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慈善”黑幕,是為揭露沒有將款項真正捐出的一些醜行。
文字介紹,事件,賴捐企業,空頭支票,半小時觀察,
文字介紹
2008年是災難頻發的一年,也是值得記憶的一個慈善之年。據統計,2008年我國的慈善捐贈總量達1070億元,是2007年的3.5倍,占GDP總量達到了0.356%。尤其在應對南方雪災和汶川大地震的時候,全國上下踴躍捐款捐物,感人的場景至今讓人記憶猶新。然而,就在全社會都在奉獻愛心的時候,一些企業卻並沒有兌現自己當初的慈善承諾,它們是不是忽悠了慈善這個高尚的字眼?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賴捐企業黑名單” 成焦點,一些民間慈善組織對災區捐款是否也有名無實。
事件
由民政部指導、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公益時報社承辦的“2009中國慈善排行榜”在北京發布,世紀金源集團黃如論、黃濤父子因2008年現金捐贈2億7393.3萬元而獲得“中國首善”稱號。
在本屆慈善榜中,入榜慈善個人121位,總計捐贈18.84億元;入榜慈善企業899家,總計捐贈117.95億元。然而出乎主辦方意料的是,在這份榜單之外,公眾似乎更為關心原本計畫與慈善榜同時發布的“賴捐企業黑名單”。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公益時報社社長劉京:“我們在核實榜單這樣一個基礎上,要披露實際到位沒到位,那么媒體朋友可能在報的過程就講,做一個黑榜,不管怎么去講,的確我們講過說,看它到底是不是到位。”
賴捐企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爆發後,中國企業踴躍捐贈,與國人一起創造了年度捐贈超過1000億元的奇蹟,但近一年時間過去了,一些企業向公益組織承諾的捐贈款項卻遲遲沒有到位,經過多次協商沒有結果之後,4月初,中國慈善排行榜主辦方表示,今年的排行榜將首次向社會公布承諾捐贈不到位的、包含30多家企業在內的“黑名單”。 即便如此,原計畫公布的30多家賴捐企業中仍然有部分企業遲遲沒有兌現承諾,那么,這份黑名單是否應該在經過修改之後仍然按原計畫公布呢?主辦方內部也有過不同的意見,在經過多次討論之後,主辦方最終決定放棄公布黑名單。 對這些企業不兌現募捐承諾的行為,有人給起了個名字,叫賴捐。而我們的記者在四川地震災區的採訪中發現,一些以個人名義設立的民間慈善組織,也存在類似的現象。
在5 12地震發生之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四川災區。眾多的名人和公眾人物也都陸續趕往災區慰問和援助。都江堰向峨鄉是重災區,曾經有很多演藝明星到過那裡。
“為我們老百姓重建家園,還要做出更多的貢獻。不只是公眾人物,從政府到企業,從社會組織和團體到個人,都為災區傾注了巨大的關注,現在地震過去快一年了,對災區的支援情況進展怎么樣?記者來到都江堰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韓傑給記者列印出了幾份明細清單。這些清單眼映了近一年來都江堰接收到的捐款和捐物的情況。
都江堰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韓傑:“目前就是總計4240萬,捐款是1.38億,項目情況通過中國紅字會申報的項目,目前已經全部啟動,首批項目共六項,援建金額是5395萬元。”
從這幾份明細單上面,記者看到每一筆的時間、數目都非常清楚,甚至一些只捐一元錢都記錄在案。很多企業、單位和個人捐款捐物的數目不小,而且有的人是反覆多次捐款。但是從這上面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到過都江堰的公眾人物的名字
其實,四川災區面臨的捐贈相當混亂,一部分人捐款是不留名的,他們把錢直接打到公開的賬戶,而除了紅十字會和民政局之外,接受捐贈的機構和渠道又太多,很多機構即便接受捐贈也無法開具捐贈票據,因此,想要查證這些捐贈是否真實存在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賴捐,亂捐甚至一些不法分子的騙捐給慈善事業製造了另一種誠信危機
空頭支票
企業不兌現捐款承諾,一些民間慈善組織對災區的捐款也有名無實。無論如何,開出這一張張空頭支票,還是因為現行的慈善制度還存在著賴捐的空間和漏洞。透過這些事件,讓我們看到了當前社會慈善事業,特別是民間慈善的監管和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不僅傷害了人們的愛心,也傷及了慈善事業自身。
目前,在很多城市的商場、銀行、賓館、社區、超市等場所,我們都會看見像這樣專門設立的愛心捐款箱。但是這個擺放在北京市某大型超市收銀台上的捐款箱卻讓記者感到很疑惑,捐款箱上面除了寫著“希望工程”四個字以外,再沒有任何別的信息。
因為我們現有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裡面關於關聯交易的規定是非常少的,而且簡單、操作性比較差,不夠完整,那么因此會導致關聯交易沒有辦法通過法律途徑去禁止它,避免關聯交易,除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之外,很好的一個辦法就是基金會的信息公開,把它的一年的收入情況和支出情況以及一些重要的交易都予以公開。”
同時金錦萍也表示,在我國當前慈善意識和慈善氛圍還不濃厚的背景下,多一些鼓勵與寬容,創造一個更加善意、友善的慈善環境,同樣尤為重要。
“兩條腿一起走我覺得擔心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基金會尤其那些做的很好的基金會又很委屈,你們同時還在質疑我們這樣一種善意,質疑我們這樣一種付出,所以兩方面很重要,一方面規範、管理,另外一方面扶持培育發展,這兩條腿是要一起走的。”
半小時觀察
給慈善的種子一片淨土
孔子說過,“仁者,愛人。”孟子也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早就深深埋下了慈善的種子,只要在大災大難面前,這種關愛他人的良知就會充分彰顯出來,去年汶川大地震後,全國各地掀起的募捐熱潮就是最明顯的印證。
然而,現實中的慈善事業卻有不少陷入了誤區。一方面,在場面宏大的捐贈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捐贈的數額,慈善排行榜的標準也是金錢多少,仿佛誰捐款最多,誰就最有善心。這種以金錢換名聲的利益驅動下,慈善事業很容易變成作秀、炒作的名利場。另一方面,在缺乏制度框架的情況下,真正具有公信力和品牌的民間慈善組織難以發展起來,而幾家全國性慈善團體又門檻太高,普通老百姓大多望塵莫及,本來應該紮根在百姓身邊的慈善事業變得越來越陽春白雪。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讓慈善回歸民間,讓慈善真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已經越來越緊迫。慈善事業發達的國家,有配套的稅收優惠措施,有嚴格的社會監督機制,有剛性的法律懲處條例,各式各樣的慈善組織和機構在這些制度框架之內,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集中更多的資源,發揮出更高的效率。而我們在借鑑這些國際經驗的同時,也應該儘早為國內的慈善行為制定遊戲規則,提供成長土壤,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愛心才會更穩固、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