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封》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
基本信息,原文,注釋,全詩注釋,寫作背景,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原文
提封漢天下①,萬國尚同心②。
借問懸車守③,何如儉德臨④。
時征俊乂入⑤,莫慮犬羊侵⑥。
願戒兵猶火⑦,恩加四海深⑧。
注釋
(此章總結,直究當時致亂之由,以垂為永戒也。言當此一統天下,萬國同心,世事尚可為也,但勿更尋前轍耳。自明皇好邊功而尚奢侈,故有懸車儉德之語。不聽張九齡,而致祿山終叛,故有俊乂、犬羊之語。使當時息兵愛民,焉有天寶之禍哉?故以戒兵加恩終之。此詩反覆丁寧,無非鑒已往以告將來。若雲指諷代宗時事,則當年吐蕃入寇,叛將不恭,恐非罷兵可以止亂也。三四,即所謂在德不在險。五六,即所謂汲黯在朝,淮南寢謀。《杜臆》:儉者不奪,民心自懷,此無形之險也。俊乂在朝,折衝樽俎,何憂於犬羊乎?兵勿輕動,則恩加四海矣。公之謀國,堂堂正正,即孟子所告齊梁之君者,自許稷契以此。)
①《東方朔傳》:“提封頃畝。”註:“謂提舉四封之內,總計其數。”《漢書·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萬井。
②古史: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左傳》:呂相曰:“戮力同心。”
③又:懸車束馬,以逾太行。
④《書》:“慎乃儉德。”
⑤又:“俊乂在官。”
⑥晉愍帝檄:“石虎敢率犬羊,渡河縱毒。”
⑦《左傳》:“兵猶火也,不 戢將自焚也。”
⑧《魏志》:陳群曰:“皇恩溥遍海岱。”顧宸曰:八章皆詠開元之事,與李白《宮中行樂詞》八章相為表里。但太白作於明皇之時,故微婉其詞而諷之:少陵作於明皇之後,故雜敘其事而傷之。
黃生曰:八章,專述開元以來之事,借古喻今,美惡不掩,風人之旨,盡於此矣。他詩有連及者,固無譏刺之意,以為是非具在國史,非臣子所得而私議。至受恩先帝,沒齒不忘,深思慨慕,則時有之。後人不能推公之志,毛求影捕,輒謂有所刺譏,夫君子不非是邦之大夫,況親委贄而為之臣者哉。
《秋興》及《洞房》諸詩,摹情寫景,有關國家治亂興亡,寄託深長。《秋興》八首,氣象高華,聲節悲壯,讀之令人興會勃然,《洞房》八章,意思沉鬱,詞旨淒涼,讀之令人感傷欲絕。此皆少陵聚精會神之作,故能舌吐風雲,筆參造化,千載之下,猶可歌而可涕也。但七律才大氣雄,固推賦騷逸調,而五律韜鋒斂鍔,直與經史並驅,兩者當表里參觀,方足窺其底蘊焉。
全詩注釋
提封漢天下,萬國尚同心。
提封,提舉四封之內,即唐朝一統天下。漢,指唐朝。唐人愛用漢典故。這句詩的意思是,唐朝一統天下,萬國歸心。
提封,提舉四封之內,即唐朝一統天下。漢,指唐朝。唐人愛用漢典故。這句詩的意思是,唐朝一統天下,萬國歸心。
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懸車,形容險阻;這句詩的意思是,唐皇讓諸位節度使駐守邊疆,以求邊境安寧,國家安定。其實這樣做怎么比得上唐皇儉以養德,德臨天下呢?節度使安祿山不是叛亂了嗎?
德臨天下,才能達到真正的國家安寧。
懸車,形容險阻;這句詩的意思是,唐皇讓諸位節度使駐守邊疆,以求邊境安寧,國家安定。其實這樣做怎么比得上唐皇儉以養德,德臨天下呢?節度使安祿山不是叛亂了嗎?
德臨天下,才能達到真正的國家安寧。
時征俊乂入,莫慮犬羊侵。
俊乂yi,才德出眾的人。這句詩說,如果唐皇徵召才德出眾的人做宰相,又何懼外敵內亂呢?事實是唐玄宗後期,張九齡罷相後,李林甫專權十六年,而後又是楊國忠獨攬大權。國家政權由這些小人主掌,必然內憂外患。
俊乂yi,才德出眾的人。這句詩說,如果唐皇徵召才德出眾的人做宰相,又何懼外敵內亂呢?事實是唐玄宗後期,張九齡罷相後,李林甫專權十六年,而後又是楊國忠獨攬大權。國家政權由這些小人主掌,必然內憂外患。
願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
猶,如同。杜甫希望唐皇像戒火一樣戒除重兵,以恩加四海,讓百姓和外番感召沐浴皇天浩德,以此達到天下太平。
猶,如同。杜甫希望唐皇像戒火一樣戒除重兵,以恩加四海,讓百姓和外番感召沐浴皇天浩德,以此達到天下太平。
寫作背景
寫於客居夔州時的《洞房》《宿昔》《能畫》《鬥雞》《歷歷》《洛陽》《驪山》《提封》,雖未標出總題目,但就內容言,實是組詩。
《洞房》為八詩緣起:洞房環佩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宮。繫舟今夜遠,清漏往時同。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由繫舟峽江,因秋夜景色而引發對宮掖淒涼的聯想。
由今日宮掖之淒涼,而憶及往日宮中行樂之種種情形,於是有《宿昔》《能畫》《鬥雞》諸篇,極寫當年宮中之行樂。
第五首《歷歷》是轉折,由安史亂前轉向亂後:“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無端盜賊起,忽已歲時遷。”第六首《洛陽》寫洛陽陷落,叛軍進逼長安,玄宗出走。第七首《驪山》寫驪山已無復昔日繁華,寂寞淒涼,不勝今昔之感。
第八首《提封》為總結,反思、議論:提封漢天下,萬國尚同心。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時征俊乂入,莫慮犬羊侵。願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希望皇帝能行儉德,用賢人,戒兵火,加恩四海,則世事尚有可為。八首詩前後照應,情思脈絡連貫,而表現的範圍是一首律詩難以表達的。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版》
《洞房》為八詩緣起:洞房環佩冷,玉殿起秋風。秦地應新月,龍池滿舊宮。繫舟今夜遠,清漏往時同。萬里黃山北,園陵白露中。由繫舟峽江,因秋夜景色而引發對宮掖淒涼的聯想。
由今日宮掖之淒涼,而憶及往日宮中行樂之種種情形,於是有《宿昔》《能畫》《鬥雞》諸篇,極寫當年宮中之行樂。
第五首《歷歷》是轉折,由安史亂前轉向亂後:“歷歷開元事,分明在眼前。無端盜賊起,忽已歲時遷。”第六首《洛陽》寫洛陽陷落,叛軍進逼長安,玄宗出走。第七首《驪山》寫驪山已無復昔日繁華,寂寞淒涼,不勝今昔之感。
第八首《提封》為總結,反思、議論:提封漢天下,萬國尚同心。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時征俊乂入,莫慮犬羊侵。願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希望皇帝能行儉德,用賢人,戒兵火,加恩四海,則世事尚有可為。八首詩前後照應,情思脈絡連貫,而表現的範圍是一首律詩難以表達的。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版》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