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

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

基本介紹

  • 書名: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品牌:東方出版中心
  • 作者:周洪立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73058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文字樸素,敘事平實,一字一句老老實實講述遙遠的故事,文中並無誇飾驚人之語,卻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閱讀親切感,令人如聞非洲的鼓樂之聲香蕉之醉,親見黑膚皓齒明眸的索馬里人之美,重溫中國醫療隊簡陋的藥箱與神奇的銀針……但凡優秀的紀實性作品,大多取決於內容的信息質量和真實程度。

作者簡介

周洪立,1947年8月16日生,卉林師範學院英國語言文學系本科,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1980年以前曾任吉林省新站康復醫院人事於事,中周援索馬里醫療隊英文翻譯,1980—1985年任吉林人民出版社編輯、副總編輯、吉林省出版局副局長,1988年任國家新聞出版署外事司司長,1991年任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總經理,1996年任上海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2001年任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公使銜經濟商務參贊,2004年任中國出版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總裁,2009年任盛大文學有限公司首席著作權官。

媒體推薦

在那些娓娓道來、親切平和的字句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在異國貧瘠的土地上艱難的成長——在救治他人的過程中,如何領悟愛的啟蒙;如何學習助人、愛人、閱人;如何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並在給予和付出中獲得快樂,逐漸走向成熟。
在喚醒非洲之角記憶的同時,我們還能喚醒別的什麼?
——著名作家張抗抗
讀這本書能增強對“幫人就是助己”的認識,更珍惜友情,更堅定以有效勞動參與改革不合理國際秩序、為全人類謀幸福的理念和決心。
我喜歡這本《援外手記》,願意向讀者推薦。
——著名外交家李肇星
周洪立先生通過一系列的文章和圖片,生動記錄了中國醫療隊當時在索馬里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描述了當地居民與中國醫護人員之問的友誼。它必將在中索兩國讀者中得到良好反響,因為它彰顯了中國醫療隊的奉獻精神和索馬里人民與中國醫護人員之間的深厚感情,體現了中索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
——索馬里駐中國大使尤瑟夫·哈桑·伊卜拉欣

圖書目錄

自序
被文字喚醒的非洲之角
大洋遮不住,中非並肩行
中國索馬里兩國人民友誼的歷史見證
永遠地告別母親
揭開非洲之角的神秘面紗
培訓花絮
踏上征程
初試牛刀
走進非洲
意外驚喜
穿中山裝蒸桑拿浴
我被沖涼燙傷
不眠之夜
遭遇非洲水果
大龍蝦、鴕鳥蛋
會唱高音的212吉普車
那個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
使館受命
先遣隊
沒有紅綠燈的“大都市”
索馬里官場第一印象
駐地探秘
全城大採購
最受歡迎的人
默默的奉獻者
猴山奇觀
水中驚魂
信使之路
大漠深處的索馬里人家
海外遇同胞別提有多親
歡天喜地迎信使
同鴕鳥賽跑
供水局孤獨的英國老人
冒險出診
印度洋捉龍蝦
大膽“蟊”賊
湛藍的亞丁灣
索馬里難民營
可愛的年輕志願者
非洲~大怪
陳慕華副總理到訪哈爾格薩
中非友好的小使者
走進索馬里人家
突然襲擊
特製的非洲牙刷
非洲的漫漫長夜
歌聲伴隨醫療隊
意外收穫
我心中永遠的痛
走近新華社駐外記者
天助我也
夢回故鄉
往事一幕幕
一個國際社會的縮影
接待站長
晴天霹靂
送別戰友
千年古樹下的聚會
新院長的婚禮
捎給遠方親人的禮物
別開生面的大遊行
“入鄉隨俗”
捅非洲馬蜂窩
醫生變患者
一路驚魂
哭笑不得
特殊使命
荒山野嶺中的牧羊少女
難以下咽的羊湯麵
紅海口上一顆耀眼的明珠——吉布地
棒下脫險
打棍節
臨時航班
沙漠中央的飛機場
撤離風波
不該發生的悲劇
遙遠非洲的相機夢
歸心似箭
艱難的決定
見證中國最大的援外項目——坦贊鐵路
寧靜的非洲大學校園
萬米高空的5分鐘驚魂
回到親人身旁
對非洲援助的再思考
龍年再聚首
那個可愛的澳大利亞女孩
充滿溫情和愛心的網路大家庭
橫跨兩個世紀、三個大洲的緣分
澳大利亞志願者女孩給中國網友的一封信
我的索馬里夢(之一)
我的索馬里夢(之二)
我的索馬里夢(之三)
附錄1:李淑珍醫生的回憶文章
1有趣的回憶
2悶熱難當長夜難眠
3醫患情深
附錄2:當年駐索馬里使館外交官眼中的《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

序言

被文字喚醒的非洲之角
張抗抗
近讀周洪立先生所著《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感慨良多。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政府在當時本國經濟仍面臨極大困難、民眾醫療水平普遍低下的狀態下,慷慨派出醫療隊,遠赴非洲實施無償的國際主義援助,在第三世界國家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目前,仍有42箇中國醫療隊分布在40個國家,總人數達1100人。
“文革”期間畢業於大學英語專業的“老五屆”周洪立先生,曾在茫然無路的青年時代,有幸作為醫療隊的英語譯員,在索馬里北部工作了將近三年。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始的1978年,無論對於東亞這個外強內弱的“中央之國”,還是地處非洲一隅的索馬里,都處於一個微妙的歷史拐角。那也許已是中國醫療隊在非洲之角的尾聲,因而暗含了某種悲壯的告別意味。
30年過去,那段歷史漸行漸遠,曾經家喻戶曉的“援外”熱詞,對於現今的年輕人,似乎已經失去了它曾經的光環。《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記錄了周洪立當年在非洲之角的種種親歷往事。一度被嚴肅的意識形態籠罩、被報章高度政治化渲染的“援外”工作,在他筆下還原為可親可近可信可感的日常形態。
30年前,洪立兄在索馬里偏僻鄉村及中國使館封閉的生活中,為排遣寂寞有心無意寫下的日記和筆記,成為該書最可靠的資料依據。30年後,經濟全球化的網際網路時代,提供了重新解讀當年“第三世界國際主義”的新空間。當洪立兄終於下決心將泛黃的紙頁一篇篇梳理整合成文,陸續發表於他本人的部落格,果然迅速激發起眾多網友的關注。
當年人們對“援外”一詞的濃厚興趣,或許來自人們對自身的探究——父輩的中國,和外部世界曾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在這些惺惺相惜的貧困遠鄰之間,究竟被怎樣的一條通道牽連?
今人不再相信史書或教科書,但相信身邊人的真實故事。 《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文字樸素,敘事平實,一字一句老老實實講述遙遠的故事,文中並無誇飾驚人之語,卻有一種身臨其境的閱讀親切感,令人如聞非洲的鼓樂之聲香蕉之醉,親見黑膚皓齒明眸的索馬里人之美,重溫中國醫療隊簡陋的藥箱與神奇的銀針……但凡優秀的紀實性作品,大多取決於內容的信息質量和真實程度。
《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取材不趨時、不跟風,另鑿泉眼、別開生面——回望1978年的非洲,身後是國門初開的中國,眼前是閉塞而又淳樸的索馬里。中國醫療隊奔波於人道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理念夾縫之間,那些被人熟知或“鮮為人知”的困境與悖論,為今天的讀者創造了“陌生化”的效果。紀實作品的優劣不在於信息量的密集度,而在於信息質的有效性。有效信息方能保證作品的可讀性、新鮮感與吸引力。
《援外手記——我在索馬里的日子》的真實性,則表現於語言、細節、個人情感與認知的真實性。在書中,作者的筆穿越了時光隧道,將自己退至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儘可能準確地復原當年的國內外歷史背景、真實描述索馬里的自然地理環境與風土人情、忠實記錄中國醫生們的辛勤工作及思鄉之情,包括異國他鄉的批判會、中國式思維與外國文化的衝突……看似信手拈來的小故事,細細品味,也都別有意趣。
人的一生中經歷的許多往事,都已被時光磨損或淡忘,而那些被珍存至今的故事,必然是生命中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洪立兄曾經勇敢地拋擲在非洲之角的青春時光,逾至花甲之年,終被他一筆筆喚回。在那些娓娓道來、親切平和的字句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在異國貧瘠的土地上艱難的成長——在救治他人的過程中,如何領悟愛的啟蒙;如何學習助人、愛人、閱人;如何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並在給予和付出中獲得快樂,逐漸走向成熟。褪去70年代“援外”的國家意識形態外衣,我們看到了跨越國界、階級、民族的人性之光和大美大愛。或許,這正是打動並感染了今天的年輕讀者之處。
書稿中偶然提到一些對“援外”工作謹慎而委婉的質疑之語,其中隱含的話外之音,有待讀者慢慢品味思考。好書既沒有句號也沒有答案,只有潛伏的問號。願讀者在問號中成長,就像很多年前,那位睜大好奇的眼睛、行走在索馬里海岸的那箇中國青年。
在喚醒非洲之角記憶的同時,我們還能喚醒別的什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