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有得集》,方書,不分卷。清代張朝震(東川)撰,刊於光緒十四年(1888)。分小兒科、女科、男科雜症3門,收錄驗方96首,皆為張氏苦心揣摩、研求醫理,“30年曆經親驗之方”,且多為諸書不經見者。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揣摩有得集》
- 作者:張朝震(東川)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
成書背景
該書所收諸方,皆為作者從醫三十年來精研醫理、苦心揣摩、歷經親驗之方。
流傳版本
現存光緒十四年上覺劉鼎新刻本、1936年上海中醫書局鉛印本。
作者簡介
張朝震,字東川,河南澠池人。生卒年代失於稽考,約誕生於十九世紀三十到四十年代(道光年間)。少年時期初攻儒學,及至弱冠,開始對醫學產生興趣。遂棄舉子業,發奮研讀醫著,並泛覽歷代方書,醫術遂大進。
張氏平日淡泊寡言,不求名利。其在中年以後遷居山西潞城。1885年(光緒十一年)主管潞城捕廉(偵訪、稽查工作),公餘為人治病。卸任後,曾到過上黨,為其友人劉鼎新所延留,後出示所撰《揣摩有得集》一卷。卷帙雖少,然皆張氏“三十年歷經親驗之方”,是作者臨證苦心揣摩、研求醫理之結晶。1888年(光緒十四年)在劉鼎新的贊助下,此書刊行問世。
張氏之所以能取得較高的臨床療效,是由於刻苦鑽研,認真臨證,善學古人而又不泥信古說。他不以空泛的說教誤人,立方遣藥以實效為基礎。他曾對劉鼎新說:“讀古人醫書,當融會其理,理既悟,然後察地氣之燥濕,酌時令之寒燠,審病體之強弱,隨證施藥,不可拘古人成跡。”所訂治療方劑,幾乎很少能找到他抄襲古方的痕跡。而據證所擬諸方,又多屬配伍精當,有一定法度;對處方中藥物的炮製和服用法等方面,也有較嚴格的要求。這部《揣摩有得集》記錄了張朝震所治幼科、女科、男科雜證共九十餘方,詳其主治及服用法,是一本有實際臨床參考價值的醫方著作。
內容簡介
一、小兒科
據劉氏序言稱,張朝震於臨床各科“尤精小兒科”,他對初生幼兒諸病的治療,主張以和中養脾為主,切忌用攻下或涼散的藥物,以致元氣傷損。對乳食嬰孩及稍長幼兒諸證,強調辨證明細,以症查方,避免誤診誤治。張氏介紹了小兒脾胃病症、急慢驚風、咳嗽、脾疳、臍風、胎毒、感冒、傷乳、小兒虛熱、自汗、盜汗、夜啼、痢疾、麻疹等多種兒科常見病的治療方劑,其中以下諸方,似更切於實用。
1、面色白瘦散:治小兒氣虛體弱,火不生土,脾肺不足,面色蒼白泛青,脾寒泄瀉。方藥組成為:小米鍋粑四兩,蔻米(研)、砂仁(炒)各五錢,蓮肉(炒)二兩,扁豆(炒)一兩。共研細末,用紅糖和成塊,每天早晚服二錢,開水送下。
2、加減平胃散:治小兒頭熱、手熱、手心乾熱,內積有食,外受感冒。方藥組成為:扁豆(炒)、蒼朮(炒)、歸身、檳榔各一錢,蔻米(研)、川朴(炒)、酒芩(炒)、蘇梗各三分,炙草四分,姜一片,水煎服。
3、調中湯:治小兒傷乳食,瀉後脾胃虛,噦、吐瀉。方藥組成為:潞參、白朮(炒)各一錢半,雲苓一錢,炮姜、炙草、蔻米(研)各五分,砂仁(炒)八分,木香一分,官桂、扁豆(炒)各一錢。水煎服。
4、溫中湯:治小兒體弱,脾胃虛寒,吐瀉,面色青白。方藥組成為:潞參、白朮(炒)各一錢半,炮姜、炙草、蔻米(研)各五分,公丁香一分,水煎溫服。
5、助胃湯:治小兒脾胃虛寒以致吐瀉,飲食不化。方藥組成為:潞參、白朮(炒)各一錢半,雲苓、山藥(炒)、砂仁各一錢,炙草五分,公丁香、木香、蔻米(研)、肉蔻(煨)各三分,水煎服。
6、痢疾奇方:治小兒一切暑熱痢疾,或紅或白,或兼嘔不食。方藥組成為:扁豆(炒)一錢半,當歸身、青皮、白芍(炒)、檳榔、黃芩、川朴(炒)、半夏、地榆(炒)、滑石、生草各五分,焦楂一錢,姜連三分,木香二錢。水煎沖入紅白糖三錢服。
從上述諸方可以大致看出,張氏治小兒病證,十分重視調理脾胃的功能,所擬溫養脾胃的方藥,根據幼兒脾胃“全而未壯”的特點,反對峻補、膩補,處方主治明確,配伍精契,於護溫養脾胃的同時,注意和中行氣或驅除積滯,即便是“痢疾奇方”亦配以健脾和中降逆之品,立方頗有深意。
二、女科
本書的女科病證較少,計有月經不調、血崩、產後諸病,帶下等。現介紹以下四方及其主治。
1、補中歸脾湯:治婦女一切血崩。方藥組成為:生芪、潞參各五錢,歸身炭、白芍炭、白朮(土炒黑)各三錢,姜炭五分,膠珠二錢,烏梅炭、芥穗(炒黑)各一錢半,生草八分。童便、水、黃酒煎服。
2、大健脾湯:治婦人產後泄瀉。方藥組成為:潞參一兩,白朮(土炒)、山藥(炒)、扁豆(炒)各五錢,訶子肉(炒)、龍骨(煅)各三淺,姜炭、烏梅炭、肉蔻、雲苓、砂仁(炒)各一錢,大棗一枚引,水煎服。
3、補氣和中湯:治婦人產後痢疾。方藥組成為:生芪五錢,洋參、青皮(炒)、石蓮子(炒)烏梅炭各一錢,歸身(土炒)、扁豆(炒)、焦楂各三錢,白芍、法夏各一錢半,生草六分、川朴(炒)五分,木香三分。水煎,沖入紅白糖五錢溫服。
4、產後久痢方:生芪、潞參各三錢,白朮(炒)、山藥(炒)、扁豆(炒)各二錢,砂仁(炒)、訶子肉(炒)、蓮肉、焦楂各一錢半,歸身五錢(土炒),烏梅(炒)、炙草各一錢。
又產後痢疾和產後泄瀉,俱忌用攻下涼藥。上述治泄瀉、痢疾諸方,均能結合產後病理特點,疏方或照顧氣陰,調中健脾;或養血行氣,止泄療痢,因人制宜。其中“產後久痢方”,於補中益氣、健脾澀腸的同時,重用當歸身養血,說明產後久痢在治痢的同時,必須注意氣血調補作為重要的輔佐治則。
三、男科雜病
張氏所說的“男科雜病”,以內科病證(如痢疾、遺精、吐血、便秘、咳嗽、臌症、水腫、鶴膝風、霍亂……)為主,尚包括牙痛、目翳、鼻衄、咽喉腫痛、疔毒、痔漏、黃水瘡、瘰癧、刀傷、跌打損傷等屬於口腔、五官、外科、傷科等多種病證。現選介以下數方。
1、潤腸煎:治一切大便秘結;或年老久病之人,氣虛血虧,不能生液而致大便燥結。方藥組成為:生芪一兩,當歸、大麻仁(炒)各五錢,肉蓯蓉(洗淨)一錢半,郁李仁三錢,胡桃(帶皮打碎)一枚。水煎服。
2、健脾溫中丸:治年老天涼咳嗽,或久病氣虛咳嗽,脾胃虛寒者尤宜。方藥組成為:潞參二兩,白朮(土炒)、杏仁(炒)、法夏、歸身各一兩,炮姜、附子、橘紅、川芎(炒)、炙草、上元桂各五錢,紫菀(炙)八錢,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天早晚開水送下三錢。
3、久痢除根方:凡髒府虛寒,人偶得暑熱痢病,誤服涼下大過之藥,使脾胃受傷,日久不能除根者宜。方藥組成為:潞參五錢,白朮(土炒)、山藥(炒)、薏米(炒)、芡實(炒)各三錢,砂仁(炒)一錢,神曲(炒)、麥芽(炒)各一錢半,姜炭五分,扁豆(炒)、桑螵蛸(鹽水炒)各二錢,復盆子(鹽水炒)五錢。水煎服。
4、流鼻血方:澤蘭六錢,生地、熟地、歸身炭(土炒)各五錢,荷葉為引。水煎服。
上述四方,潤腸煎師李東垣潤腸丸方意,但方藥成大不相同,具有潤便通結、兼補氣血的作用。方中用歸、芪、蓯蓉、胡桃肉,尤宜於高年氣陰不足便結患者。張氏用健脾溫中丸治療年老感寒或久病氣虛所致之咳嗽,內有溫補脾腎之利,寓有補土生金、扶正固元之意;如屬新感風寒,當非所宜。“久痢除根方”除一般健脾調中諸藥外,妙用桑螵蛸、復盆子(俱用鹽水炒)二藥以溫攝腎氣,因為久痢脾腎俱虛,不耐苦寒之品,此方藥性平和,照顧全面而較少流弊。“流鼻血方”功能養陰止屺衄,組方穩妥,切於實用,可治一般鼻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