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春節習是廣東省揭陽地區的傳統節日民俗。揭陽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見諸史載已有二千二百餘年。她置戍守區於秦,建立縣於漢(公元前111年),開了粵東建制的先河,是潮汕歷史文化發祥地,素稱“海濱鄒魯”。古揭陽從置縣開始,通過轄區歸屬,官民遷徙等渠道,中原文化由北向南,經沿海、陸路傳入,因此中原文化形成深厚積澱,並與當地土著文化結合,誕生了既有中原文化特點,又有地方特色的揭陽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春節
- 節日起源: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
- 設定地點:揭陽
起源,特色,
起源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是廣東沿海開放區的主要埠點僑鄉,也是目前粵東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揭陽市人的祖先大多數來自中原,他們的入揭始祖都不同程度地帶來了中原的風俗。這些風俗有的世代相沿,在民間保留至今;有的和地方原有的風俗相融合,而演變成新的深具揭陽地方特色的風俗。揭陽由於歷史悠久,因而文化積澱深厚,傳統民俗源遠流長。揭陽市居民大多數講閩南方言的潮汕話,部分講客家話。各地居民由於居住地方和氣候環境不同,生產和生活條件差異,語言交流有別,其風俗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有同有異,各具特色。揭陽對外交往較早,華僑眾多,許多華僑帶進了海外的一些風俗呈多元化,形式多樣。
特色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揭陽春節習俗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分為生活習俗、祭拜習俗和遊藝習俗三大類。生活習俗主要有:冬節(也稱過小年)食湯丸、酬神(對年初許下願的神或請到家中供奉祈平安的神進行答謝)、祭灶(農曆12月24日,送灶神等神明上天過年)、除夕迎春(大年夜圍爐)、春節、迎神(正月初四)、年稼開、人日(正月初七食七樣菜)、行彩橋、破門樓鄭翁仔燈、元宵節、踏青(正月十六)等;祭拜習俗有:游神賽會、走老爺、舉王爺、跳火堆、擺灶、賽豬羊、送香船祈平安、城隍廟會等;遊藝習俗通常有:煙花火龍表演、鑼鼓標旗遊行、舞英歌、舞九鱷、舞鶴、金獅參拜、燈謎會猜、詩聯征對等。
揭陽春節習俗,是潮汕民俗重要體現,記載了揭陽至整個潮汕地區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揭陽古文明的重要體現,反映了揭陽人世代相傳的純樸、勤勞、智慧的精神面貌,連結了千百萬遍布世界各地揭陽人的家鄉情誼,尤其是海峽兩岸的揭陽人更以在春節這一重大節日舉行傳統的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為紐帶,有效地促進了兩岸人民精神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