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麻恨

搓麻恨

《搓麻恨》的作者是張三郎,作品類型為短篇小說,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搓麻恨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張三郎
  • 簡介: 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網路文學作品,
  • 相關知識搓麻即為"打麻將"
小說節選,名稱由來,麻將歷史,麻將的轉變,麻將與賭博,

小說節選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狐有狐朋,狗有狗黨。從小在一起玩耍的叫玩伴,經常在一起喝酒的叫酒友,三天兩頭在一起搓麻的叫麻友。麥黃遛、油葫蘆、瞎子張還有歪頭李既是玩伴又是酒友還是麻友。這幾個小子整天聚在一起不乾人事,有時幾個人好得穿一條褲子,有時幾個人惱得大打出手。
油葫蘆求麥黃遛:你哥哥我如今有一事相求,明天我爹和媒婆安排我去相親,然而你知道你哥哥這副尊容,如果還過得去人家就不會叫我油葫蘆!要是擱在前幾年,新娘子娶回家,掀開蒙頭紅才算見次面,生米成了熟飯,不由她不答應。然而現如今時興相親,人家姑娘過門前非要親自見我一面。這事就拜託給小弟你了。事成之後,高官隨你坐,駿馬任你騎。算了吧,麥黃遛說,幫個小忙舉手之勞,事成之後我一不要你的高官,二不要你的駿馬,這幅麻將牌送給我就行了。
麥黃遛幫人相親,贏來了媳婦也贏來了一副麻將牌。然而沒想到的是自己半生坎坷全部誤在麻將上。真是惡習易染而戒難啊!
搓麻恨

名稱由來

搓麻即為"打麻將".由於四川,重慶一帶的方言中將打完一局後混合麻將的這個動作說成"搓",因此而得此詞。

麻將歷史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遊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遊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是“血緣”關係。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采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遊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麼、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遊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遊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捲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遊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麻將與賭博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