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八景

揭陽八景

揭陽八景是指廣東省揭陽市的八個名勝景點。八個景點分別是:漢樓瑞氣、水城畫卷、進賢慧境、桑浦勝景、三山祖廟、南岩佛國、德安古寨、葵陽海韻稱“揭陽八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八景
  • 外文名:Jieyang eight
  • 屬性:八大景點
  • 區域:廣東省揭陽市
  • 起源時間:2011年
  • 八大景1:漢樓瑞氣、水城畫卷、進賢慧境
  • 八大景2:桑浦勝景、三山祖廟、南岩佛國
  • 八大景3:德安古寨、葵陽海韻
新時期,起源,特點,八景賞析,舊時代,七律,八景圖,八景評選溯源,

新時期

起源

2011版“揭陽八景”的起源於2011年6月揭陽樓廣場蓮花步道的建設,揭陽市委市政府認為舊八景在民間有著相當的影響,但也存在極大的局限性:第一,它是歷史上揭陽縣的文化遺產,用來放在揭陽市的公共文化設施中,嫌以偏概全,代表性不足。第二,傳統揭陽八景由於歷史的局限,有的是勉強湊合起來的,其景觀價值不大。第三,那些八景不少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而消失了,名存實亡。所以,重評八景,以揭陽市全境為範圍,這才有利於提高各地的歸屬認同感、向心力;有利於反映揭陽市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豐富性和多樣化;有利於反映揭陽建市特別是2005年以來推進城市配套建設以來所取得的成就。重評產生的八個景點漢樓瑞氣、水城畫卷、進賢慧境、桑浦勝景、三山祖廟、南岩佛國、德安古寨、葵陽海韻稱“揭陽八景”,利於把舊揭陽八景區分開來。

特點

一是評選過程中,揭陽市以堅持歷史景觀與現代景觀相結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以區域性景觀為主體,以展現近年揭陽建設成就和巨大變化為重點。成立了評選領導機構,發文至市屬各縣(市、區)組織申報,在尊重地方意見的基礎上,整理出候選景點名單,撰寫出各景點的簡介文字,同時在《揭陽日報》和揭陽電視台上發表和播出,然後由公眾進行網路投票、信函投票。同時對地所報的候選景點,進行實地的了解與評估,也廣泛徵求當地幹部民眾的意見。
二是在對景名的推敲過程中,還先後邀請廣東美院雕塑系和集美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醞釀創作浮雕作品,以付景牆建設之用。由於所選大抵是區域性景觀即大景觀,專家組在陪同美術創作人員參觀現場過程中,認真地向他們講述各個景區的歷史、內涵、特色,提出各方面的構思要求,力爭作品能夠準確、生動、豐富、時尚地反映景區的風采,能夠成為傳世之作,美化城市。
三是“揭陽八景”的評選與確定,是揭陽加強文化強市建設的一項舉措與成果。對於反映揭陽獨到的自然人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將會發生積極的作用。

八景賞析

漢樓瑞氣
揭陽八景
揭陽之得名,或在百越時期,與夫東浙之餘姚、上虞宛似,距今已逾三千載矣。秦定陸梁,乃以其名其地為縣,一統閩、粵、贛交界之境,廣袤數千里,巨邑也。史家或以劉漢之南海方國代之。東晉義熙,乃以縣地而立義安之郡,轄有五縣。古邑綿亘二千二百餘年,文化積澱之深厚,人物聲名之籍籍,嶺南州郡,無出其右。故曰:揭陽者,粵東文化發祥地,亦閩南方言區域之人文淵藪焉。
以是,在彼李唐趙宋,嶺東諸縣固已潮屬,然名宦達官若韓愈、梅堯臣、王安石者,舉凡撰詩作文,例以揭陽替代潮州。緣於揭陽既古且名,《史記》、《漢書》具載而士林久仰也。
元和己亥,韓昌黎以諫迎佛骨萬里刺潮。越明年庚子,政治人和,乃建揭陽樓於東山之麓,以承麒麟東閣風雅。其影響也,及於朝野。以是至於初宋,尚有“更尋賢侯跡,書上揭陽樓”佳句之傳世。庚子去今,一千一百九十年矣,彼時嶺外崇構之曾見於詩家題詠者,唯揭陽一樓,因曰,斯樓亦嶺外第一樓也。
揭陽建市於鄧公南巡,改革開放風起雲逸之際,倏忽已邇廿年,民安物阜,戶奏弦歌,尤以近歲宏圖大展,百業俱興,乃有新建揭陽樓以揚傳統文化,辟廣場以增共享之倡,一呼而納百應,尤得賢達暢然黃公之助,捐資逾億之巨以克其成。遂於公元二00九年孟秋庀工,期年而告竣。巍然宏傑,特立於榕江之上。江山風物,千古而新。
樓當市區東口,登臨其上也,居高視下,千里在掌。遠浦長汀,紆徐漫衍,靜璧浮波,與夫洪濤巨波,渺然涵光景而驚風霆者,皆在幾席之下。而平岡疊岫,坡陀回伏,與夫層峰絕壁,谽谺峭拔,巍然出雲氣而摩蒼穹者,無不盡陳眼幕。至若煙霧舒斂,雨暘晦明,與夫沙鷗水魚,風帆波舶,上下而往來,也皆一舉目而得之。
其廣場則置寶鼎、景牆、立柱、蓮花步道以豐觀瞻,以倡大道,以振起斯文。此非昌黎遺意歟?噫,揭陽樓也,雖新猶古,雖古卻新也哉。何哉?在乎其意,一脈而傳承古今焉。
登斯樓也,觀旭日於霧斂煙消之際噴薄而出,瑞氣氤氳之中,城郭因之無垠,山川隱現磅礴。睹者能不感興神越,寧弗贊家園之壯麗,緬先人之奮搏,謀奉獻於巨大耶?
漢樓瑞氣,孕乎天地,作育未來,大乎盛哉!
水城畫卷
南、北兩河,集蓮花、南陽諸山之水,浩然東來,至雙溪嘴而匯為大江,奔流入海。兩河之間,為百里平洲,而狀若芙蕖,形家美其名曰“出水蓮花”。中有溪渠縱橫如織,遍栽榕樹於兩岸;民舍萬家,多傍水而立。南宋紹興十年,始營縣治於茲。歷八百餘年之悠久,文物棋布星羅。於是乎,斯城也,既具嶺南水鄉之秀,復有文化古城之雅焉。
揭陽八景
環城水域,舊有“北窖棉蔭”、“兩溪明月”諸勝,邑人吟詠遊樂之所也,然以失葺,沒於草萊久矣。揭陽建市,起廢創新,四岸之鞏固美化,遂成市政建設重點。繼濱水園林、榕江音樂噴泉先後竣工使用,復有文化長廊、觀音崇閣諸勝入於規劃,水城勝概,遂將大集於斯。
是景也,碧水環流,亭台掩映;彩虹飛渡,高閣凌霄。入夜則燈火閃耀於薄靄之間,流光溢彩,變幻迷離;噴泉飛射於寧靜江天,噴珠濺玉,伏波騰浪;花艇游弋於瀲灩水域,施痕如練,浮光爍金,洵一方之美觀哉。
噴泉崇程百八米,萬里神州領冠;觀音閣巍聳卅余丈,也寰宇同類構築未有之雄奇。更欲造展示歷史大觀於百里江堤之上,藉塑像、樓台、亭館之丰神,盡現五千年人文瑰奇,尤為華夏亘古無有之巨製。諸勝之營造,用之美環境、適遊憩、廣教化,非唯標新立異,博取虛譽乃爾。
舊之形勝,若北窖棉蔭,若兩溪明月,及於津渡園舍,悉行漸次修繕培植,俾重煥其彩。千年文脈,得弘揚而至光大;古今相映,使遊走其間者,悟繼往開來真諦,念啟扣山林先德,而報以再創輝煌之功,上尊歷史,下啟後代。寄望之厚,逾於建築之崇廣者大焉。
勝景百里,氣象萬千,是謂“畫卷”。六百萬揭陽兒女氣吞日月,煌煌豐功將載史冊而傳之不朽,是又壯麗“畫卷”也哉!
進賢慧境
進賢門系舊城五門之一,余皆拆毀,唯此獨存,古揭陽之文明標誌也。門之內,有寺院廟宇依軸而布,自北迤南,曰學宮,曰城隍,曰雙峰,皆宋明時物而建構千秋各具,並載於文獻口碑。是區也,多元之慧境哉。近歲辟設廣場於其間,俾聯結一體,而便遊樂觀瞻,感悟文化。
揭陽八景
學宮一稱文廟,昔崇祀孔聖,作育人才之所也。曩時天子例須臨雍以示崇文,故學宮營造之制,非壯麗無以示尊。南宋紹興中,揭陽學宮與邑治並起於玉窖之原,自此以降,德藝之彥,得進出膠庠,藏修游息,景行效法。“揭陽多士無下都,聲名籍籍南海隅”,學宮作育之功大矣。於是先哲鄉賢諸公,踵武相繼,殫力創造,俾其制日廣。茲區也,以大成殿之瑰麗,文昌閣之挺拔,崇聖祠之偉岸,規模獨尊嶺表,文光直射鬥牛。
城隍廟之為名勝,相傳為神之靈赫,故香火繚繞,曾不為時局變化而間斷。因獲供輸日豐,裝飾臻於極致。其側有雷神之廟,尤為巧奪天工。前檐百戲木雕,後閣嵌瓷花籃,以人物之眾、形態之巨,國中皆推第一。嶺東廟宇而久負盛名者,大抵以營造藝工擅勝,揭陽城隍得膺其冠,乃得五百年而風光不減。
雙峰名列潮汕三大叢林,舊在縣西磐溪雙山之陽,形家用起邑之龍脈也。既滄海桑田,陵谷變遷,乃於明初遷徙榕城馬山窖之側,以諸水縈匯,而為地靈畢集之區。修竹茂樹,構幽邃而營寧靜。後有高閣,乃藏經之處,登斯閣也,高山流水之韻,明月清風之致,無不盡覽,雖凡界而猶仙家之蓬瀛也。
儒家學宮之軒豁瑰麗,神界城隍之莊嚴肅穆,而釋氏雙峰之清深禪靜,三廟景致,如旋律之昂揚低回,若節奏之舒驟緩急。人游其間,悟隨景生,情因物移,盪憂滌躁,神爽而慮新。是景也,雖以物表,然又以心靈之有寄擅勝也。
桑浦勝景
有山焉,環接揭陽、汕頭、潮州三市之境,方圓百里,相傳昔有居人植桑於臨水之阜,故名桑浦。
揭陽八景
中有坦地,使山分內外,以方位之異而曰西山、曰東山。西山者,揭陽屬地也。峰有頭峁之高峻、大尖之挺聳;嶺有牛眠之形肖、陡石之神奇;水有西坑之逶迤、九曲之清澈;泉有池兜之甘醇、獅喉之充盈。峰因聚石而黛,嶺以多樹乃綠;蒼松掀濤四季,異卉飄香一境。
昔有真人擇穴棲之,遺足印、棋盤而為文明陳跡。嗣後僧寮遍及岩壑峰巒。其中無相之幽邃、古竺之恢宏,俱一時名勝而載之典籍。類於大觀之深藏奧區,西來之屹立峰頭而險絕奇詭者,也在在可見,大凡創建千有餘年而香火尤盛。韞玉石窟之摩崖造像,東粵所僅見者,明代司馬東涯翁公疑為唐宋時物,迄今猶然如新。
斯山也,堪輿之家號為“倒地梅”,謂其無處不發,青鳥牛眠之宅焉,故歷代名卿巨公,樂為玄城冥府。於是乎宋之銀青光祿大夫林公紹堅、明之行人司正薛公中離,與夫都督潮陽周公耿西,俱以聲名之巨而為青山增色。崇陵巨墓,櫛比相望,也東粵奇觀也。
春有碧澗潺然,夏有松風漾香,秋有奇花競艷,冬有異鳥翔集。晴則漫山蒼碧,雨則群峰煙繞;晨見薄霧瀰漫,夕有丹霞染嶂。星夜於忘歸台煮茶論史,月夜有南隴湖放舟釣浪。桑浦之情趣也,四時更替而無窮盡焉。
中有古徑者四,曰雞籠、曰秋風、曰西來、曰風門,皆溝通內外之孔道也。其通東西一途,在昔為斯山要津。徑西盤嶺,嶺上舊有巨榕以蔭樵人,有神廟以佑行旅,即風門徑也。以險要之故,閩人陳遂抗元,邑民九軍反清,未有不以屯兵結營者。世紀之初,鄉人增置亭閣其間,復辟多徑盤旋層巒深處,以是舊日險要,竟成遊覽勝區,紅男綠女,擦背摩肩,游目涉足,各適其好,儼然平江虎丘、洞庭西山者矣。
論者鹹稱桑浦不獨以風光勝,也以文物名,海濱群山,無所能及。予曰:其為勝景,在乎天地之造化,更宜心靈之妥適。其物華天寶,又焉為俗人所可盡悉者哉!
三山祖廟
舉國之名“三山”者不知凡幾。在揭陽者則以巾山、明山、獨山合稱,皆環揭西邊界而屹立。蔥蘢幽遠,雲蒸霞蔚。相傳隋有三神出此,因成名區。
揭陽八景
唐大曆間,以三神之助,將軍陳元光得以平定潮亂。乃題詩壁上,用頌神恩,遂成粵東詩歌發軔之作。至於元和之末,以三神之助,刺史韓昌黎禱霽而得民望,撰文為祭,以歌神德;宋初以神之助,太宗乃得收復太原,安定疆土,遂屢加貽封,以謝神功。
自元及明,歷千百年之久,無名山神,乃晉“國王”,血食少牢之祀;妥靈廟宇,由蓬茨而乃崇祠。嶺東千里,城鎮鄉野,也在在有建焉。復以分靈,而廣及閩台乃至南洋島邦,聲名漸廣且信眾日繁。
三神者,隋士所化也。人因有德,死而不亡。所謂不亡者,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也。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也。以東坡頌韓之語而證三山神靈之在,或有天衣之合。
是而知之,三山也,不以風景無匹獲譽,不以廟貌崇深致勝,其為景者,在乎神德彌耀,神光燭天也。人行其間,可聽神飆號萬籟,可觀列宿獻千禽;可瞻神廟開明貺,可聞暮鐘杳靄間,於是乎懷襟盡敞,神智頓豁。人之仰望青城仙氣與夫普陀佛光,緣因道釋禪理參天地之化,關乎盛衰之運,而三山神象,塞乎天地而寓於尋常之中,卒然遇之,猶有益於養性修心,於是也,若謂三山伯仲青城、普陀,豈有妄哉?
神通廣大,至於無垠。在昔蕩寇消災,庇護群黎;在茲搭橋築路,凝聚僑族。至於感化天地,使風調雨順;協和氣候,使物阜谷豐;通融諸神,使生靈安順,則貫古通今,守恆久永。是則三山與民為近:神有其境,人在境中。
南岩佛國
以文明發育之盛,揭中自昔梵所多矣,而南岩為聲名特出者。
岩在南溪飛鳳嶺東北麓,不知開闢何年,而重建為寺則始於明季。其前有山焉,雲煙蔥蘢,岩岫蓊鬱。復有江焉,逶迤如練,橫陳於眼界盡處。清定“普寧八景”,“南岩遠眺”為其一。
揭陽八景
揭陽復興,若天馬飲海,龍象如如。是欲振起道德而垂情慈教,以南岩久罹劫灰,自清之末造,至於十年浩劫,幾近百載,諸善有賴明政而成巨富者,樂經始起廢,民父老合辭薦請有司,因得報允。初復殿宇瓦礫間,再構高閣連宇於左右。不數年而廓楹魚貫,僧寮師室,香積寶庋,種種完美,赫然東方佛國。
當其事者既得聚沙之力,遂思構建特色以揚名海內。嗣得天賜之緣,獲玉佛六百六十有五尊於萬里之外,中有大士寶像高近四丈。復構浮屠於岩寺之右,鏤鐫佛像二萬有八尊,亦神州梵界所未嘗有。於是乎南岩聲名大振,八方香客絡繹如鯽;善男信女,不絕如縷。
噫,今之南岩形勝,較諸昔之專美前眺,而差欠近視之勝,不可同日而語。則岩之復修也,不獨有在成,且致大成矣,佛者之稱無量心,歷然見也。
而岩側惠翁手澤之補缺,粵西刺史塋墓之修葺,以及紅豆古木之培植、岩下普同寶塔之維護,則也壞之有成且大成也。此雖一念之喜,然則見之天工可代,七政可齊,六府可修也。
起廢圖新,天高地下,在物無終壞之理,往過來繼,在人有不壞之心。南岩既已由壞而成,當事者固以與有力而欣然;而游者覽者又焉能以動心賞目為止境,視壞者之自壞,成者之自成,於我何有之想?善哉!善哉!
於是,南岩既適近觀,仍宜遠眺也。唯視野所及,勿以前山之雲煙蔥蘢,遠水之逶迤如練慰滿,尚需遙望絢然佛光之無垠也。
德安古寨
景區所在,舊稱厚嶼,明萬曆間普寧設治於此,因北倚洪山,乃稱洪陽。五百年文明遺存猶伙,遂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嶺東唯一榮膺此號者。而德安里,則又洪陽之精華,久負瑰偉特絕之稱,號為一方勝概。
斯區,傳統潮式民宅建築組群也,方氏望族於同治年間漸次營造者。肇創照軒方公,以潮州總戎榮擢廣東水師提督,威鎮南海,遂與族眾共營巨宅於故里,祠堂與府第毗連,排屋連甍,規制宏偉,粵中罕見。
揭陽八景
清季聚落而稱“里”者,尤今所謂之村,之社區也。以卜築先後而稱老、中、新三寨。亭堂累構以雲蔓,廨舍多置而櫛比,與夫晉中喬、王諸家大院,結構特色,俱擅勝場。德安里之所特出者,潮風潮韻焉。
夫“潮”者,潮州之簡稱也。其文化源於中州,納風氣而多嬗變,自成體系。呈之構築,則遵禮而重生活,崇尚實用而妥心靈寄託,使天地人和而相安。故斯處也,以“里”視之,則祖廟居中;以寨分之,有支祠居中。起居、宴會之屋,側而環之,俾尊卑有序,貴賤有別也。窺其格局,則或四馬拖車,或百鳥朝凰,皆院式典型,俱四面圍合,而庭院中辟。其封閉,為寧靜計也;而中敞,則應人與自然交融之求。宅皆三進,取生生不息吉象;而進深層遞,乃藏風聚氣之需。平面三軸,以區主從,主屋乃先人妥靈之處,面南而立。從厝向於中庭,懷祖考而志凝集焉。取五星之象而造山牆,或金或木或水或火或土,圓銳各異,固為堪輿之取適、審美之所需,也為天人合一計也。家廟中脊兩端,俱呈燕尾。“雙燕歸脊”,大屋之制者,也“潮州祠堂皇宮起”之標誌,與夫筒瓦屋面,相得益彰。
至若生土版築之牆垣,立面造型之木雕,因位施象之彩繪,塑貼並重之嵌瓷,無不凸現傳承與創新並駕齊驅,華夏文化與地方文化互為表里。於是焉,斯物既具歷史文化之神,又顯潮汕文化之形,形神兼備,風姿歷歷,而農耕文明之價值觀念,洋漾其間。
德安古寨,可供觀瞻、尋味者又何止營造也爾。
葵陽海韻
晉有海寧一縣,分析於揭陽古邑,博識者以為當今之惠來。揭陽有海岸近於百里,多在茲境。葵山之陽,海韻悠然且也昂揚。
揭陽八景
煙波浩渺,碧浪無垠;島嶼坡陀,沙鷗翔集,海之氣象也。而葵海獨有其韻者,何象哉?曰:自東迤西,有石碑之燈塔崇越百米,亞洲之冠;有靖海所城與夫澳角、溪東諸炮台,巍然屹立;有白石千叢競呈崢嶸,掀濤戲浪;有海角甘泉推鹵斥鹽,自標平淡;有海市蜃樓呈古映今,時見浮現。
其引人流連處,則海角甘泉。甘泉昔涌海濱,今則置身市隅,滄海桑田而甘洌未改,也殊勝也。前明蘇神童福者,曾撰獨聯誌異而求知音,以其超凡脫俗,六百年悠然駛過,竟無佳偶。故古井懸想,猶然在也。
其引人嚮往處,則海市蜃樓。隱現無常,明晦變異,弗若錢塘之涌漲有時;風簾雨幕,霧捲雲飛,非如磐石之定型無改。“海市鮫人跡,樓台仙子鄉”,“有樓皆入幻,無市可通關”云云,前人之述詳矣,而未能摹其一二。蓋宇宙無窮,而區區數語,焉能揭其大象哉?海市蜃樓者,非幻想之物也,唯觀者之未透視也。天地之間,多未知之域,俱可解而讀之,使不懈於探索耳。
其引人感奮處,則在現代工業之崛起,廠區連城,艟艨雲集,此海洋文明聿新之象也,其磅礴氣概,起葵海神韻婉約於昂揚,變海市蜃樓縹緲於壯觀。濤聲依舊,而物換景新。
故葵陽海韻也者,雖雲天成,而亦人作,或曰天人合一之傑構焉。其衰其盛,其沉其揚,雖天數有定,而人乃易之。今山呼海嘯,虎躍龍吟,振興之象,若旭日騰升海上;弄潮之音,會濤聲凌穿九霄。蓋改革開放之健力,一事能狂之雄心,足以摧枯拉朽,改舊顏而換新貌。
大凡遇於佳勝,遊目騁懷,意致飆飛,往往各有所付向。以茲景揆之,則知事在人為,誠則感天,是得大成。
葵陽海韻,自然且也人文,壯闊而復雋永之景象也!

舊時代

蔡善版“揭陽八景”
起源:
明代洪武三十一年,蔡善任揭陽知縣。他首先選定“揭陽八景”並為題名。據《揭陽縣誌》載為:玉滘喬榕、南溪漁歌、釣鰲仙跡、兩溪明月、黃岐晚翠、紫峰春曉、譙樓曉角、雙峰晚鐘。
特點:
1、蔡善選定的“揭陽八景”,提出整體格局,思路明晰,符合揭陽縣城“依山臨水,尤以水勝”,有“粵土水鄉之異”的地方特色。
2、八景中“水景”占了一半,即玉滘喬榕、南溪漁歌、釣鰲仙跡、兩溪明月,且景點按東、西、南、北的“方位”布列。“山景”有二,即黃岐晚翠、紫峰春曉。讓人領略“一條碧水如羅帶,兩面青山作畫屏”的“嶺南水城”之勝。除山水景觀外,還有二處古建築,即譙樓曉角與雙峰晚鐘,既有自然天成之景觀,又有人工巧造的構建,很能顯示古邑榕城的秀美風景與深厚的文化蘊含。
3、蔡善選定的“揭陽八景”,填補“八景”文化空白,嚴謹的構景手法,布局合理,特色鮮明。且以四言駢句題名,創造美的意境,韻致無窮,引人入勝。
郭之奇版“揭陽八景”
起源:
明代崇禎二年,“潮州後七賢”之一的郭之奇,授翰林院庶吉士後“給假歸省”。饒宗頤《郭之奇年譜》載“先生家居,邑侯馮元飈聘修邑志。”郭之奇才華橫溢,治學嚴謹,他在纂修《揭陽縣誌》中,對“揭陽八景”作修正,即對駢句題材名作文字上的提煉,避免重複,使題景富含精意,更加貼切。
特點:
“改動一二字,捋斷數根須。”為“揭陽八景”作修正,並不輕而易舉。竟然是殫精竭慮,用心良苦。郭之奇對“揭陽八景”的修正,大體上保留原題,個別景名作了文字改動。如“紫峰春曉”改為“紫峰春晴”;黃岐晚翠與雙峰晚鐘的“晚”字重複,改為黃岐夕翠;南溪漁歌與兩溪明月的“溪”字重複,改為南浦漁歌。經郭之奇修正,揭陽八景為玉滘喬榕、南浦漁歌、釣鰲仙跡、兩溪明月、黃岐夕翠、紫峰春晴、譙樓曉角、雙峰晚鐘。“揭陽八景”經蔡善選定、郭之奇修正,為後人所認同,傳沿久遠。
八景賞析:
黃岐夕翠
黃岐山在榕城東北八里,以山土色黃且多歧道,故名。黃岐山成東西走向,綿亘十餘里,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於此,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處山上林木蔥蘢,磴徑盤曲,風景秀麗,有明代的古塔和月容墓、半山亭、侶雲庵竺岡岩、臥雲洞。還有宋代文彩卓著的學者陳希伋讀書處等古蹟,以及歷代名人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俯瞰榕江,如彩練縈繞,遠眺村落,盡收眼底。看紅日西沉、百鳥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笛橫吹,山僧木魚,縈繞叢林。黃岐夕翠美,遊人意忘返。故前人有《岐嶺鐘聲》詩云:“寺隱深林鎖暮煙,寒鐘初動月娟娟,乍疑潮岸敲金石,欲譜梵音入管弦。青嶂望中聞鳥噪,白雲堆里有僧傳,焚香坐久渾無寐,一百八聲霜蒲天。”每逢正月既望,重陽佳節,遊人踏青覽勝,紅男綠女,登高懷古,絡繹不絕,乃郊遊之佳境。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象徵。近年,由於政府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修建亭台廟宇,鋪設石路,改造山貌,美化環境,以使其成為一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譙樓曉角
譙樓原在縣衙前院,用以擊鼓報更及吹角司晨,明代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建進賢門之後,改移於進賢門城樓。進賢門樓分三層,下層為瓮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閣,四面配以花窗活牖,朱漆畫欄,壯麗堂皇,為榕城五門之冠。該城樓職司報曉,每當晨曦初現,報曉號聲隨風悠蕩,驅散晨霧,迎來朝暉,故稱“譙樓曉角”。1937年修建環城馬路,城牆拆除,獨留此門,作為東面進城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展,進賢門已失去“門”的意義,而成為街心花園的一部分。譙樓猶存,但成為歷史古蹟。建國後,由於周邊建築地坪不斷增高,原城牆近三分之一被埋於地下,加上年久失修,整座城樓內外形貌受損嚴重,已難覓古八景風韻。近數十年來,曾多次進行修葺,恢復原貌,栽花植樹,荷池噴水,使古樓重煥新姿。並常於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覽和文娛活動,成為民眾逸游小憩之處。進學考試者和旅遊者多以走過此門為吉利。旅遊者多在此候車。
雙溪明月
雙溪明月一景,在炮台鎮東面,榕江南、北河合流出海處。據清人《韓江聞見錄》載:“兩溪明月一景揭陽雙溪之合流也,中秋夕,潮汛漲,月出桑浦石黽之尖,可於合流處得雙月影,亦一奇也。”該處江面開闊,每逢月明之夜,泛舟游此,夜景陶人,故清代庠生卓伯先有“南溪水接北溪流,影落銀蟾縞夜秋,我欲弄潮吹玉笛,徘徊如泛海中洲”的詩句。郭之奇在《兩溪明月》中也有“長憶元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之句。明代天啟年間,為防倭寇侵犯,於此處填下巨石七堆,以阻倭船入侵,名為七星石。
玉窖喬榕
玉窖即北窖橋。初建於宋末,明代修城時,改建為三孔石拱橋,並設開關,形成水上城門玉窖。清又改建成單孔拱橋。橋之靠河處,有二株大榕樹,盤根交錯,蓊鬱繁蔭,狀如華蓋,氣勢雄偉,自成一勝。古有詩稱“何年同托根,初在石坦上,歲久侵土膏,盤結類柱磉,株似跨鶴形,枝如連理想……”又有:“環城奇樹傲群峰,栽入清溪翠影重,夜月陰高招舞鶴,雪濤秋卷吼吟龍,居然漢史稱千植,不向秦時羨五封,我倩橐駝移越土,明湖一為躡仙蹤。”清時古榕已枯,後人雖重植,但不奇特,且周圍有高大挺拔之木棉數十株,因而又稱為“玉窖棉蔭”今古蹟依稀,尚存名於世。1938年,國民黨縣政府將牆城拆掉,沿城牆一周改建為環城馬路,北窖橋於是成了環城路上的一座公路橋。
雙峰晚鐘
雙峰寺舊址在磐溪都之雙山,宋紹興十年,僧人法山所創建。後移於榕城之馬山巷雙峰寺,占地面積二萬七千平方米,為我縣規模最大之古寺院。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一三九一年)冬十月,全國大毀寺觀。翌年,將揭陽各地被廢的寧福(在榕城)、花果(在仙橋)、豐化(在白塔)、寶福(在桂嶺)、雙山(在桂嶺)、資福(在梅雲石馬山)、福城(在新亨羅山)等寺田產,並歸雙峰寺所有。清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雙峰寺被颶風摧毀,知縣陳樹芝庀工修復。昔時寺內,聳竹修篁,庭樹垂蔭,曲徑通幽,每當夕陽西下,鳥雀歸巢,鐘鼓鐸鈸,木魚篤篤,梵經陳聞,也別有情趣。
南浦漁歌
在南門街口環城路外,昔時為一片河邊淺灘,倚城臨水,為漁人泊舟之處。此處河面寬闊南門街,水流平緩,觜魚(俗稱刺魚,又名鳳魚或鱭魚)群集,漁人捕之,日間漁舟數,設計圍捕,由遠而近,敲木柝、擊船板,仿平吆叱之漁歌,然後眾網漁魚。晚間漁民則集中灘地,攤賣魚鮮,燈火點點,弦曲漁歌悠悠悅耳。由此得名。南浦,在揭陽的文明史上,曾經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擁有華麗的歲月,神妙的氣韻,皎潔的風采。時光悠悠,江水滔滔,人生無窮己,昔日的“南浦漁歌”,今已難覓其芳蹤。南浦的詩意盎然變成了一種空靈的形態了。不管歷史多么悠久,風景多么美麗,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被現代化所替代。
釣鰲仙跡
釣鰲橋,今稱吊橋。據清《一統志》記載:城西二里為南北二河之襟帶,當春釣鰲橋
湖逐浪,舟楫過往,似箭離弦。傳說唐時呂洞賓(純陽子)成仙后,曾現舟於此,題詩於橋邊云:“桃花浪暖禹門高,平地雷聲驚怒濤,願借天家虹萬丈,垂鉤直下釣金鰲。”後以“釣鰲仙跡”名景。建縣之前已有橋,置縣之後建成五孔石橋。明初被水沖毀,另在靠近北河處建成木橋。明中葉,又在原址建成三孔石拱橋,後復遭水劫。清初改建成二墩石橋。由於南北二河水差高低,每於春雨過後,北水南瀉,群魚逆水而上,傍橋垂釣者甚多。明代邑舉人曾敬有《鰲橋釣浪》詩云:“誰築鯨鯢金背高,跨天雙爍鎖波濤,臨流若問絲綸手,不釣凡魚只釣鰲。1965年,揭陽縣人民政府為改善西關一帶交通狀況,將吊橋改建為長20米、寬7米的鋼鐵橋。20世紀90年代初,再次將吊橋改建為24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
紫陌春睛
紫陌山亦名鳥木山或筆架山,在榕城南面五里許,與仙橋山隔河相對,山高五十米。昔時山上遍植桃李,山坡有僧寺、書軒。每當春晴,山明水秀,桃李吐艷,景色迷人。傳明嘉靖御史鄭一初曾在此讀書及聚徒講學。清康熙二十三年文人鄭濂曾作《紫陌春晴》詩:“春郊晴望日遲遲,立馬褰帷問俗宜,初綠小橋楊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疏籬隔,十畝原田薄霧滋,處處枝頭啼布穀,但教深耨起瘡痍。”庠生卓伯先也作有“獨乘煙艇過前溪,一片春陂路不迷,芳草未銷辭客夢,乳鶯初傍酒人啼”的吟詠。

七律

【金城榕色】
喬木森森望郁蒼,相傳嶺國古榕鄉。
四時霜蓋煙疏密,一片雲叢綠混茫。
道左何年歌杕杜,州南此日誦甘棠。
天為炎土垂休息,故使余陰百里涼。
【玉窖棉蔭】
玉川如帶繞城陰,入眼叢青翠影侵。
已淈污泥從水出,遙參碧漢倩雲禁。
聯翩各有扶疏質,獨立惟余蕭颯心,
不信松寒非可並,多年海國挺孤森。
【紫陌春睛】
春光早向紫峰生,漸出峰容與世迎。
古黛凝雲初映曉,新苔轉日久曛晴。
啼鶯城北銜幽至,舞燕溪南逐翠行。
傳語東風無造次,時留煙景作山情。
【黃岐晚翠】
城頭北望晚山逢,久對悠然淨俗胸。
泉石情因深色見,煙霞癖與素心封。
積雲每見堆雙洞,新月時來炤一峰。
十里幽光難可即,千秋蒼質自為容。
【兩溪明月】
雙溪垂帶曳榕城,最愛光潮湧晚生。
半落市埃分皓白,平開天鏡下孤清。
遙山助色煙雲掃,近野浮空藻荇迎。
長憶玄暉如練語,更添月意作江情。
【雙洞疏煙】
煙霞有意日相求,雙洞林光竟遠投。
青靄春來如迸發,白雲秋去尚群游。
鬱紆遙結山靈秘,冥寞中開佛象幽。
試看今朝松竹影,方知千載色空留。
【元塔登高】
龜山寶塔字涵元,靈傑相因表獨尊。
欲鎖螭宮雄海柱,先驅鰲背壯天根。
南來百水俱朝會,北拱諸峰各駿奔。
若問參雲尚有級,人文地氣此初掀。
【鰲橋釣浪】
溪城如島水環之,西駕東流此一絲。
萬裏海風浮漢影,百重山色壓虹眉。
於秋倍覺潮聲壯,有月常窺釣影垂。
每聽滄浪歌曲罷,眼中清濁意中知。

八景圖

《揭陽縣誌·古蹟》載“乾隆二十六年,縣署黃大鶴繪八景圖。”黃大鶴,如皋貢生,以惠州通判(地方長官助手)代理揭陽知縣。他精通藝事,擅長書畫,繪“揭陽八景”圖卷。全幅以水墨重彩,展現“嶺南水城”秀美景色。八景圖以山水為構圖主體,八景按“方位”布列,一覽無遺。觀賞八景圖如畫中游,悠然神往。

八景評選溯源

稽古探考,選“八景”以概勝,始於北宋嘉祐年間的“贛州八景”。贛州是中國“八景”文化的發祥地。紹聖元年秋,蘇軾南遷過郡,曾登臨贛州“八境台”,遍覽“贛州八景”。他在《八境台八首並序》的詩序中,釋選取景為“八”有“不可勝數”之義:“苟知乎景之八也,則凡寒暑、朝夕、陰晴、晦明之異;坐作、行立、喜怒、哀樂之變,接於吾目而感於心者,有不可勝數者矣。”
南宋慶元年間,杭州畫院畫師,為西湖景點作畫,始用四言駢句為景點題名,別出心裁而有創意,更顯格調高雅,聲韻諧協。後其他地方也競相仿效,皆以四言駢句題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