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地台西緣變質基底演化(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辦的科技項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揚子地台西緣變質基底演化》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耿元生,楊崇輝,王新社,杜利林,任留東,周喜文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子地台西緣變質基底演化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耿元生,楊崇輝,王新社,杜利林,任留東,周喜文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0006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0-2-5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該成果為地質大調查項目成果,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耿元生等承擔完成,項目執行時間從2003年1月到2005年12月。2006年通過了評審驗收。經修改,2008年將研究報告正式由中國地質出版社出版。該項目主要取得以下主要進展。 1. 通過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的研究重新厘定了區內前寒武紀構造地層系統和一些地層的形成時代,提出了區內前寒武紀地層的劃分對比方案。 2. 通過大量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研究,提出研究區內並不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結晶基底,而將前人劃分的結晶基底—康定岩群分解為不同成分的新元古代的岩漿雜岩和分屬於會理群、鹽邊群和鹽井群的變質岩層。 3. 以翔實的資料證明,研究區記憶體在格林威爾期的火山及岩漿作用,並具有島弧碰撞的特點。 4.詳細闡述了晉寧期侵入雜岩的組成特點,劃分為超鎂鐵質系列、輝長-閃長岩系列、英雲閃長岩-奧長花崗岩系列和花崗岩系列等四個系列。確定了各系列岩漿侵入岩的形成時代和形成環境。 5. 在詳細的構造解析的基礎上,分別確定了河口群、會理群、鹽邊群和岩漿雜岩的變形期次和變形特徵,並明確提出早期的構造線方向為近東西向,是格林威爾期的產物,而在基底中表現強烈的近南北向構造是晚期改造的產物。 6. 通過典型地區的解剖,提出該區變質帶以寬度小、變化大為特徵,變質的程度與變形強度密切相關,變形強,變質程度高;變形弱,變質程度低。區域變質作用的時間為750Ma左右。 7. 通過岩相學、地球化學、礦物特徵等的研究,提出前人劃分的沙壩麻粒岩和同德麻粒岩是變質的蘇長輝長岩體,它們的侵位時間為793Ma-822M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