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基人(Yankee)在美國國內和國外有兩層意思。用於國外,它泛指一切美國人。用於國內,它指的是新英格蘭和北部一些州的美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基人
- 外文名:Yankee
- 第一層意思:泛指一切美國人
- 第二層意思:新英格蘭和北部一些州的美國人
來源,揚基文化史,當代的習慣用法,美國境內,世界其他地方,語源,
來源
與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有密切關係的是一個叫做“揚基人”(Yankee) 的稱呼。美國獨立戰爭以前,人們把服役於美國殖民地軍隊里的新英格蘭人稱為“揚基人”。獨立戰爭時期,美國人在康科德(Concord)戰役首次擊敗英國人,並開始自豪地稱自己為“揚基人”。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南方人把去南部的北方人,不管是政客、商人,還是軍人、律師,一律統稱為“揚基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派兵赴歐參戰,歐洲用“揚基人”統稱所有的美國人,即“美國佬”之意。現在,“揚基人”一詞在美國國內和國外有兩層意思。用於國外,它泛指一切美國人。用於國內,它指的是新英格蘭和北部一些州的美國人。而在新英格蘭地區,則專指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的紐約揚基隊,並且使用起來帶有一定的敵視性,因為新英格蘭波士頓紅襪隊的球迷偏多——波士頓隊和紐約隊是世敵。
揚基文化史
歷史上,“揚基客”系指新英格蘭當地英籍移民——尤指於17世紀移居者——之後裔。傳統上多居於鄉村中(而非自辟農場),經由鄉鎮議會等參與地方自治事務,相互激勵倫理與道德。揚基客在新英格蘭各海港——如波士頓、塞勒姆、普羅維登斯與新倫敦等——建立國際貿易路線,於1800年代甚至遠達中國。其盈利經大幅再投資於紡織品與工作母機企業中,使新英格蘭於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成為美國的工業重鎮。
揚基客為子弟們創建美國首座公立高中與大學,形成發展中都市所需的高級人力。揚基文化的特色包含重視教育並尊重多元社會價值,強調智力高於技藝,支持亂中有序的整體結構。
重視教育甚於一切的揚基客於1635年成立波士頓拉丁學校,1636年成立哈佛學院(今哈佛大學大學部),1701年成立耶魯學院(今耶魯大學大學部),並甚早成立其他法學、醫學、神學、工學等相關科系的高等院校。揚基客是創立公立免付費學校之先鋒,在荷瑞斯·曼恩(Horace Mann)的領導下,設計出公立學校與教育學程體系,其後發展為全國性模式,各州皆仿效。揚基客於19世紀晚期建立美國最早成立的多家名校,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第一個大學研究所,由丹尼爾·寇伊特·吉爾曼 Daniel Coit Gilman 所成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與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等學府。而私立中學如聖保羅、菲利普·安多瓦、菲利普·艾斯特、喬艾特與格羅頓等,則一直是頂尖富裕人士子弟受教育之首選。
在政治上,主宰新英格蘭、北紐約州與中西部內地大部的揚基客成為1860年代新生的共和黨之大票倉,尤以長老教會、公理教會以及1860年代後之衛理教會教友為甚。一項對以洋基客為主要族群的65個郡縣所作研究發現,在1848年與1852年總統大選中,輝格黨在當地獲得四成支持率,但在1856年至1864年的各場大選中,共和黨獲得61~65%的選票。
據文獻記載,揚基客控制新英格蘭乃至全美之商業、金融、慈善事業、以及高等教育。在社經上主宰新英格蘭及紐約市、克里夫蘭、底特律、芝加哥、舊金山、西雅圖以及檀香山。揚基企業家經常以新英格蘭及紐約市的大量國際性金融往來為後盾,在中西部開拓商業中心與工業大城。
長春藤盟校與小長春藤自由主義美術學院聯盟,特別是哈佛與耶魯,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始終是老派揚基文化之重鎮。受過高等教育的典型洋基客具內省性格,通常會長期記錄詳細的日誌。
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Jr.)是突出的揚基客實例。柯立芝自佛蒙特鄉間搬遷至麻薩諸塞的市郊,受教於當州的艾摩斯特學院,但其粗獷不文的做風,以及簡潔的農村式說話方式,產生了政治上的吸引力。“揚基式鼻音腔可當數十萬張選票”一位共和黨領袖如是說。
電視系列劇《吉利甘之島》(Gilligan's Island)內的虛構人物——哈佛大學畢業的舍斯頓·豪威爾三世(Thurston Howell III),為老式揚基菁英份子的滑稽式象徵。
到了21世紀,系統性的揚基式作風經由教育界瀰漫至整個社會。雖然自1880年代起即不斷有人預言揚基政客非新一輩政治動物之對手,揚基客仍處身政治頂層,如布希總統父子,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霍華德·迪恩,以及民主黨2004年的總統候選人約翰·克里參議員,他是古老的福布斯家族之新生代,此家族可追溯至殖民地時期。
當代的習慣用法
美國境內
在美國境內,“揚基”一詞在文脈與地理上代表多重的不同意義。傳統上,揚基通常即指新英格蘭的居民(在這種用法中也可暗指清教徒式純樸價值觀),但今日可指來自梅森—狄克森線(Mason-Dixon line)以北各州州民。在新英格蘭當地,此詞多特指具英國血統之老派新英格蘭人。自1960年代後開始使用之WASP一詞指新教徒的英裔先祖,囊括北方與南方人,雖說其意義經常延伸至美國白種基督徒。
艾爾溫·布魯克·懷特(Elwyn Brooks White)拮取這些分別,歸結成幽默的警句:
“對外國人而言,揚基是美國人。
對美國人而言,揚基是北方人。
對北方人而言,揚基是東部人。
對東部人而言,揚基是新英格蘭人。
對新英格蘭人而言,揚基是佛蒙特人。
而對佛蒙特人而言,揚基是早餐吃餡餅的人。”
該警句有多種民俗趣譚式變體,如將最後一條定義改為“使用戶外廁所(outhouse)的人”。
馬克·吐溫最受歡迎的小說之一《在亞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將“揚基”一詞通俗化,轉為康涅狄克州居民的稱呼。
世界其他地方
世界上某些國家,尤其是拉丁美洲、西班牙、東亞等地,揚基或Yanqui一詞時作為與反美主義相關的政治性侮辱,用於“揚基佬滾回家”或“我們戮力反對揚基——人類之敵”(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口號)等句中。
在美國以外的英語系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愛爾蘭、紐西蘭及英國等,洋基一詞普遍簡寫為Yank,在口語中作為全體美國人的代稱。倫敦土話中的Yank一詞演變成化糞池,進而成為美國人的新綽號“爛貨”(Seppo或Septic)。這些國家於世界大戰期間以此詞稱呼美國大兵,而美國政府則被稱為the Yanks。“為揚基錢賣命”(Working for the Yankee dollar)是用以貶損把自己“賣”給美國公司者。
Yanquilandia(相當於英文的“Yankeeland”)為西班牙語中對美國之蔑稱。
在芬蘭,通常以Jenkki一詞稱呼美國人,而Jenkkilä(揚基國)一詞則用以稱呼美國。
在19世紀,日本人被稱為“東方揚基佬”(the Yankees of the East),贊其勤勉與在現代化道路上勇猛精進。到了21世紀,日本以Yankī一詞指稱年輕的惡棍,因為他們喜歡賣弄自己染成淡色的頭髮。雖有人稱此詞來自英文中的“揚基”,但此詞之語源頗受爭議。
語源
此詞語源不明。1758年,英國的詹姆斯·伍爾夫(James Wolfe)將軍稱麾下之新英格蘭籍士兵為“揚基佬”:“我可以替你拉來兩個師的揚基佬。”英國人以此詞為雜用蔑稱,1775年嘲弄揚基大兵的漫畫即為一例。“賓那邁與揚基之戰”(Pennamite-Yankee War)用以形容賓夕法尼亞州自1769年以來為爭一片河岸而起的連串衝突,其中的“洋基”指的是主張所有權的康涅狄克州州民一方。
麻薩諸塞州劍橋的喬納森·黑斯廷斯(Jonathan Hastings)於1713年左右,帶動使用此詞表示廣義上的出類拔萃。最早關於此詞語源的理論之一是,來自北美印地安人對“English”一詞的近似發音,已遭語言學家駁斥。
牛津字典所提出的語源最具說服力,認為是衍自荷蘭語中的Janke,縮寫為Jan(即英語中的John),且延伸至用以稱呼新英格蘭之英裔或荷裔移民。一個出名(但靠不住)的理論,描述印地安人以其所知之最簡單的名字——Jan Keyes——來稱呼所有的白種生意人。另一種推測則為自荷蘭乳酪農業中之Jan Kaas與“John Cheese”流傳而來。其他的猜想尚有來自上紐約州的荷蘭人用以稱呼移居當地的新英格蘭人等。最後一說明顯有誤,新英格蘭移居者於美國獨立後方移居上紐約州,其時“揚基”一詞早已廣為流傳。麥可·昆寧(Michael Quinion)與派崔克·漢克(Patrick Hanks)論斷,該詞牽涉到荷語中之別號與姓氏Janke經英化為“洋基”且“作為殖民時期說荷蘭語的美國人之綽號”。依其論點,此詞進而將非以荷語為母語之美國人包含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