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山寺

插山寺

江山市仙霞腹地的大仙嶺上,有一座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的古剎——插山寺。插山寺原名法藏寺,今名七仙寺,俗稱大仙殿。

該寺遠藏深山,高居險嶺,貯幽納秀,超凡脫俗,香火延綿1500多年而不絕,系江山境內唐代所建寺廟中最古老的名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插山寺
  • 位置:江山市仙霞山腹地的大仙嶺
  • 建於:唐貞觀三年
  • 別名:法藏寺、七仙寺、大仙殿
歷史沿革,故事傳說,古寺今昔,

歷史沿革

據《插山寺碑記》記載,插山寺原名法藏寺,取自佛經,即入佛法藏覺登彼岸意。因該寺地處大仙嶺,東聳獨老峰,西峙東塢尖,雙峰對峙,相去僅五里,其間雖有崇山峻岭,蜿蜒盤結,列峙爭雄,而兩峰卻儼如天門雙闕,拔地撐霄,突出眾山之上,自為變幻,各盡其奇。
雙峰山勢險峻,能興雲雨,祥雲靉靆,隨風舒捲,每逢雲霧低橫之時,峰形隱晦,而峰巔高出雲端,時露雙尖,望之如插,而該寺正坐落兩山之間,亦宛如插於雙峰之隙,峰插於雲表,寺插於山間,故以插山名寺。
宋鹹淳進士嵩高柴氏四隱之柴元彪,官至建寧府觀察推官,時因金兵南侵,大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具有強烈民族氣節的柴元彪不願做兩朝之臣,遁入深山,歸隱在雙插峰下,曾留下雙插法藏寺詩句云:“此寺應知七百年,鐘魚猶鎮宋山川”。
由此可知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屬實,其後插山寺歷經元明之亂,寺毀於兵燹,至明嘉靖二十三年重建,其後又屢建屢毀,直到“文革”時期,插山寺更是遭到了滅頂之災,只留下一片斷垣殘壁,淪落為當地山民的看山棚。

故事傳說

而在當地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插山寺原為峽口人黃某始建。據傳黃某原為江山石門人氏,少年時即在本地挑駱壺擔,以販賣駱壺為生。
有一年寒冬,眼看年關將近,黃某仍家無餘糧,身無分文,老母便硬著心腸讓黃某再挑一擔駱壺到廿七都深山去販賣,好賺幾個錢回來置辦些年貨。那時江山石門與大巒口上增毗連的大仙嶺上,山高林密人跡罕至,一條羊腸小道是古時江山石門一帶通往廿七都山區的主要通道。
這天黃某從和睦窯廠販回一擔駱壺,天剛蒙蒙亮就從石門家裡出發,等挑上大嶺頂已是日落西山月朗星稀。黃某隻身來到深山冷塢的大仙嶺上,前不靠村,後不著店,加之挑了一天的駱壺擔翻山越嶺,早已飢腸轆轆、精疲力竭。黃某在這荒郊野外眼看已無處容身,只好將駱壺擔歇在路邊,尋一片茂密的茅草叢坐下,草草吃了些隨身帶的乾糧,便和衣躺在茅草叢中過夜。睡夢中,黃某依稀覺得有一隻小白兔蹦蹦跳跳地來到他的身旁,扯他的褲腳,黃某用腳踹了好幾回,小白兔就是不走。於是黃某心想,送上門的野物何不將它捉住,待天明下山做一道美味。但當他剛一伸手,小白兔卻朝前面跑了,並始終與他保持一箭之地。
他停小白兔亦停,他追小白兔即跑,如此反覆追過幾個山塢,只見小白兔縱身一躍鑽進路旁的一個古樹洞內不見了。黃某見自己辛辛苦苦追過幾個山塢的小白兔突然不見了,心裡不免生起一股無名之火,正想大叫一聲,不想驚醒了自己的南柯一夢。他揉了揉惺忪的雙眼,見自己仍然躺在茅草叢裡,四周霜重似雪,薄霧輕攏,東邊的山坳里已爬上紅彤彤的太陽。黃某坐在草叢中回味起夢中的遭遇,覺得似有某種暗示,於是他就循著夢中的情境信步而去。尋過幾個山塢,前面果然有一棵幾人合抱的野楓樹,撥開楓樹根的荊棘,一個僅容野兔出入的樹洞赫然在目。黃某用扁擔撥開荊棘,朝樹洞裡張望,只見黑赫赫的樹洞內露出一絲耀眼的白光,黃某使出渾身力氣用扁擔將樹洞撬開,只見楓樹根的空洞裡全是金燦燦白花花的元寶。
黃某一見是喜出望外,他忙將駱壺全部卸掉,裝上滿滿一擔的元寶。在挑著元寶準備下山之前,他跪在古楓下許下心愿,一定在此建寺立廟供奉神靈,以謝上蒼之賜。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黃某自得到這筆意外之財,再也不用天天挑著駱壺擔走街串巷了,遂在石門地方買田置產,在廿七都山區買山造林。不用幾年功夫,廿七都山區十之七八的山場都成了黃某的家產,但他只在大仙嶺發現寶藏的古楓旁,搭了個簡陋的草棚,應付他許下建寺立廟的心愿。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黃某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財主。為了便於管理廿七都的山場,他就遷居到峽口定居。這年冬季黃某已年近七旬,他又親自帶著賬房先生到大仙嶺去收山租。剛進山還是風和日麗艷陽高照,突然就寒風呼嘯暴雪封山,黃財主被大雪困在山棚里進退不得。好在看山的長工在山棚里養了幾隻雞,黃財主便每日與賬房先生在山棚里燉著土雞,就著苞谷酒,倒也快活。有天黃昏,黃某酒足飯飽後借著酒興立在山棚前看雪景,眼前是千山飛雪,萬木折腰,整個大仙嶺銀裝素裹就像個偌大的銀元寶,想起自己本是一個食難裹腹的駱壺販,因得了一筆意外之財,如今成了這百里大山的主人,但當初許下的心愿卻遲遲沒有兌現。
胸中似乎泛起一股暗暗的自責,到了晚上,一人躺在床上更是輾轉反側坐臥不安,隱約聽到屋外有七八個女人在議論:黃某少時在此得了橫財,曾許願要在大仙嶺建寺立廟供奉神靈,想不到他忘恩負義自食其言,只顧自己置田買產,如今天降大雪我們卻沒有容身之處,一定讓他也嘗嘗百病之災。說完便留下在雪地行走的沙沙腳步聲。待天明黃財主似覺腹中隱隱作痛,他想起半夜聽到屋外的議論聲,忙叫長工開門查看,果然在門前的雪地上留下7個女人的腳印,一直通往大仙嶺的插山寺,黃財主趕到寺前一看,以前搭的簡陋小廟早已牆倒梁塌,四面漏風。於是,黃財主才幡然悔悟,忙僱傭工匠伐木壘牆,在原址上蓋了一座三進二天井的大廟,初稱仙女廟,後更名為七仙寺。

古寺今昔

如今的插山寺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鄉人捐資在原址上重建。因當地村民中都流傳著七仙女的傳說,故將插山寺音訛為七仙寺,寺中也供奉著七仙女像。一九九三年,該寺獲我市宗教部門批准,成為公開的宗教活動場所,寺名也遂承訛謬,得以流傳於世。
今因更命為七仙寺,遂定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為其廟會日,那時浙、閩、贛邊界各縣信群,攜老挽幼,不顧炎熱酷暑,山高嶺險,香客絡繹不絕,信眾踴躍雲集,聲驚林鳥,場面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