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東客洞村英文名Jie dong guest hole village,面積2.1平方公里,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揭東客洞村
- 外文名稱:Jie dong guest hole village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
- 面積:2.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村簡介,紅歌事跡,客洞村的由來,
地理位置
客洞村地處廣東省揭陽市揭東縣,東有南柏公路與本鎮健豪村交界,南與白塔鎮廣和村交界,西與白塔鎮廣聯村交界,北與本鎮柏旺村交界,北有國道206通過本村區域,村後山嶺重疊,是紅軍革命老區。現有區域面積2.1平方公里,總人口2500人,520戶。耕地面積1221畝,其中水田430畝,旱園791畝,山林800畝。曾被市評為文明先進單位、綜合治理優秀先進單位。
揭東客洞村
村簡介
中文名字:客洞村 城市:揭陽市
區/縣:揭東縣 電話區號:0663
郵政編碼:515542
近年來客洞村黨總支,村委會,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順應天時,全村廣大幹群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村政治穩定,社會安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喜人局面,取得了矚目成績。村落實工作責任制切實抓好村民自治章程,村務、政務、財務公開制度結合本村實際出發完善健全10多項管理規章制度。有章可循,執政為民,依法執政辦事,把我村各項工作走上規範化。在加快我村經濟發展同時,村主要路段已完善水泥路面建設,村道安上路燈照明。教育方面建設完善,辦好村學校基金會,提高教學質量,在鎮教育組名列前茅。計育工作全面走上正常軌道,實行計育工作有理有章執行。村容整潔,治安穩定,為村民營造良好環境,祥和環境。
紅歌事跡
我村1933年5月期間革命紅軍第十一軍古大存同志曾帶領紅軍駐紮本村進行革命活動,駐紮三天后轉移大南山,隨後我村有16位同志隨紅軍革命,解放後,黨、人民政府為緬懷先烈追認7位村民為烈士,確認客洞村為革命老區村。
客洞村的由來
先說頂客洞,頂客洞村原名叫“新福圍”,清朝之前便有人在此墾殖,居住著黃、熊、邢三姓人家,人口不多,經濟也較為落後,至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有藍田都東泮村人王文彩夫妻遷來於此,開始來時,沒有房屋可住,就暫住在一個比較寬闊的山洞裡,以避風雨。此洞原名叫“侯溜洞”。王氏夫妻,誠懇待人,尊重原住三姓村民,認為先來者是主,慢來者是客,常以客人自居。後來,由於王氏夫婦勤耕力作,逐漸發展,山中土地較多,王氏產業漸廣,又建有新屋大宅,黃、熊、邢三姓居民,見王氏發展迅速,自知不敵,便先後搬遷他鄉,村中便只王氏一姓,子孫昌盛。
再說下客洞,下客洞村創於清朝初年,是白塔鎮的古溝村張氏、金湖邱氏遷來的,初來時,見這裡四面小山環繞,中央有一開闊平地,站在中央,環視四周山嶺 ,迂迴曲折,而這片平地,像是大地生成的一個大洞穴,因此,取村名為“客洞”。(筆者認為“客洞”一名源自金湖邱氏,潮汕地區邱氏聚居地名為了懷念先祖多稱為“洞”,或者“金”。由於潮州地區邱氏先祖宋鴻臚寺卿邱傑秀為客家人,子孫五世連續為官,長子宋樞密使邱成實落籍潮州金山,古有“入饒第一家邱氏”說法)。村有“客洞古廟”,相傳頂客洞有古廟曰“新福圍古廟”,某一時期冒名“客洞古廟”,出現頂下客洞倆客洞古廟,後因改名後風水不順遂恢復“新福圍古廟”。新福圍冒名附近客洞村名於二十世紀中期,因潮汕地區風俗“營阿娘”,揭東西部地區十三鄉共有游神活動原有客洞村而沒有新福圍。於是新福圍乾脆也稱“客洞”與原客洞村參加十三鄉游神活動。由於體現鄉里和睦相處,下客洞默認村名被冒之舉,久而久之附近鄉村用個“頂”和“下”作倆鄉里區別。
客洞村雖處於較為偏僻的地方,但並不落後 ,也曾出過一些較有名氣的人,大革命時,也對中國革命作過不少貢獻。
清朝光緒廿五年(1899),頂客洞王姓家族,出了一個社會知名人士,名叫王建猷,他出生於一個小康家庭,從小就聰明穎悟,膽識過人,在村中兒童中是佼佼者,父親知其可以深造,便送到外地讀書,時值戊戌變法之後,變法雖然失敗,但廢科舉,辦學堂之風已經興起,王建猷得以在新型學堂讀書,直至就讀於燕京大學。畢業後,雖是民國時期,但政局動盪,他便回汕頭市被聘為民強中學校長,為國育才。1924年秋,建猷年25歲,正是壯志方酬之時,乃投身國民革命第十九路軍,得軍長蔡廷鍇賞識,提為身邊秘書。十九路軍被解散後,王建猷便隨蔡廷鍇到西歐遊歷。著有《游西記》一書,後來定居香港,擔任香港《大眾日報》經理。1976年逝世,《揭陽縣誌》有傳。
大革命時期,潮汕地下黨組織到處活動,建立革命根據地,客洞村地處山區,地勢極好,又是國民黨政府統治較為薄弱之處,故而古大存於1933年便派人在此開展革命活動,在村中培養了王亞恭等60多人參加游擊隊,在潮汕地區轉戰各地,在歷次戰爭中,有王盧發等五位同志,為革命獻出寶貴的生命,烈士英名永載揭陽史冊。客洞也列為革命老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