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名人傳/揚州地方文獻叢刊

揚州名人傳/揚州地方文獻叢刊

張連生編著的《揚州名人傳》是歷代揚州名人傳記資料的選編。 《揚州名人傳》所收錄的歷史人物,上起秦漢,下訖清朝滅亡。因為先秦時期的揚州人物,至今仍缺少明確的史料記載,所以不得不將“堯出生於高郵”之類的傳說材料捨棄。至於在亡之後、民國初年仍有社會活動的人物傳記,本編則暫不收錄,以待此後續編時採集。

基本介紹

  • 書名:揚州名人傳/揚州地方文獻叢刊
  • 出版社:廣陵書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6
  • 作者:張連生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94903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張連生編著的《揚州名人傳》力求反映揚州歷史上社會各層面人物的事跡,因此所收錄的人物類型儘量做到多樣化。例如《名宦傳》中,上至帝王、諸侯、宰相,中至州刺史、郡太守、節度使、轉運使、鹽運使、總督、巡撫、御史,下至知府、知州、知縣、吏員、教授、教諭等,凡是在揚州地區的業績,都有所記錄。儘管像隋煬帝楊廣、吳王劉濞、吳王楊行密這樣的人物,置於“名宦”之下有點不倫不類,而且對他們的評價也有很大爭議,歷代地方志的傳記部分都不著一筆,但他們畢竟治理過揚州,在揚州歷史上作過重大貢獻,有過巨大影響,所以也特地列有專傳。

圖書目錄

前言
揚州名宦傳
漢代
劉濞
劉非
董仲舒
馬棱
張綱
陳登
東晉南朝
郗鑒
謝安
謝玄
徐湛之
裴昭明
祖皓來嶷
隋代
楊廣
潘徽
馮慈明
辛公義
唐五代
李襲譽
蘇瑰
劉晏
杜亞
杜佑
李吉甫
崔從
李珏
楊行密
向拱
宋代
李處耘
賈宗
王化基
王禹偶
范端
蔣堂
張綸
韓琦
歐陽修
劉敞
羅拯
鮮于優
羅適
呂公著
蘇軾
陳遘
向子誣
蔡伸
許份
鄭興裔
莫瀠
陳敏
韓世忠
張頒
陳損之
汪綱
崔與之
吳機
杜庶
趙范
趙葵
李庭芝
姜才
元代
胡長孺
郝彬
納速剌丁
明代
張德林
繆大亨
耿九疇
葉思銘
劉蘭
王恕
揚瑕
陸愈
毛實
白昂
葉元
李思文
徐淮
王恩
孫祿
蔣瑤
李銳
謝在
劉恩
雷應龍
聞人詮
侯秩
范鍃
鄭聚東
吳百朋
王介
丘升
吳桂芳
石茂華
趙訥
歐大任
吳顯
陳邦科
耿隨龍
陳煌
吳秀
張寧
楊洵
鄭二陽
袁繼鹹
湯來賀
史可法
劉肇基
任民育
清代
周亮工
卞三元
王士禎
汪時泰
孫蕙
金鎮
白登明
崔華
李之檀
陸師
曹寅
陳宏謀
尹會
龔鑒
白雲上
葉均
蘆覓曾
金兆燕
伊秉綬
阿克當阿
曾燠
屠倬
俞德淵
李璋煜
陳文述
額勒布
姚瑩
魏源
富明阿
喬松年
方浚頤
何金壽
龐際雲
嵩峋
揚州鄉賢傳
秦漢
召平
劉細君
劉瑜
臧曼臧洪
三國兩晉
陳矯
陳琳
張紡
吳普
皇象
劉頌
華譚
南北朝
荀伯玉
呂安國
呂僧珍
杜僧明
隋唐五代
來護兒 來整
來濟
上官儀
曹憲
李善
李邕
鑒真
李含光
真如
王播
王鐸
辛讜
嚴可求
李德誠
李建勛
何敬洙
宋代
徐鉉 徐鍇
孫覺
吳敏
劉大中
王居正
李易
史正志
嵇聳
秦觀
王令
元代
崔禮
夏思忠
邱克莊
明代
汪廣洋
陳晟
冀綺
朱訥
陳玉
趙鶴
朱應登
朱日藩
葉相
盛儀
曾銑
汪道昆
劉永澄
朱家民
喬可聘
呂道泰
王玉藻
高邦佐
陳濟
林之翰
陸弼
柏叢桂
鄭之彥
閻金
清代
戴廷徽
朱克簡
孫宗彝
刁神
張瑾
喬萊
汪楫
吳世傑
方覲
劉師恕
夏之芳
王安國
謝溶生
阮玉堂
阮元
劉中柱
劉台斗
秦黌
沈業富
朱士達
史致儼
史念祖
吳文鎔
張聯桂
卞寶第
張丙炎
李長樂
王懋竑
朱澤法
劉台拱
朱彬
王念孫
王引之
李悖
賈田祖
汪中
汪喜荀
焦循焦廷琥
江藩
黃□
黃承吉
凌廷堪
凌曙
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
劉寶楠劉恭冕
陳本禮陳逢衡
孫枝蔚
王方歧
王方魏
汪懋麟
吳綺
馬日瑭馬日璐
程夢星
程名世
程晉芳
宗元豫
宗元鼎
黃文嚦
李斗
李道南
秦恩復
李周南
吳敬梓
孫蘭
羅士琳
汪廷儒
汪文德
史□
閔世璋
耿兆組
汪應庚
劉松泉
樊明英
鮑志道 鮑漱芳
江春
黃至筠
禹之鼎
石濤
顛道人
方士庶
查士標
華嵒
文命時
高鳳翰
鄭燮
李解
金農
羅聘
汪士慎
李志熊
高翔
黃慎
奚岡
袁江
袁耀
汪望
巴慰祖
包世臣
吳讓之
梅植之
陳念東
張肇岑
吉亮工
張在朝
柳敬亭
浦琳
龔午亭 李國輝
郭貓兒
楊明玉
黃位
汪熊
吳槓
尤琮
姚允孝
曹竹齋
周鼎
盧晉恩
熊成基
人名索引

文摘

劉濞
吳王劉濞,漢高帝兄仲之子也。高帝立仲為代王。匈奴攻代,仲不能堅守,棄國間行,走雒陽,自歸,天子不忍致法,廢為合陽侯。子濞,封為沛侯。黥布反,高祖自將往誅之。濞年二十,以騎將從破布軍。荊王劉賈為布所殺,無後。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狀有反相。”獨晦,業已拜,因拊其背,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豈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會孝惠、高后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孝文時,吳太子人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吳。吳王慍日:“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吳王恐,所謀滋甚。及後使人為秋請,上復責問吳使者。使者日:“察見淵中魚,不祥。今吳王始詐疾,及覺,見責急,愈益閉,恐上誅之,計乃無聊。唯上與更始。”於是天子皆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几杖,老,不朝。吳得釋,其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予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它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頌共禁不與。如此者三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
朝錯為太子家令,得幸皇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數上書說之,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王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為御史大夫,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几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三年冬,楚王來朝,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削東海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印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
漢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恐削地無已,因欲發謀舉事。念諸侯無足與計者,聞膠西王勇,好兵,諸侯皆畏憚之,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口說膠西王日:“吳王不肖,有夙夜之憂,不敢自外,使使臣諭其愚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日:“今者主上任用邪臣,聽信讒賊,變更律令,侵削諸侯,徵求滋多,誅罰良重,日以益甚。語有之曰:‘狧糠及米。’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不得安肆矣。吳王身有內疾,不能朝請二十餘年,常患見疑,無以自白,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過,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止削地而已。”王曰:“有之,子將奈何?”高日:“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趨,同利相死。今吳王自以與大王同憂,願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於天下,意亦可乎?”膠西王瞿然駭日:“寡人何敢如是?主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事?”高日:“御史大夫朝錯營或天子,侵奪諸侯,蔽忠塞賢,朝廷疾怨,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極矣。彗星出,蝗蟲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聖人所以起也。吳王內以朝錯為誅,外從大王后車,方洋天下,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莫敢不服。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治次舍,須大王。大王幸而臨之,則天下可並,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歸報吳王,猶恐其不果,乃身自為使者,至膠西面約之。
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諫曰:“諸侯地不能為漢十二,為叛逆以憂太后,非計也。今承一帝,尚雲不易,假令事成,兩主分爭,患乃益生。”王不聽,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皆許諾。
諸侯既新削罰,震恐,多怨錯。及削吳會稽、豫章郡書至,則吳王先起兵,誅漢吏二千石以下。膠西、膠東、菑川、濟南、楚、趙亦皆反,發兵西。齊王后悔,背約城守。濟北王城壞未完,其郎中令劫守王,不得發兵。膠西王、膠東王為渠率,與茁川、濟南共攻圍臨蕾。趙王遂亦陰使匈奴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下令國中日:“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皆發。”二十餘萬人。南使閩、東越,閩、東越亦發兵從。
孝景前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於廣陵。西涉淮,因並楚兵。發使遺諸侯書日:“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故長沙王子:幸教!以漢有賊臣錯,無功天下,侵奪諸侯之地,使吏劾系訊治,以侵辱之為故,不以諸侯人君禮遇劉氏骨肉,絕先帝功臣,進任奸人,誑亂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逸,不能省察。欲舉兵誅之,謹聞教。敝國雖狹,地方三千里;人民雖少,精兵可具五十萬。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餘年,其王諸君皆不辭分其兵以隨寡人,又可得三十萬。寡人雖不肖,願以身從諸王。南越直長沙者,因王子定長沙以北,西走蜀、漢中。告越、楚王、淮南三王,與寡人西面;齊諸王與趙王定河間、河內,或入臨晉關,或與寡人會雒陽;燕王、趙王故與胡王有約,燕王北定代、雲中,轉胡眾人蕭關,走長安,匡正天下,以安高廟。願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餘年,怨入骨髓,欲壹有所出久矣,寡人未得諸王之意,未敢聽。今諸王苟能存亡繼絕,振弱伐暴,以安劉氏,社稷所願也。吳國雖貧,寡人節衣食用,積金錢,修兵革,聚糧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凡皆為此,願諸王勉之。能斬捕大將者,賜金五千斤,封萬戶;列將,三千斤,封五千戶;裨將,二千斤,封二千戶;二千石,千斤,封千戶:皆為列侯。其以軍若城邑降者,卒萬人,邑萬戶,如得大將;人戶五千,如得列將;人戶三千,如得裨將;人戶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它封賜皆倍軍法。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願諸王明以令士大夫,不敢欺也。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不能盡。有當賜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遺之。敬以聞。”
七國反書聞,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初,吳、楚反書聞,兵未發,竇嬰言故吳相爰盎。召人見,上問以吳、楚之計,盎對日:“吳、楚相遺書,日‘賊臣朝錯擅逋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斬錯,發使赦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上從其議,遂斬錯。語具在《盎傳》。以盎為泰常,奉宗廟,使吳王,吳王弟子德侯為宗正,輔親戚。使至吳,吳、楚兵已攻梁壁矣。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諭吳王拜受詔。
P1-3

序言

《揚州名人傳》是歷代揚州名人傳記資料的選編。
揚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僅現存的民國以前的揚州地方志中,就記載了四千多位揚州人物的事跡。清人汪中在他的名篇《廣陵對》中就曾經列舉過二十幾位揚州歷史上的忠臣義士、名將良相,並引以為自豪。劉師培也曾作《揚州前哲畫像記》一文,表彰先賢四十餘人,以表高山仰止之情。
過去,曾經有不少人撰寫過揚州的名人傳記。據文獻記載,三國時期的華融有《廣陵烈士傳》,西晉無名氏有《廣陵耆老傳》,而僅明代就出現過多種揚州名人的傳記彙編,如陸弼有《廣陵耆舊錄》,馬駙有《江都十老傳》,歐大任有《廣陵十先生傳》,黃瓚有《維揚人物誌》,張榘有《維揚人物續志》等,可惜的是,這些傳記資料今天幾乎都很難見到。民國年間湯寅臣著有《廣陵私乘》,收錄清末民初人所共知的三十四位揚州人物的事跡。
前些年,國內也出版過幾種揚州名人傳記,例如《揚州歷代名人》、《歷代名人與揚州》等,但這些著作,都是當代人對歷史人物傳記的改寫,或者是對歷史人物事跡的重新描述和評論,收錄的人物數量較少,一般多不註明資料的出處,不便於人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
這次新編的《揚州名人傳》,則完全著眼於文獻資料,精選三百多位揚州歷史名人的傳記,加以匯總,逐一註明材料來源,分段標點,為讀者提供便利。
歷代的地方志書,一般將人物傳記分為兩大類;一類叫“秩官傳”或“名宦傳”、“宦跡傳”,專門收錄在該地區擔任過官職、有顯著政績的官員事跡;另一類叫“人物傳”,專門收錄本地人或者曾經在此地活動過的名人事跡。由於“人物傳”內容廣泛,所以其中往往又細分為“人物(其實指政績)”、“忠義”、“孝友”、“儒林”、“文苑”、“武勛”、“篤行”、“隱逸”、“方技”、“流寓”、“列女”等若干小類。
本編《名人傳》,仍按照傳統地方志的辦法,將傳記分為兩大類,而名稱則稍作調整,一類為“名宦傳”,另一類為“鄉賢傳”。“名宦”與“鄉賢”本來是古代對傑出人物的一種美稱,明清時期,各地官學之中設有名宦祠和鄉賢祠,作為紀念名人的場所。而有資格列名其中的人物,必須上報朝廷,獲得批准。本編只是借用這兩個名稱,以區分外地人和本地人而已,不是以官方認可作為取捨標準。
本編所收錄的歷史人物,上起秦漢,下訖清朝滅亡。因為先秦時期的揚州人物,至今仍缺少明確的史料記載,所以不得不將“堯出生於高郵”之類的傳說材料捨棄。至於在清亡之後、民國初年仍有社會活動的人物傳記,本編則暫不收錄,以待此後續編時採集。
本編所收錄人物的地域範圍,以目前揚州市所轄的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儀征市、高郵市、寶應縣為限。而在歷史上曾經隸屬於揚州府、揚州市管轄的泰州、興化、東台、如皋等地人物,一般不予收錄。儘管這樣劃線,有將歷史上的“揚州八怪”、“揚州學派”肢解的不足,但囿於本書體例,只能割愛。好在歷代地方志的人物傳記中都有“流寓”或“寓賢”一類,所以本編也將一些曾經長期在揚州活動的名人,如安徽歙縣學者凌廷堪、涇縣學者包世臣、全椒文人吳敬梓、泰州藝人柳敬亭、興化畫家鄭板橋等,酣隋加以收錄,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當時人才聚集和流動的狀況。
本編力求反映揚州歷史上社會各層面人物的事跡,因此所收錄的人物類型儘量做到多樣化。例如《名宦傳》中,上至帝王、諸侯、宰相,中至州刺史、郡太守、節度使、轉運使、鹽運使、總督、巡撫、御史,下至知府、知州、知縣、吏員、教授、教諭等,凡是在揚州地區的業績,都有所記錄。儘管像隋煬帝楊廣、吳王劉濞、吳王楊行密這樣的人物,置於“名宦”之下有點不倫不類,而且對他們的評價也有很大爭議,歷代地方志的傳記部分都不著一筆,但他們畢竟治理過揚州,在揚州歷史上作過重大貢獻,有過巨大影響,所以也特地列有專傳。
在《鄉賢傳》中,廣泛收錄清代以前揚州籍的各行各業、各階層人物。包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理財家、教育家、清官、循吏、學者、文人、畫師、書家、醫生、商賈、拳師、弈手、工匠、藝人、僧尼、善人、志士等。有個別人物,雖無卓行特技,但是其活動對某一地區的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也破例加以收錄。如秦末廣陵人召平,雖然無官無職,卻在陳勝起義軍遭受重大挫折時,假傳命令於項梁、項羽,調來江東八千勁旅,最終推翻暴秦;唐代安宜縣女尼真如,在唐肅宗末年進獻寶物進京,引起很大轟動,以致於朝廷將年號與安宜縣名俱改為“寶應”,他們可謂“改變了歷史的人”,因此均收錄其傳記。
由於清朝揚州的繁榮達到鼎盛時期,所以在各朝的傳記中,清人占據的比例較大;而當時的揚州學派、揚州八怪都占有獨特的地位,所以有關清代揚州學者、揚州畫人的傳記也收錄較多,有所偏重。
本編採集的人物傳記,以紀傳體“二十五史”和歷代揚州地方志作為基本資料來源,凡正史、方誌中傳記闕漏,或過於簡略者,則以其他史料加以補充,其中別史如陸游《南唐書》、吳任臣《十國春秋》,編年史如司馬光《資治通鑑》,傳記如李桓《國朝耆獻類征》、無名氏《清史列傳》、汪望《揚州畫苑錄》,文集如秦觀《淮海集》、程晉芳《勉行堂文集》、金兆燕《國子先生集》,雜記如李斗《揚州畫舫錄》、董玉書《蕪城懷舊錄》,文獻彙編如阮元《淮海英靈集》、汪廷儒《廣陵思古編》等,一般都較為可信;而一些野史、小說中有關揚州人物的趣聞逸事,若無可靠的依據,則一概不予收錄。
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往往有多篇不同的傳記,對於內容相近者,本編選取其中記事較為全面、文字較為精煉的一篇,作為代表。例如隋朝名將來護兒,《隋書》與《北史》都有傳,相比之下,《北史》的敘事更為詳贍,有關揚州的內容更多,所以選取《北史·來護兒列傳》。
對於內容差異較大的多篇傳記資料,本編則選取其一作為主篇,以其他材料作為附篇,尤其注意採集一些不見於正史的材料,如吳王劉濞開邗溝(運鹽河)、張綱開張公渠、陳登疏陳公塘、謝安築邵伯埭、隋煬帝擴建江都宮、蘇軾罷萬花會、趙葵建萬花園等,以豐富傳記的內容。
《名人傳》的文字,一般都直接抄錄史料原文。對於其中無關乎揚州史事或篇幅過於冗長者,適當加以刪節,而不隨意改動傳記。其中,個別詞句偶爾也有所變通,有時因統一體例的需要,在將墓誌、碑傳轉換為傳記時,需要對稱謂略作改換,如以人名代替“公”、“君”等;而有些傳記原文,稱呼人名常使用諡號、廟號,容易造成混淆,故適當加上朝代名稱,或以括弧加以注釋,如將“武帝”區別為“漢武帝”或“晉武帝”,“太祖”註明為“曹操,魏武帝”或“齊高帝蕭道成”,“烈祖”註明為“楊行密長子楊渥”或“徐知誥,篡吳,建南唐,改名李界”,既是為了避免誤解,也可省卻讀者翻檢之勞。
本書傳記的編排,基本按照傳主的時代先後為序,《鄉賢傳》部分,仍大致按照一般地方志人物傳的分類次序,加以排列,以便於讀者查尋。另編人名索引,附於書末,以便檢索。
本書的編選還只是一次嘗試,由於編者讀書不多,見聞有限,難免有考慮不周、定人不當、選材不精、體例不純等缺陷,尚祈方家不吝教正,不僅有助於完善本書,亦可為將來編撰《揚州名人傳記大全》提供借鑑。
張連生
二〇一二年十月於揚州大虹橋路宿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