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樹是紫葳科 Bignoniaceae梓樹屬落葉喬木,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楸樹是我國特有的珍貴用材樹種和觀賞樹種, 自古就有 “木王”之稱, 在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楸樹主要分布在我國華東、西南地區以及黃河流域。楸樹具有喜光、較耐寒,喜肥沃土壤,稍耐鹽鹼,生長迅速,耐煙塵,抗有害氣體能力強等特性。楸樹分布廣、適應性強、價值高、壽命長。
別稱:楸(莊子) 楸樹(中國樹木分類學),木王(埤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楸
- 拉丁學名:Catalpa bungei C. A. Mey.
- 別稱:木王、楸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科:紫葳科 Bignoniaceae
- 族:硬骨凌霄族 Trib. Tecomeae
- 屬:梓屬 Catalpa
- 園林用途:宜作庭蔭樹行道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歷史,栽培技術,嫁接技術,埋根育苗技術,水肥管理,主要價值,經濟價值,觀賞價值,生態價值,
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8-12米。葉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5厘米,寬達8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截形,闊楔形或心形,有時基部具有1-2牙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無毛;葉柄長2-8厘米。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時圓球形,2唇開裂,頂端有;2尖齒。花冠淡紅色,內面具有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長3-3.5厘米。蒴果線形,長25-45厘米,寬約6毫米。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2厘米,兩端生長毛。花期5-6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木種性喜肥土,生長迅速,樹幹通直,木材堅硬,為良好的建築用材,可栽培作觀賞樹、行道樹,用根蘗繁殖。花可炒食,葉可餵豬。莖皮、葉、種子入藥,“木白皮,氣味苦,小寒無毒,主治吐逆,奪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瘺,癰腫疳痔;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消食,澀腸下氣,治上氣咳嗽,口吻生瘡貼之,頗易取效,”(本草綱目);果實味苦性涼,清熱利尿,主治尿路結石、尿路感染、熱毒瘡廊,孕婦忌用。
本種花序無毛,葉背無毛,與灰揪不同(但與滇揪相同),此外與灰揪不同在於葉三角形,基部間或有1-2牙齒,花序少花,第2回枝多簡單,分布較北。
分布範圍
產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湖南。在廣西、貴州、雲南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歷史
揪樹起源於北極白至紀,第四紀冰川不遺植物。在山東臨胸出土的化石證明,早在始新世以前揪樹就在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廣泛分布。在古籍中有關揪樹的記載很多。關於揪樹的名稱,歷代史書叫法不一。春秋《詩經》稱揪樹為“椅”,《左傳》記載為“荻”,戰國時期《孟子》謂揪為“橙”,到了西漢,《史記》始稱“揪”。宋《埠雅》又名揪為“木王”,書中還解釋道:“椅即梓,梓即是揪。”
在我國博大的樹木園中,唯其“材”貌雙全,自古以來就有“木王”之美稱。古代人們就把揪樹作為綠化觀賞樹種,廣泛栽植於皇宮庭院、剎寺廟字、勝景名園之中。我國古籍中對揪樹有神多記載,《史記》、《漢書》、《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著作對揪樹的特點和用途都有具體描述。西漢司馬遷《史記·貸殖列傳》載:“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揪,此人皆與千戶侯等”。說明漢代人不僅己經大面積栽培揪樹,而且從揪樹經營中得到豐厚收入。古時候人們還有以揪樹作財產遺傳給子孫後代的習慣。南宋朱熹曰:“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所指梓即揪,資料表明,古時有梓揪不分之說。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還保留有百年生的大揪樹,不僅證明了揪樹的壽命長久,而且反映了揪樹在這些地方的古老歷史。我們在北京故宮、頤和園、北海、大覺寺,河南少林寺、南陽臥龍崗,昆明黑龍潭,山東益都范公亭,貴陽黔陵公園,南京明孝陵,滁州琅娜寺等諸多歷史名勝中,仍可欣賞到百年古揪蒼勁挺拔的風姿川。
我國最著名的古揪樹,是山東青州市(原益都縣)范公亭的兩棵“唐揪”(范公亭是宋皇佑年間,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所建)。這兩棵古揪樹高達30多米,乾長5米多,距今己1300多年,為我國和世界上的“古揪樹之最”。另外,我國著名的古揪樹還有陝西省王公廟的兩棵“唐揪”、雲南昆明黑龍潭的幾株“宋揪”(人們稱為“滇揪’,)等。安徽省臨泉縣有一株600年以上的古揪樹高25m、胸徑2.12m,材積20m,左右,堪稱揪樹之王。至今仍然能夠開花,風姿猶存。在我國天水市北道區甘泉鎮安家溝娘娘廟有一株灰揪,高是12m,胸圍達到4.9 m,據娘娘廟碑刻記載和當地的傳說,該樹重植於唐貞觀年間,距今己有1400餘年,一百多年前因為遭雷電,古樹在距地面3.6米處被閃電攔腰擊斷,後來竟然沒死掉,還發了新枝,形成現在的樹冠。按樹齡它可與山東青州市范公亭的兩棵“唐揪”相比,可稱為“西北第一古揪”。
栽培技術
嫁接技術
嫁接技術是鄉土楸樹原生園基長果楸的重要實用技術之一。該技術主要分為芽接、 劈接兩種形式。芽接主要是以嵌芽接為主,劈接與芽接的方式有著極大的不同。劈接需要先在接穗上留取一輪芽,並在留取這輪芽上方 1.0cm 左右和下方 3.0cm~5.0cm 左右的位置剪下, 對剪下來的部分將其再修剪成楔形含入口中準備嫁接時使用。再將距離地表 3.0cm~5.0cm 處剪去,並且要選用光滑面,沿著髓心劈開3.0cm~5.0cm 深,然後再將刀拔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在拔刀的過程中,必須要用食指和拇指將入刀口捏住之後再執行拔刀的操作,以免對接穗口造成破壞,影響劈接成活率。
埋根育苗技術
聞喜縣珍稀樹種楸樹示範項目 2006 年秋在丈八村開始組織實施,經過反覆探索,2008 年採取埋根育苗法,已經總結出較為實用深受村民喜歡的成熟楸樹繁育技術。挖根在春季解凍後未萌芽前進行,做到隨挖、 隨剪、 隨埋。要求大頭朝上、 小頭朝下斜放40°,根上端與地面齊平,苗圃地埋後覆土 1.0cm~1.50cm。在旱地育苗可培成土壟,壟高 15cm~20cm,芽萌發時扒開土壟,注意不要傷芽。分別不出上下頭的根條採用平埋,即將根條水平放置在埋條溝內,覆土 1.0cm~1.50cm。苗高 10cm 時去除萌芽,只留一個發育好、 長勢旺的芽條。苗木出齊後澆一次透水,按株行距 20cm×30cm,每畝可產苗 8 000 株;移植培育大苗的株行距 50cm×50cm,每畝產苗 1 600 株~2 200株。 目前,項目區採用埋根育苗技術後,已經成功出圃Ⅰ級、 Ⅱ級苗木 26 萬餘株,項目區栽植 11 萬株,成活保存率達到 87%以上。
水肥管理
楸樹在生長的過程中,相比於其他樹木來說水分的要求比較嚴格,因此,要加強對楸樹的日常水分的管理。以春季栽植原生長果楸為例,主要需要澆好不同階段的頭三水, 對長果楸的快速生長有著極大的作用,同時,還應在 5 月、 6 月、 9 月、 10 月份做好水分的適時澆水。每年的 7 月和 8 月是多雨季節,降水量非常充沛,在這個階段對長果楸進行日常護理,要觀察其水分的狀態, 如果過於乾旱的話可以適當的澆水,如果不乾旱的話可以在這個時期不用對楸樹進行澆水。而在 12 月初期,即將上凍的季節,要對長果楸澆足水、 澆透水防止出現凍水的現象。接下來就是第二年的生長,返青水的澆灌要掌握一定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氣候、 天氣情況,就丈八村的氣候、 天氣來說,主要在 3 月中後期要澆灌返青水,同時還要做好 4 月、 5 月、 6 月、 9 月、 10 月澆兩次透水,同樣是 12月份要澆灌防凍水。長果楸生長第三年的水肥管理技術程式也可以根據第二年的程式進行,直到第四年正常生長後就可以依靠自然降水。當然,為了保證楸樹生長有充足水分,第四年以後如果出現較為乾旱年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楸樹進行澆水,確保其生長有著充足的水分。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揪樹木材紋理通直,硬度、重量、質地適中;木質結構緊密,乾縮係數小,乾後不變形;順紋抗壓強度大,屬於闊葉樹中的高級軟樹種,抗衝擊韌性達0.16~1.82kg/cm2,居闊葉樹前列。揪木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性強,在生長過程中生成許多具有化學防腐作用、強化木材性能的物質填充到木質部中去,因此揪材可套用於高級家具、器具和特殊用材,如軍工、造船、膠合板、車輛、樂器及貴重器械等的用材。揪樹木材是黃河中下游各地市場上售價最高的樹種,價格相當於一般木材的幾倍。湖北省恩施地區流傳有千年柏、萬年杉、不如揪樹一枝婭的林諺。目前揪材奇缺,供不應求,仍是木材市場上的緊俏商品。
觀賞價值
揪樹樹體高大挺拔,樹冠濃密,枝、葉和花均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揪樹作為園林觀賞樹種廣泛栽植於皇宮庭院、剎寺廟宇、勝景名園之中。至今在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北海、大覺寺,山東益都范公亭,河南少林寺、南陽臥龍崗,昆明黑龍潭,貴陽黔陵公園,南京明孝陵等諸多名勝古蹟中,仍可欣賞到百年古揪蒼勁挺拔的風姿。《埠雅》中稱揪樹是“美木也”,並譽之為“木王”。
生態價值
揪樹根系發達,粗壯,屬於深根性樹種,5年生揪樹高,胸徑,主根深,根幅,遠遠大於刺槐、桑樹、早柳、香椿等樹種,種植於梯田地埂、溝渠路旁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態防護效益,減少水土流失,同時富集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土壤養分的良性循環。揪樹根系深,發葉晚,樹體高大,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可以大幅提高區域的防護功能,改善農田小氣候,增強抗災消災能力,還具有滯塵、吸收有害氣體等多方面功能,對二氧化硫、氯氣等有毒氣體有較強的抗性,可以實現區域的最佳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