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鞭傷

揮鞭傷,其定義為由後方或側方撞擊所致的頸部加速減速機制所造成的骨或軟組織損傷。

1. 發生機制,第一階段:回收/伸展,第二階段:向前運動,第三階段:拉伸/彎曲限制,2. 臨床表現和分級,3.影像學診斷,4. 治療,5. 預後,6. 預防,參考文獻,

1. 發生機制

目前關於揮鞭傷的發生機制仍有爭議,但資料統計表明其發生率與道路交通傷發生率呈正相關,尤其以追尾事故高發。在追尾過程中,人體頭頸部運動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回收/伸展

在碰撞瞬間,車身有一個向前的加速度,由於靠背的阻礙和頭部的慣性,軀體胸部向前運動並有上提的趨勢,而頭部水平向後運動,導致出現頸椎下部伸展而上部彎曲的反“S"形出現,隨後頭部繼續後仰,整個頸部伸展。

第二階段:向前運動

在有頭枕的情況下,頭部與頭枕接觸並繼續後仰,但是頭枕的存在阻止了這種趨勢的繼續,在頭枕的反彈作用下,頭部開始向前運動。如果沒有頭枕,頭部將進一步後仰,頸部伸展達到極限。然後開始反向運動。

第三階段:拉伸/彎曲限制

在向前運動超過正常位置後,頭頸部繼續向前運動,並帶動軀幹向前,胸部接觸到安全帶,人體開始在安全帶約束下向前運動,此時頸部開始向前彎曲,並處於拉伸狀態,直到頭部運動達到極限。
揮鞭傷
雖然目前對於揮鞭傷的運動學分析已經比較深入,但是關於其具體致傷機制,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2. 臨床表現和分級

⑴ 頸痛和頭痛為揮鞭傷最為常見的兩種臨床症狀
典型的頸痛表現為頸後區的鈍痛,頸部活動可使疼痛程度進一步加劇,疼痛還可向頭、肩、臂或肩胛間區放射,多數患者可出現頸部肌肉痙攣和頸椎活動受限,這些症狀多在1~2周內緩解。
頭痛在揮鞭傷中是僅次於頸痛的最常見症狀,有時甚至是最為明顯的症狀。其典型表現為枕部或枕下疼痛,並可向前放射至顳部、眼眶及頭頂部。
⑵ 背痛和上肢放射痛及感覺、運動功能障礙
大約有20%~35%的揮鞭傷患者在傷後第1個月有肩胛間區或腰背部疼痛。揮鞭傷的上肢症狀有別於因神經根受壓所引起的典型根性痛症狀,多數患者在肩胛骨周圍有明確的壓痛點,但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及反射改變少見。
⑶ 認知及心理異常
揮鞭傷可造成記憶、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下降,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容易疲勞和神經過敏。
⑷ 其他
其他的症狀還有吞咽困難、頭暈、視力障礙、顱神經損傷、自主神經系統損害、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以及斜頸、前胸痛等。
魁北克工作組(The Quebec Task Force)將揮鞭傷按照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分為以下5個等級:
分級
臨床表現
無頸部不適、無異常體徵
頸部疼痛、僵硬或僅有壓痛、無異常體徵
頸部症狀及肌肉骨骼體徵
頸部症狀及神經學體徵
頸部症狀及骨折或脫位
① 指活動範圍減小和局部壓痛
② 指深反射減弱或消失,運動和感覺損害

3.影像學診斷

⑴ X線平片:揮鞭傷患者行x線平片檢查時常無明顯異常發現。部分病例在側位片上可見椎前軟組織陰影增寬 。
⑵ CT掃描:CT檢查可顯示椎管退變。如椎管狹窄及椎間盤突出,不能顯示其它軟組織及脊髓的改變。
⑶ MRI檢查: MRI可顯示脊髓內信號改變和椎間盤突出退變情況,有利於對患者預後做出判斷。

4. 治療

關於揮鞭傷的治療,目前尚無一致意見。鑒於絕大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較輕,一般可選擇非手術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疼痛尤其是頸痛症狀,可以在急性期應使用頸領行局部制動並給予鎮痛及肌肉鬆弛藥物治療,但應注意避免使用過硬的頸領以免重複頸椎過伸機制加重損傷。熱療、冷療或高頻電磁治療對於緩解疼痛症狀也有一定幫助。對於診斷清楚伴有頸椎間盤突出的頸脊髓損傷的患者,應儘早行手術治療,其中頸前路手術為首選。

5. 預後

儘管有關揮鞭傷預後的研究並不少見,但多數研究由於在患者選擇標準及隨訪方面的缺陷而缺乏說服力。目前對於預後的影響因素意見還不統一,一般認為預後較差的有關因素主要為:肩痛、上肢痛及麻木、肩胛間區痛、神經損害體徵、頸部僵硬及肌肉痙攣、枕頸部疼痛、x線平片示頸椎明顯退變、頸椎屈/伸側位片示頸椎活動範圍受限、交通傷類型(後或前方撞擊)、高齡、女性等。

6. 預防

⑴ 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方式延緩頸部退變 避免長期伏案工作,勞逸結合減少頸部勞動強度,加強頸部肌肉鍛鍊,注意頸部保暖。
⑵ 避免頸部外傷 外出駕車或乘車必須佩戴安全帶,使用頸部靠枕,不打瞌睡,不超速行駛,安全駕駛。
⑶ 頸部不適應及時就醫 如頸肩部長期疼痛不適者,應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⑴ Panjabi MM,Miura T,Cripton PA,et a1.Development of a system for in vitro neck muscle force replication in whole cervical spine experiments[J].Spine, 2001,26(20):2214—2219.
⑵ Wolfram Hell,K.L.Biomechanics of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in Rear End Car Impacts. Influence of Car Seats and Possible Evaluation Criteria.In IIWPG/IRCOBI Symposium,Isle of Man,UK,2001.
⑶ MaimariS C,Barnes M,A1len MJ.“Whiplash injuries”of the neck:a retrospective study[J].Injury,1988,19(6):393—396.
⑷ Pennie B,Agamhar L.Patterns of injury and recovery in whiplash[J].Injury, 1991,22(1):57—59.
⑸ Hartling L,Brison RJ,hrdern C,et a1.Prognostic value of the Quebic C1assification of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J]. Spine,2001,26(1):36—4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