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籃本

搖籃本

搖籃本在歐美著名圖書館均頗有收藏,在中國則有台灣大學藏有七部七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搖籃本
  • 外文名:Incunabula
  • 原意:搖籃
  • 別義:各項事物的初期之意
簡介,發展,

簡介

拉丁語中性名詞複數Incunabula,原意搖籃,轉為各項事物的初期之意,嗣後又轉為專指自公元一四五〇年代西洋活字印刷術發明後至一五〇〇年間印行的早期活字刊本。中文譯為搖籃本,或雲搖籃期刊本。
西洋的印刷,大概在中古的十字軍時代,由阿拉伯人把中國的製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從此歐洲人才慢慢地有了本版印刷,後來也有木版活字印刷,而刊印簡單的宗教性版畫等類。到了一四四〇至五〇年間,德人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鑄造金屬活字,能把榨葡萄的壓榨機改造為印刷機,發明了近代金屬活字印刷。古騰堡所印刷最著名的是於一四五六年刊印的四二行本聖經。

發展

由於活版印刷,製版經濟,印刷速度快,印刷品又清楚,於是在一四六〇年代至八〇年代就傳播到歐洲主要各城市。這半世紀間在歐洲各城市開辦印刷廠總計有一千家以上,所刊印有三萬五千種至四萬種之譜,其他尚有小冊子等類。每一種圖書起初每版刊印二、三百部,後來增加,如威尼斯刊印的實用性法律書曾刊印到二千三百部,平均每一版書刊印五百部,即搖籃期間所刊行圖書估計已達二千萬冊。這個數目如果與從前通行於歐洲的手抄本圖書只有數千種相比,又其時書價也只有手抄本圖書價錢的八分之一,從此可知西洋文藝復興時期學術文化的創造和普及,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具有巨大的貢獻。
搖籃本仍保持手抄本體裁,前綴均留空白以紅字填寫或裝飾花邊,刊記都在末頁而沒有表題頁,甚至許多沒有刊印年月、刊印者名字、頁碼等項。書本早期較大,多為對開本(Folio)或大型四開本(Large Quarto),嗣後變為較小,攜帶也較為方便。其時各印刷者所用活字都自鑄,有自己獨特字型。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格登堡等人的哥德體(Gothic),與一四七〇年顏遜(Nicolas Jenson)於威尼斯開印刷廠,開始使用的羅馬字型,及阿杜‧馬努齊奧(Aldo Manuzio;Aldus Manutinus)於一四九〇年所創希臘字母和斜字型等。由於搖籃本許多沒有刊記,所以分辨各家字型是西洋版本學、目錄學的一項學問。對搖籃本已有若干著名目錄可作指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