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厄厄】哈尼語音譯,意為“哭死人”。哈尼族喪俗。哈尼族認為生命是有限的,凡壽終正寢的老人,都要舉行“搓厄厄”儀式,哭喪氣氛是歡樂多於憂傷;而年輕人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則認為沒有享盡天年,是真正的悲哀,故不行搓厄厄。
哭喪的歌不是洲練有素的“搓厄厄瑪”(哭喪女),本家婦女即有長於此道的,可以不請,一般請外人來哭,意為“我心中的悲哀象高山一樣大,壓住我的舌頭哭不出來,還是清一個高明的人來代我表達心意吧。
”另一用意則是為了增添歡樂熱鬧氣氛,這時清來的搓厄厄瑪就不止一人而是幾個到十幾個。搓厄厄瑪先坐在棺材前哭唱親人的悲傷和死者的生平,待送喪的人大體聚齊,就雙手捧一碗酒,輪流向到場的人們(不論男女大小)敬酒,受敬人如不善唱,則雙手接過,啜飲一日奉還,若善唱則倒一豌酒,將兩人的酒碗在桌子上放齊,然後展開盤詰性的對唱。
搓厄厄瑪採用固定的哭葬歌詞“密剎威”(意為“女人哀傷的哭訴”)哭唱,此調式以“哈巴”為基礎,每節之尾加進歌者深沉淒楚的吟“嗯——哼!”再配以涕淚交加的抽泣,使生者全部悲哀的情感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對唱者如非婦女,則不加“嗯——哼”的詠嘆詞。對唱內容一般從桌上的酒起始,如問:“生著七條嗓子的搓厄厄瑪,請你說一說,這碗酒是什麼酒,是高梁酒還是包穀酒,是歡樂的酒還是傷心的酒?最先釀酒的是哪個,最先喝酒的是哪個?”對方就一一回答。對唱展開的範圍不受任何限制,從造天造地、人情風俗,直到碗筷桌椅、衣飾穿戴無一不可。
在較為隆重的場合(殺牛多、弔喪者眾),這樣的對唱往往連續幾天,甚至死者已抬出掩埋完畢,對唱還正處於高潮中。搓厄厄瑪的報酬一般是十來元錢,但她們爭奪的主要目標,是插在獻神的雞背上、象徵著歌手聲譽的那朵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