一槍 \n10月5日、6日內蒙古直屬烏蘭牧騎將在北展劇場為北京觀眾獻上一台原汁原味的草原風情演出。這台名為“天歌雲舞”的大型原生態音舞韻演出,是為紀念烏蘭牧騎誕生50周年而特別製作。屆時,以“演員一專多能,行動輕便靈活”特點著稱的直屬烏蘭牧騎,將一次性端出建隊50年來最具代表性的蒙族音樂、舞蹈和曲藝節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歌雲舞
  • 外文名:Cloud day song dance
  • 曲名:《天歌雲舞》
  • 背景:紀念烏蘭牧騎誕生50周年
內容簡介,藝術團簡介,幕後故事,相關信息,

內容簡介

前言
草原深處傳來天邊的歌,浩穹藍天飄來白雲的舞。茫茫大草原,天歌雲舞,這就是神奇的藍色蒙古高原。有這樣一群人,五十年來,他們披星戴月,風塵僕僕,走遍了11⒏3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大草原,無怨無悔地紮根在農村牧區,為人民送歌獻舞,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 "瑪乃烏蘭牧騎" 。
蒙古語“烏蘭牧騎”,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誕生於1957年的烏蘭牧騎,她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節目小型多樣,裝備輕便靈活,集演出、宣傳、輔導、服務於一身,熔音樂、舞蹈、曲藝、戲劇於一爐,長期深入基層為民服務,為民送歡樂。烏蘭牧騎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大創舉。人民共和國的領袖們高度讚揚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烏蘭牧騎現已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是祖國文藝百花園中永不凋謝的奇葩。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正式成立於1965年。40多年來,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文藝方針,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走遍草原,走遍神州,亦走向了世界,為弘揚民族優秀藝術,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多次被評為全區 “十佳烏蘭牧騎”和“全國烏蘭牧騎先進團隊”。
今年,是烏蘭牧騎建立50周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團精心編排,傾情演繹的此台原生態青春音舞韻《天歌雲舞——我們的烏蘭牧騎》,就是獻給烏蘭牧騎50 華誕的一份厚禮,也是送給烏蘭牧騎美好明天的一曲讚歌……
第一樂章:舞動草原
1、草原是歌海舞鄉。
《筷子舞》 ,是蒙古民族民間舞蹈之經典,產生於婚宴喜慶場面。據考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淵源。它是從牧人歡樂中迸發出來的火花,充滿了激情與跳躍;它是從牧民喜悅中怒放出來的浪花,充滿了奔放與熱烈。
2、《鼓舞》,是蒙古古代薩滿祭祀舞蹈之精華。富有神秘的色彩與神奇的光環。經過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它現已成為了牧民歡度節日、歡慶豐收的民間舞蹈精品。
3、呼麥,是蒙古民族原始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它是語言產生之前的無字歌,它是聲樂誕生之前的詠嘆調。混沌初開的先民們,模仿天籟之音、地籟之音而創造了如此美妙,如此奇妙的人籟之音。呼麥,亦稱“喉鳴”,是名副其實的。
第二樂章:情滿草原
1、炒米、奶茶、手扒肉,是草原牧人生活的“吉祥三寶”。炒米卻排在了頭一位,可見它的重要與珍貴。炒米,是用蒙古糜子泡、炒、搗、簸等工序加工而成的。
2、搗米,是一種力氣活兒,需要由腰圓膀粗的男人們來完成。而簸米是一種技巧活兒,需要由心靈手巧的女人們來擔當。所以,搗米是力量的遊戲,張揚了男性的無窮活力;簸米是技藝的遊戲,彰顯著女性的無限魅力。
3、蒙古長調,是人類音樂文化中的稀世珍寶,是著名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長調是唱給天邊人的歌,高亢而嘹亮,悠揚而遼遠。所以,遼闊的大草原才是它孕育的搖籃,傳唱的空間。
長調(歌詞大意):
雖然是寬廣平坦的草原喲,
卻不清楚它有幾處沼澤泥濘。
雖然是相親相好的戀人喲,
卻不知道他有幾分實意真情。
4、敖包,不是蒙古包,是草原牧人神聖的祭台,是與天對話,與神對話的神秘地方。草原上的人們常常走上高高的敖包,默默祈禱,默默許願,談情說愛的年輕人更是如此。所以,世界上才有了那曲情深意長,膾炙人口的《敖包相會》。
第三樂章:暢想草原
1、馬頭琴,是蒙古族傳統而獨有的拉弦樂器。據傳說,從前有位牧馬人不幸失去心愛的駿馬之後,為了寄託自己無盡的懷念,用其頭骨為琴筒。用其尾毛為琴弦,並裝以馬頭狀琴首,因此而得名。馬頭琴聲韻悠揚,音色優美,即深沉、深邃、深情,又如泣、如訴、如吟,最適合於獨奏或伴奏長調、呼麥的演唱。故此,呼麥、長調和馬頭琴,被人們稱之為蒙古音樂的三大瑰寶。
2、陶布秀爾,是蒙古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大約產生於匈奴時代。跳動的琴弦與舞動的踢踏,在這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營造出了一種草原神奇的古韻,也塑造出了一種草原騰飛的情韻……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簡介
195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建立第一支烏蘭牧騎後,烏蘭牧騎文化發展迅速,1965年經自治區領導特批,從全自治區烏蘭牧騎隊員中抽調精兵強將,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組團以來的42年裡,同全區69支烏蘭牧騎團、隊,2000多名烏蘭牧騎隊員們一起,始終活躍在內蒙古的千里草原上。
無論在陽光下,還是在風雨中,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始終堅持黨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基層,腳踏實地傳播先進文化,無怨無悔紮根農村牧區,為農牧民送歡樂,用自己的一片赤誠,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賴與讚譽。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同志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備加關懷和重視,多次觀看烏蘭牧騎的演出,並題詞勉勵要“保持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讚揚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42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足跡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並代表祖國出訪美國、日本等亞非歐地區的23個國家。創作演出的大量民族音樂、舞蹈和曲藝節目深受農牧民民眾喜愛,歷年來獲得國際、國內和自治區的創作、表演各項大獎230多項。目前全團現有在職國家一級演員8人,離、退國家一級演員9人,現有在職國家二級演員25人,退休國家二級演員4人。
42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連續多年被國家、自治區評為先進模範單位,其中榮獲由中宣部、文化部等14個部委聯合頒發的“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特別貢獻獎”等特別榮譽,這些榮譽一直激勵著全團上下不斷歷練自己,不論有多大困難,遭受多大挫折,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不動搖。
彈、拉、唱、跳,一專多能是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鮮明特色,直屬烏蘭牧騎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和優良的作風。其鮮明特色和可貴精神,在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到來的歷史大飛躍時期里將積極回響時代的召喚,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奮發努力,開拓創新,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藝術團簡介

精彩的演出 195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建立第一支烏蘭牧騎後,烏蘭牧騎文化發展迅速,1965年經自治區領導特批,從全自治區烏蘭牧騎隊員中抽調精兵強將,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組團以來的42年裡,同全區69支烏蘭牧騎團、隊,2000多名烏蘭牧騎隊員們一起,始終活躍在內蒙古的千里草原上。
無論在陽光下,還是在風雨中,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始終堅持黨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基層,腳踏實地傳播先進文化,無怨無悔紮根農村牧區,為農牧民送歡樂,用自己的一片赤誠,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賴與讚譽。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同志對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備加關懷和重視,多次觀看烏蘭牧騎的演出,並題詞勉勵要“保持不銹的烏蘭牧騎稱號”。讚揚烏蘭牧騎是“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42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足跡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並代表祖國出訪美國、日本等亞非歐地區的23個國家。創作演出的大量民族音樂、舞蹈和曲藝節目深受農牧民民眾喜愛,歷年來獲得國際、國內和自治區的創作、表演各項大獎230多項。目前全團現有在職國家一級演員8人,離、退國家一級演員9人,現有在職國家二級演員25人,退休國家二級演員4人。
42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連續多年被國家、自治區評為先進模範單位,其中榮獲由中宣部、文化部等14個部委聯合頒發的“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特別貢獻獎”等特別榮譽,這些榮譽一直激勵著全團上下不斷歷練自己,不論有多大困難,遭受多大挫折,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從不動搖。
彈、拉、唱、跳,一專多能是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的鮮明特色,直屬烏蘭牧騎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和優良的作風。其鮮明特色和可貴精神,在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到來的歷史大飛躍時期里將積極回響時代的召喚,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奮發努力,開拓創新,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幕後故事

取材於生活的原生態表演
烏蘭牧騎從人民民眾和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源泉與靈感,從民族民間豐厚的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創作演出了3萬餘個文藝節目, 《牧民的喜悅> 、 、 、 等等成為內蒙古民族藝術的精品和典範。烏蘭牧騎還積極挖掘、整理了大量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將安代舞、長短調民歌等富有草原情調的民族歌舞,甚至將國粹相聲的精華融合到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好來寶、烏力格爾等民族曲藝形式中,以及將傳統的的馬頭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創作及表演中來以及將傳統的馬頭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創作和表演中來,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再現了原始的傳統的蒙古族風格,更具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極大地豐富了烏蘭牧騎的表演藝術形式。
演出足跡遍布全球 演員個個身懷絕技
烏蘭牧騎艱苦奮鬥的精神也體現了藝術上的追求。有些隊員為了表演好舞蹈節目,鍛鍊“跪轉”,把膝蓋磨得發紫,腿部紅腫。這種不懈追求的精神造就了隊員們過硬的素質,大部分隊員都是一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歌的還能拉馬頭琴伴奏,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4送猓誒寄療鍩故敲褡邐幕帳躒瞬諾囊±海嘌齙碌侶輟⒔鴰ā⒛晾肌⒗杖佟⒛撬車紉淮笈亂賬暗囊帳跫搖?
正是憑藉其“騎著馬兒去表演”的獨特演出方式和民族韻味濃厚的表演內容,烏蘭牧騎在國內其他地區以及海外樹立起了較高的知名度,成為內蒙古草原文化的一大品牌。如今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各地都留下過烏蘭牧騎的足跡,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迴響過烏蘭牧騎的歌聲。1996年6月,由烏蘭牧騎隊員組成的中國內蒙古藝術團訪問美國,引起轟動,美國宣稱,中國內蒙古藝術團的演出在美國颳起了一股“內蒙古歌舞旋風”。

相關信息

天歌雲舞——青春版音舞韻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藝術團
時間: 12月15日-16日
場館: 北京展覽館劇場
票價: 1280、880、580、380、280、180、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