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搓蹉
- 解釋:跳(這種)舞之意
- 民族:族普米
- 性質:藝術
搓磋舞,傳說原有十二套,但經過長期流傳,各地的舞步都有發展,不同的舞步日趨增多。不過表現手法大同小異,音型、節奏基本固定。現介紹的是六十年代以前,通甸龍塘、水俸一帶跳的十二套舞步。其主要特徵是:踏跺的力向為縱的關係(力點在重心腳前腳掌),跨步(走步)的力向為橫的關係(力點在胯部),退步時前俯,上身和下身力向相反,上前時(自然)後仰,上下身力向亦相反(力點在小腹部位)。力向為縱向關係的代表性節目有“登呸楞拉”(一邊兩腳);力向為橫向關係的代表性節目有“陡拜需徐蹉”(臀部相接舞),力向(上下身)相反的代表性節目有“綜蹉”(團聚舞)的第一種跳法。
速度,一般為中速。速度慢時,舞步輕盈、飄灑,仿佛微風有節奏地牽動著衣裙。速度加快時,舞步粗獷、有力。
隊形,主要有(手牽手的)單圓圈、雙圓圈及半圓圈,一般習慣逆時針方向跳,也可順時針方向跳。若圍成雙圓圈時,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舞時不受時間、地點和人數的限制,參加跳舞的人可隨時介入,也可先後起步,也可部分人舞,另一部分人邊走邊唱(民歌)。待唱完後,又隨之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