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所授榮譽 江都市大橋高級中學建於1956年,1997年通過省重點中學驗收,2013年2月被評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近年來,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致力於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讀書育人特色學校”、“江蘇省素質教育先進學校”、“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民眾體育先進集體”、“揚州市教育科研先進集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都市大橋高級中學
  • 創辦時間:1956年
  • 所屬地區:江都市
  • 類別:中學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辦學成果,文化傳統,地理位置,

辦學歷史

江都市大橋高級中學建於1956年,1997年通過省重點中學驗收,2012年晉級成為省四星級普通高中。

辦學條件

思想體系
一、以人為本,構建素質教育的辦學思想體系
著名學者克·霍金森說過:“倘若哲學家不會成為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必須成為哲學家。”作為一名校長,領導哲學問題是辦學的首要問題。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告訴老校長: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辦學理念
1.與時俱進,確立了“培養拓展地球村道路的健全人”的辦學理念。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可持續發展的世紀;是東西方文化激盪、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統一的世紀。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必須面向世界,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作為立足點,致力於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思維的人。基於這樣的認識,為了弘揚學校近五十年辦學歷程中所積澱的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學校明確提出了“培養拓展地球村道路的健全人”的辦學理念。其主要內涵包括:⑴以生命哲學為底蘊,充分認識學生作為人的生命價值、主體地位和獨特尊嚴,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終身發展;⑵以信息技術為平台,擴充學生認知容量,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⑶以時代精神為參照,呼喚新人形象;⑷以學生主體觀為背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概括起來說,即培養具有“一個信念(熱愛地球村的家園——祖國),兩種精神(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三大意識(時代意識、競爭意識、國際意識)、四種品格(適應性、主動性、創造性、前瞻性)”的新型人才。
人本管理理念
2.汲取民族文化精華,提出了“求安、致和、與樂、正利、開放”的人本管理理念。
學校融合中華文化源頭《易經》中的“求安、致和、與樂、正利”管理思想與現代組織管理中“開放”思想,作為人本管理理念,並賦予其新的內涵。“求安”:即儘量滿足師生髮展需要,讓學校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致和”:即用溝通來調節學校組織中的一切衝突,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與樂”:健全和完善激勵機制,讓師生人人都體驗歡樂和成功。“正利”: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協調各種利益關係。“開放”:即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為我用,使學校成為一個開放的管理系統,始終充滿生命的活力。
校園生活質量
3.提高學生校園生活質量,叫響“讓青春與快樂、創新同在”的口號。
學校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做準備。針對高中生的年齡特徵,我們把“讓青春與快樂、創新同在”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著力營造一個這樣的“生長圈”:讓校園呈現出能使學生青春煥發、生命價值不斷顯現的“生活”場景;讓校園生活充滿思想、情感和智慧,使學生能表現出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對自己的成長充滿自信,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一句話,就是要讓校園成為學生最喜愛、依戀和維護的家園,讓高中生活成為學生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
教師隊伍
二、建設學習型教師隊伍,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保證。
教師專業化理論認為,教師必須具備超前的意識、廣闊的視野和科與藝術相融合的知識結構以及人文情懷,能不斷地為自己的職業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建設學習型教師隊伍,就是為了使全體教師達成一個共同的願景,從而使具有不同個性的人凝聚在一起,學會以開放的心態容納他人;學會相互理解和相互協作;學會利用團隊的力量,更新知識、提升能力。學校通過實施“四大工程”,為教師努力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提供平台。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辦學成果

實施師表工程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育人”,全體教職工都是德育工作者。學校黨總支每周組織全體教職工開展政治學習活動,同時,在青年教職工中建立“青年黨章學習小組”,利用上黨課、開講座、看錄像、談心得、寫體會等多種形式,提高青年教師的政治理論修養。2000年以來,已有9名青年教師入黨。工會積極開展“展師德風采,創優秀群體,樹師表形象”活動。團委組織的“爭創青年文明號,爭當青年崗位能手”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不斷引導青年教師崗位練兵、崗位成才。政治教研組兩次被授予揚州市“青年文明號”,語文教研組等五個組先後被授予江都市“青年文明號”,童小林等5位老師被評為市“青年教學崗位能手”。堅持開展黨員與思想後進生“一幫一”、校級幹部與經濟特困生“一助一”、學習困難生“導師制”等一系列活動,深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好評。原學校工會副主席丁啟中同志,為了實現把手上這一屆高三兩個班數學教好的心愿,一直隱瞞自己的胃癌病情,直至病倒在講台上。2002年12月22日,永遠地離開了他心愛的崗位,為我們樹起了一座師德的豐碑。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實施課堂教學達標工程
1999年底,學校出台了《課堂教學達標活動方案》,對全校教齡滿一年以上的教師提出了人人必須參加教學達標活動的要求,並具體制定了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組織等四項標準。每位教師先學標自達,然後在教研組內開研究課進行同行評議,教研組內通過後,由本人向學校課堂達標考核小組提出申請,由學科考核小組隨堂聽課考核。“百人千課”達標工程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我校廣大教師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的提高。
實施青藍工程
提高青年教師教學業務素質是我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按照學校《“青藍工程”工作實施意見》中提出的青年教師“一年入門、二年熟練、三年勝任、五年成骨幹”的培養目標,新分配教師和第一年任教高二、高三的老師都必須與符合師傅條件的教師結成師徒對子。讓他們儘快熟悉備課與上課、作業與輔導、聽課與評課等教學常規。青年教師每周至少聽2節指導教師的課,與指導教師共同備課,每學期至少開設一次校級公開課。實行青年教師晚辦公(值班)制度,剛性規定青年教師在學校教學目標質量考核中成績須達到良好以上。學校每年進行“青藍工程”工作的中期檢查和最終評估,舉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對優秀者進行表彰和獎勵。2001年青年教師王曉建、陶甫、時順元等在揚州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分獲一、二等獎;毛文娟等8人分獲江都市一、二、三等獎。
實施名師工程
學校十分重視創設讓中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每年聘請25名左右骨幹教師擔任各年級的學科帶頭人,並實行特殊課時津貼等“名師優酬”制度。邀請楊啟亮、喻旭初等專家學者、特級教師來校作講座,指導課堂教學。先後推選32名教學骨幹到華東師大等高校攻讀教育碩士學位或參加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推薦19名教師參加省、市學科教學骨幹培訓班學習。委託北京大學以北大附中為基地培訓了11名骨幹教師。學校每年至少為骨幹教師提供一次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根據不同需要,委託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外語教師、奧數教練、體育教練、藝術指導教師、教科研骨幹、心理諮詢老師等進行專業培訓。學校主動“搭台”,讓骨幹教師“唱戲”:讓骨幹教師當師傅,幫帶新教師並享受特殊津貼;聘請骨幹教師為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導師;通過舉辦市內外公開教學活動、組織骨幹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比賽、藉助新聞媒體宣傳骨幹教師的先進事跡等途徑,來提高他們的知名度。江都市中國小百名“教學能手”,學校青年教師占有10個席位。近年來,學校共有6名青年教師先後在揚州市級以上優秀課評比中獲獎,其中王曉建老師在揚州市高中語文優秀課競賽中獲一等獎,同年12月又在省中學語文優秀課評比中獲二等獎,被授予揚州市“教壇新秀”稱號。2002年9月,周明龍同志被授予“揚州市學科帶頭人”、江都市“名教師”稱號。
實踐證明,“四大工程”的實施,促進了學習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利於使教師成為學生的道德示範者、學習促進者和創造合作者,從而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
教育教學體系
三、構建學校教育教學體系,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德育工作的本質是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學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與學雙重質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宗旨。它要求教學管理者把著眼點從注重教師“教”的管理,轉到重視學生“學”的管理;從傳統的半封閉型管理,轉為開放型管理。讓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展示和增強創新能力。
最佳化德育工作,彰顯讀書育人特色
多年來,學校已形成了以全體教職工為主體,以政教處、團委、學生會、年級組、班委會、團支部為主線,以黨總支、校長室、工會為主軸的德育工作網路。在校外形成了由法制副校長、社區教育委員會、校外輔導員及社會實踐活動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組成的社會教育網路。作為中央教科所“九五”和“十五”國家級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實驗學校,《德育》讀本和具有自測、自評、自省、自教功能的《成長冊》學生人手一冊,初步實現了學校班團主題活動的科學化和規範化。學校團委兩次被命名為揚州市“紅旗團委”。政教處十分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創設“班主任論壇”,努力提升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品位;切實做好學生幹部的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學生幹部在學校管理中的參與和監督作用。學校堅持弘揚愛國主義教育主旋律,規範升旗儀式,注重以重大活動和歷史事件為契機,挖掘蘊藏在其中的深刻的愛國主義內涵。積極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系列讀書活動。自1994年以來,學校每年選擇一種讀本,如《中華正氣》等,確立一個愛國主義教育主題,並圍繞主題開展讀書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徵文競賽等活動,邀請《紅岩》作者楊益言、《青春》雜誌社主編楊光中等作家來校做讀書報告,不斷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學校多次獲全國讀書育人活動組織獎,兩次被評為全國讀書育人活動特色學校。1988年以來,學校始終堅持辦好青年團校、業餘黨校這兩塊陣地,使學生理想教育規範化,被評為“江蘇省最佳中學生團校”。近3年來,共有6名學生光榮入黨。學校把每月第一周的周一定為“安全教育日”,最後一周的周五定為“法制教育日”,使安全法制教育經常化。將34位在祖國各條戰線上有成就的校友的贈言做成宣傳畫,裱飾在教學樓的樓道,讓每一塊牆壁說話。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家長委員會、家校聯繫卡、網上家長學校和豐富的社區活動,織起了一個緊密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2001年,學校再次被評為“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
最佳化課程結構,開發校本課程
實施素質教育,教學是主渠道,課堂是主陣地,課程是重要的載體。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學校著力改革過去單一的課程結構,努力構建由學科類課程、活動類課程和環境類課程三個板塊組成的課程體系。學校先後出台《學校課程開發與實施指導意見》、《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堅持開齊上足所有國家課程,強化語文、數學教學,強化英語聽說訓練;運用北大附中遠程教育資源和學校電化設施,強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依據以學生為本,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整體構建、分步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四個原則,結合師資隊伍的實際情況和我市獨特的自然、社會資源,學校先後組織開發了《揚州,我美麗的家園》、《江都風情》、《大橋史話》、《園藝盆景》等38門校本課程。2000年,學校嘗試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真正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潛能。“近視眼與眼鏡”、“超市在鄉鎮發展的前景”、“中學生‘追星’現象的調查與分析”等近千個課題的研究,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專家的肯定。
最佳化評價體系,形成正確導向
一是強化課程評價。學校參照CSE評價模式,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課程評價:第一,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設定的需求;第二,對課程開發和設定方案的預期目標進行評價;第三,在實施過程中注重不斷反思教育教學過程,修正教學活動中某些偏離預期目標的地方,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第四,適時進行總結性評價,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調查和評定。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二是強化教師評價。依據目標管理理論,學校制定了《教學目標管理細則》,從“教學流程考核評估”和“教學質量考核評估”兩個層面對教師的“德、能、勤、績”四個方面實施評價。教學流程評估,又分為教師自評、學生評估、教研組評估和學校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綜合評估四個板塊;教學質量評估實行“交接班”責任制,注重發展性評價。
三是強化學生評價。改過去的“學生成績報告單”為“素質報告書”,增加了學生“成長冊”,採用自評、他評、校評三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評價的自教功能和教師及家長評價的激勵功能。每月組織“形成性測驗”,注重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形成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和矯治功能,並通過設立學習優勝獎和學習進步獎,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機會。
最佳化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質量
“九五”期間,學校順利完成了2項國家級子課題、1項揚州市級課題、3項江都市級課題的研究。其中,周明龍主持研究的“九五”國家級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研究”子課題《高中生健康人格培養研究》結題報告獲中央教科所2002年優秀成果一等獎;“非智力因素對高中學困生學習效率的影響研究”獲揚州市優秀課題三等獎。學校被評為揚州市“九五”教科研先進集體,被確認為揚州市教科研實驗基地。周明龍同志被評為揚州市教科研先進個人。“十五”期間,學校承擔了1項國家級重點課題子課題、1項省級電教課題、2項揚州市級課題和4項江都市級課題的研究。據統計,近三年來,我校共有89名教師參加了14項縣級以上課題的研究,占專任教師的67.9%;教師編寫專著2本,參編教參、地方教材5本;計有169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或獲獎,其中在省“師陶杯”論文評比中,我校教師取得了1個一等獎、4個二等獎和45個三等獎的好成績。
由於江都市另兩所老牌重點高中近幾年高一招生規模急劇擴大,學校優質生源大量減少,加之學校自身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生源質量總體下降,但近三年學校畢業生達本科統招線的人數仍一直居揚州市除7所市(縣)中學以外的12所省重點高中的前三位。
學校於2013年1月被正式批准為省四星級高中。
最佳化體藝工作,發展學生個性
作為揚州市田徑項目傳統學校,學校一直堅持以競技運動帶動群體活動,以群體活動促進競技水平的提高。學校建有田徑、球類、棋類等業餘運動隊或興趣小組,並長期進行活動。每年定期舉行田徑運動會和冬季“三項賽”,2000-2002年連續三年被評為省“冬鍛”先進學校。2002年10月,被評為“江蘇省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學校通過開設美術鑑賞和音樂欣賞等選修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情趣;通過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元旦聯歡會、歌詠比賽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長和才藝的舞台;通過校園廣播系統在每節課間播放高雅、優美的中外名曲,讓學生放飛心靈,感悟青春,體驗快樂。在江都市中學生文藝匯演比賽中,學校文娛演出隊連續8屆獲團體一等獎。2002年,孫麗君同學在揚州市中學生獨唱比賽中獲一等獎,現已成為總政歌舞團青年演員。
內部管理體系
四、創新學校內部管理體系,為學生整體發展提供保障。
人的發展是學校管理的邏輯起點和歸宿。管理的核心是調動人的積極性,通過管理激勵人、發展人、成就人。
深化“四制”改革,激活用人機制
2000年8月,學校全面推行校長選任制、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崗位責任制和結構工資制。實行按需設崗,擇優聘用,薪隨崗變的用人機制。經市委組織部和教育局考察,全體教職工民主測評,2002年8月,學校五屆五次教代會民主選出了校長。在中層幹部競聘過程中,2名骨幹教師贏得了成功,原中層幹部中2人落聘。根據學校“四制”工作實施方案,在推行全員聘用契約制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政策公開、程式民主的原則,在定編定崗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按照漸進的聘用程式進行:先中層幹部競聘上崗,後擇優聘用教師,其中先聘學科帶頭人和班主任;落聘教師和原有職員再擇優聘用;剩餘人員作緩聘、待崗處理。近3年中,共轉崗9人、待崗3人、內退5人、停薪留職2人。根據“多勞多得,優質優酬;考勤、考量、考德、考績相結合”的原則,教代會每年修訂一次《結構工資制方案》,不斷完善與崗位責任制相配套的“基礎工資+課時工資+考績工資+崗位津貼”的工資結構。
整合中層部門職能,建立高效運行機制
按照整合、調優的原則,學校變過去塔型權力管理模式為扁平網路狀管理模式。撤銷原與教務處平行設定的教科室、電教中心,將其職能統一划歸教務處,更利於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科研的有機結合。教務處有三個主任分別兼任三個年級的年級組長,同時聘任政教處兩個主任和團委書記分別兼任三個年級的德育輔導員,努力實現政教、教務和年級工作一體化,形成條塊結合、立體管理的整合力。
實施後勤管理改革,引入市場運行機制
2001年12月,學校首先實行了對醫務室的改制,改過去3名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及所有流動資金全由學校負擔,且長年經營虧損的運作狀況為由校醫周正安以個人承包形式運作。現在的醫務室不僅把師生的醫療、防疫、體檢及學校衛生宣傳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做得比以前好,而且每年還能向學校上繳1.5萬元的承包金。原學校食堂,由於管理較亂,經營品種單一,價格高,經營虧損而成為廣大師生議論的焦點。2002年,學校實行“一堂兩制”,其中第二餐廳對外招標,實行公私兼營、公平競爭的模式,建立競爭機制,讓兩個餐廳“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比滿意”。同時對不適合在食堂工作的4名工友實行培訓轉崗。機制的轉變為食堂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現在的食堂,不僅花式品種多,價格低,營業時間長,服務質量高,而且每年還能為學校帶來30~40萬元經濟效益,受到了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好評。這兩年,學校還成功實行了兩個校辦工廠的改制並將其遷出了校園;出讓了兩輛汽車,清退了兩名駕駛員,節約了學校的開支。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連結”名校,形成開放辦學機制
學校與北大附中聯合辦學,成為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示範學校。通過衛星接收系統和網際網路,師生可以觀看北大附中的課堂教學實況,可以與名校師生交流對話;通過北大附中特級教師定期來校講學,師生可以直面名師,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創設了一個全新的空間。我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交流部合作,成功舉辦了中美文化交流夏令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學校與南京師大國際關係學院達成協定,每年由其選派40名外籍教師或留學生來學校舉辦“一日英語角”活動;12月與澳大利亞佩斯市愛羅姆中學和香港裘錦秋中學(屯門)結成友好學校;又與如東縣栟茶中學和鹽城市伍佑中學結成兄弟學校。開放式辦學機制的建立,有利於學校提升辦學品位和教學質量。

文化傳統

五、加快新校區建設步伐,為學生和諧發展創造條件。
大橋鎮原是一個只有2萬人口的蘇中古鎮,隨著鄉鎮調整,現已成為擁有7.5萬人口的濱江大鎮。顯然,目前占地只有13畝的大橋鎮初級中學的辦學條件不能滿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加之,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校園四周又無擴展空間,遠遠不能滿足高中事業發展的需要。2002年10月8日,江都市人民政府常務會議及時作出了“重新整合大橋鎮教育資源,避免重複投入,節省建設資金,易地新建大橋高級中學,形成一所嶄新的高級中學、一所漂亮初級中學辦學格局”的決定。學校又迎來了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目前,占地170畝、規劃總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的新校區一期工程已全面開工。
設計獨特建築風格
1、充分滲透“三化”觀念,設計獨特建築風格。
理想的校園是學生的天堂,是一部極為生動的教材。新校區力求滲透“三化” 即全球化、本土化和個性化的觀念。規劃設計依照江蘇省普通高中基本現代化建設標準,借鑑悉尼歌劇院等世界著名建築設計中簡約、理性的手法,以大橋鎮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底蘊,力求避免時髦的形式語言;以厚重的體量、簡潔的造型使建築顯現出獨特的風格。形體的經營推敲和空間的豐富演繹,開放、自由的造型,純粹的色彩,建築空間與道路及城市化空間的融合貫通,為新校園增添了濃濃的教育色彩和文化氣氛。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輕裝快步實施搬遷
2、充分整合各種資源,“輕裝快步”實施搬遷。
面對整個校園建設的巨額投資,我們選擇了“輕裝快步”策略:一是爭取政策的支持,政府以最優惠政策幫助減免土地徵用及其它建設配套費用,大橋鎮政府先期投入1000多萬元,為學校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實施學生宿舍、食堂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誰經營誰投資;三是實施老校區置換,為新校區注入基礎建設資金;四是充分利用現有教育教學和生活設備,減少投入資金;五是教工自籌資金,興建教工生活區。學校將不斷開源節流,努力實現兩年內平穩搬遷的計畫。
建設精品廉政工程
3、充分發揚民主監督,建設精品廉政工程。
根據“百年大計,建設精品工程、廉政工程”的要求,在新校區建設過程中,學校始終堅持規範程式,實施陽光操作。校五屆六次教代會專門批准成立了由黨總支、工會和民眾代表組成的基建工程監督小組,實行“一事(工程項目)、一記(過程記錄)、一公開(在校務公開欄公開)、一報告(向教代會專項匯報)”的制度,對新校區基建工程實施全程參與,全程監督。新校區建設中的各項工程項目,均實行對外公開招標,並邀請市紀委、教育局和市公證處派員現場監督。學校基建工作小組的同志則始終堅持把好工程質量關。
建設數位化、人文化校園
4、充分展示文化形象,建設數位化、人文化校園。
根據 “高起點規劃,分步驟實施;創新與人文精神交融;經濟實用,特色鮮明”的原則,我們將努力把新校區創建成“無疆”校園,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在信息化的環境中去建構自己的夢想。以大橋名人顧圖河(清·欽定榜眼)和束星北(中國“雷達之父”,愛因斯坦的研究助手,吳健雄和李政道的老師)命名的兩個廣場、校友風采長廊以及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藝術盆景園和“蘇中農具博物館”的興建,將進一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作為地處農村鄉鎮的省重點中學,近幾年來學校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指導和全體教職工負重奮進、團結拼搏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學校也清醒地認識到,與省內同類高中相比,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學校將以本次申轉“三星級高中”為起點,以爭創蘇中農村一流中學、省“四星級高中”為目標,以高中新課程改革為契機 ,加快新校區建設,堅持質量興校,堅持教育創新,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通過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高級中學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