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郡試院

揚郡試院

揚郡試院位於海陵區政府東側,鼓樓路西、府前路北。原為南唐永寧宮舊址,明為都察院,清康熙年間改建為“學政試院”。在清康熙至光緒年間,一直是揚屬江都甘泉儀征寶應高郵興化泰州東台等8縣考生員(秀才)的試場,故又稱“揚郡試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揚郡試院
  • 地理位置海陵區政府東側
  • 占地面積:3550平方米
  • 原為南唐永寧宮舊址
景點歷史,景區現貌,永寧宮,旅遊特色,文人詩賦,景點意義,

景點歷史

揚郡試院原先是明朝都察院,清康熙以後成為揚州府治八個縣市考秀才的地方。
1983年,這裡拆掉一進房子,聳起了一幢職工業餘學校的大樓;之後的十來年間,古老的試院在那兒辦公的先後有總工會、文聯、文化局、團市委、勞動局、婦聯、檔案館等機關團體。試院頭門和思補堂之間還有一部分建築,也是在解放後拆掉的,木料被當作了泰山公園裡一些建築的材料。1986年,這座古老試院成了縣級泰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敵偽時期,試院曾被日軍占據,作為南部襄吉的憲兵隊駐地,試院大堂毀為操場;民國年間,國內曾設有兩個查緝偷逃鹽稅的稅警團,其中之一設在時稱泰縣的泰州,泰縣稅警團的總部就駐紮在試院內,民間叫為大營;民國紀元以後,試院借設為泰縣教育會、勸學所。再把歷史往前推進一些,從史料上可以看到:光緒三十年廢科舉後,院址曾辦學堂,以及駐儀征邑人朱鳴球鳩貲重修等字樣。
揚郡試院揚郡試院
去過南京夫子廟貢院的人,對考棚一定有個直觀的了解。在《泰州名勝古蹟》中,關於考棚的一段文字描述,也能讓人想像出個大概:將房屋隔成若干小間,每間容一考生入內應試,房內只設一桌一椅,門口懸以竹簾,即謂考棚。
清代科舉院考,三年舉行一次,通常春季舉行州考,由州官主持,夏季舉行府考,由府官主持。秋季舉行院考,由學政主持。揚郡試院在秋季開考。每逢開考,泰州人口驟增,市井繁榮,各地考生和送考人就有數千名。商人紛紛從南京、上海等地趕來,在“考棚街”(西轅門至大林橋)兩側擺攤設點,出售筆墨紙硯和各種印本書、古玩珍品,還有日用雜貨、果品糕點等,日夜供應。附近的旅館、飯店也是生意興隆。
泰州“揚郡試院”的修繕復原工程日前獲市計委立項,初步設計圖已完成。“揚郡試院”修繕復原工程完工後,可與正在修繕的城隍廟相呼應,形成新的旅遊文化景觀。
此次修復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建築面積3550平方米,主要恢復吹鼓亭、儀門、考號、大堂、上房等建築,儘量再現揚郡試院的原貌,同時將科舉程式、科舉沿革等知識通過圖片等展覽。
有關人士指出,考秀才的官式建築現存較少。揚郡試院代表了泰州地區清初建築的最高水平,是中國科舉制度的實物見證,也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區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歷史見證。
泰州學政試院修繕復原工程已於近日完成,於08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2005年開始大規模修繕,目前工程已全部竣工。復建工程設計圖參考了《續纂泰州志》上的揚郡試院圖,修繕恢復吹鼓亭、儀門、考號、大堂、上房、東西樓等建築。修復後的揚郡試院,通過集中展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資料圖片和實物,再現當年千餘學子趕考秀才的壯觀場景。“揚郡試院”是中國最大鄉試試院,是中國科舉制度的實物見證,也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區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歷史見證。

景區現貌

揚郡試院歷史上建築結構完整,建築規模宏偉,有頭門、儀門、大堂、思補堂、東樓、西樓、上房、下房、考棚、福神祠等建築。
對照續纂《泰州志》上的試院圖:頭門前的廣場兩側有東轅門、西轅門,轅門內有東吹鼓亭、西吹鼓亭,頭門對面是大照壁,照壁前東西兩側各豎旗桿(木華表)一根。從頭門穿天井入儀門,再過兩側考棚間的甬道,到達大堂。大堂後是卷棚,過卷棚甬道是思補堂,然後上房、下房,以及兩側東、西樓房和廂房。整個試院為清乾隆時大木作官式建築。
歷經幾百年風雨,如今試院保存完好的主體建築,僅有頭門和思補堂了。

永寧宮

揚郡試院是全省僅剩的保存較為完整的鄉試試院,其文物價值可與南京貢院相提並論,從那裡曾走出一批批在封建科舉制度下拚命追求仕途的莘莘學子,這是反映封建科舉制度的實證之一。它又是後唐永寧宮遺址,會讓人追溯一段慘絕人寰的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永寧宮,是南唐烈祖李升遷楊行密的子孫到泰州居住而建的宮室,名義上是報答楊氏禪讓的恩惠,使其子孫永遠安寧,故稱永寧宮,其實是作為囚禁楊氏子孫的處所。李升受禪稱帝後,封楊溥為讓皇。其後,又將讓皇之族遷於泰州永寧宮,命泰州刺使嚴加防守,不準與宮外通婚,歷時十八年,僅允許宮內互為婚配。如生男,達五歲時,李氏朝庭即遣使來宮,封以官爵,授以冠服,然後賜死,葬於宮外墓地,邑人稱之為小兒冢。後周顯德二年(956年)周世宗兵攻淮南,下詔安撫楊氏子孫,南唐嗣主李璟聞之頗懼,派人來泰,遷楊氏子孫去潤州,途中藉口道路已亂,盡殺之。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李氏造永寧宮的目的,是幽囚楊氏而絕其後代,防死灰復燃而奪回李氏江山。
如今,小兒冢地已無跡可尋,永寧宮宮殿後作宋元時的泰州州治、明代鳳撫軍使院和都察院,清康熙年間,改建為揚郡試院。
附:俞揚輯注《泰州舊事摭拾》中有關永寧宮的內容
徐氏將移楊氏之祚,乃以昇州為大吳西都,揚州為東都。聲言將遷楊氏於江南,改白沙為迎鑾鎮。俄而逼禪,稱楊氏欲入道,乃營室於茅山,遷溥居之,冊曰:“受禪老臣臣知誥,謹上尊號曰高尚思元崇古讓皇帝。”溥既渡江,賦試略曰:“煙凝楚岫愁千點,雨滴吳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細思量。”①及將遇弒,方誦佛書於樓上。使者前趨,溥以香爐擲之,俄而見害。李氏②以海陵為泰州,置永寧宮於州之門右,遷其族以處,使親信褚仁規為刺史,以專防護。後,周世宗渡淮,李氏急使人赴海陵,盡害之③。(《五國故事》卷上)
注釋:
①此詩鄭文寶《江表志》卷上作“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榭已荒涼。雲龍遠岫愁千片,雨滴孤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細思量。”
②知誥為徐溫養子,即位後,改姓李氏,更名升,即後世所謂南唐烈祖。
③陸游《南唐書》卷二《元宗本紀》:“丁亥……遣園苑使尹廷范護遷讓皇之族於潤州,廷范殺其男子六十人。誅廷范以謝國人。”

旅遊特色

頭門面闊五間,兩進深,分心槽做法,前檐斗拱為斗口重昂,後檐重翹,正脊襻間拱,單步梁下一斗三升十字相交荷葉墩,雙步梁下隔架科一斗六升,當心間梁枋上有清式彩繪。思補堂也是面闊五間,但進深四間,其前檐斗拱斗口重昂,後檐無拱。明間構架步柱抬梁造,分為各式三部分。堂金桁下懸有乾隆丙戌孟夏督學使者曹秀光書寫的“四教堂”藍地金字巨匾,脊檁枋下留有“大清光緒十七年歲次辛卯三月吉旦知州銜知泰州事張兆鹿重修”題記。思補堂整體氣派威嚴,脊檁高9.75米,普柏枋寬於欄額,枋上裝斜式斗拱,楓拱上刻暗八仙圖案,柱下墊復盆式石礎,代表了清初以來泰州官式建築的最高水平。
景區現貌景區現貌
揚郡試院是清代科舉制度下揚州府屬八縣童生考秀才的試場。康熙至光緒年間,試院一直由省學政主持考試,所以又稱為學政試院。
揚郡試院是我國科舉制度進士、舉人、秀才三級考試中第一級考試的地方,也是泰州昔日作為江淮地區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歷史見證。明清之際,泰州社會較為安定,有著太平之州的美譽,一時間名賢畢至,人才輩出。泰州唐宋以來一直重文興教、文風鼎盛,康熙年間,朝廷在泰州興建學政試院,作為揚州府屬江都、甘泉、儀征、寶應、高郵、興化、泰州、東台等八縣考生院考之所,表明了泰州處於揚州地區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泰州學政試院為泰州文化繁榮和選拔人才作出過重要貢獻,是古代泰州人心目中讀書人入仕的神聖之所。

文人詩賦

在沙黑《詩話板橋》中,有這樣的文字:鄭板橋拎著考試的書包走進設立在泰州的揚郡試院,走出來之後就成了康熙秀才。《海陵竹枝詞》也有以揚郡試院為題的詩:
期逢歲月舊添愁,收拾書籍下泰州。
恭喜文元寓何處,先生小住玉花浮。
遙想當年的鄭板橋們,“收拾書籍下泰州”,鑽進考棚,贏取功名,那是怎樣一番境況啊。《海陵竹枝詞》又有這樣的抒寫:
爭來試院考名流,八邑英才集此州。
爆響十聲看案發,幾家歡樂幾家愁。

景點意義

據了解,學政試院是全省僅剩的保存較為完整的院試試院,其文物價值可與南京貢院相提並論,是泰州曾是江淮地區重要文化中心的歷史見證。
修繕復原後的學政試院將分6個展廳,通過實物與畫面、場景相結合的方式,從科舉文化、科舉簡史、學政院試、科舉教育、泰州名人、科舉奇聞六個方面介紹我國科舉院試製度、科舉程式、科舉沿革、科舉考試的錄取率和社會意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