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一年之計在於春。市委市政府賦予大亞灣區“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發展使命,時不我待,催人奮進。在春暖花開之際,《大亞灣區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2015-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印發實施,啟動大亞灣區升級發展“1523”行動,為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謀篇落子,砥礪前行。

謀篇
“1523”行動
聚焦大亞灣升級發展
面對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這樣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該如何開篇布局?
《方案》對此作出了系統謀劃:實施大亞灣升級發展“1523”行動,做大做強石化產業,推動形成“以產興城、以城促產、以產聚人、以人旺城”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格局,當好惠州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排頭兵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的先行者。
“‘1’,就是圍繞‘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1個目標定位;‘5’,就是實施‘產業最佳化升級、城市更新提質、社會治理創新、生態文明進步和民生保障改善’5大提升工程;‘23’,就落實23項重點任務。通過實施‘1523’行動,來促進包括產城人在內的綜合競爭力的整體提升。”市委常委、環大亞灣新區黨工委書記、大亞灣區委書記張瑛作出了精簡闡述。
明確方向之後,《方案》又規劃了5條行動路徑:走以人為本、產城融合之路,推動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使現代產業與現代城市、現代生活和諧統一;走壯大規模、提升質量之路,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層次,強化技術環保全全效益管理,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走最佳化布局、強化管控之路,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走生態環保、綠色低碳之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走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之路,全面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切實履行政府職責,使產城人融合發展成為科學引導、良性循環的過程。
目標總是在奮鬥中逐步實現。圍繞“1”個目標定位,大亞灣區提出了“一年鞏固基礎、三年初有進展、六年可見成效”的三步走計畫,力爭到2020年,經濟總量達1050億元,石化產業產值達3800億元,石化中下游產業鏈更加完善,產業規模、專業技術、生態環保和安全管理總體接近國際領先水平;產業結構多元化、高端化趨勢明顯;除石化區和港區外,城市建成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41.4%;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1%,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67萬元,產城人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落子
五大提升工程
發力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落子關鍵處,做活整盤棋。實施“產業最佳化升級、城市更新提質、社會治理創新、生態文明進步、民生保障改善”五大提升工程,正是全局中的關鍵之“子”。
產業最佳化升級工程
以“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為方向,按照“石化為基、多元發展、高端為本、創新引領”的路徑,加快構建“1+4”產業體系,增強產業對城市發展、人口集聚的支撐。
“1”——— 做大做強石化支柱產業。加快推進中海油惠煉二期項目建設,謀劃惠煉三期項目;根據煉油、乙烯原料供應和市場需求,積極發展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為主的中下游產業,推進高端、專用產品縱向延伸,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不斷壯大石化產業規模,最佳化石化產業結構。以國際一流化學工業園區為標桿,按照產業項目、公用工程、物流運輸、安全環保、消防應急、管理服務“六個一體化”的要求,完善和提升配套服務。嚴格企業入園安全、環境評估,建設石化區封閉管理二期工程,建成石化區2.6平方公里綠化防護林帶,提升石化區安全環保水平。
“4”——— 發展壯大電子信息、汽車、現代物流和濱海旅遊等四大主導產業。加快浩寧達智慧型電網-物聯網等項目建設,以新興產業園為載體,以智慧城市建設為依託,積極引進物聯網、智慧型感知、識別技術等新型電子信息產業項目。依託東風本田一體化項目,加快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依託比亞迪電動汽車項目,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快惠州港荃灣、東馬兩大港區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科學開發濱海旅遊資源,發展壯大濱海旅遊業,構築“多輪驅動”發展格局。
選資是“最佳化”的有效途徑。把好招商準入關,修訂完善項目管理控制評估指標體系,建立投資協定履行情況跟蹤機制和退出機制。最佳化招商圖譜,實行精準招商,引進一批世界500強、行業領先和高成長性企業,促進產業向高端發展。
創新是“升級”的持久動力。重點推進中海惠煉國家重質油實驗室、石化研究院、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建設,著力將科創園打造為集研發、孵化和公共科技服務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平台。創新科技投入機制,推行 “專業孵化+創業導師+天使投資”的孵化模式,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技改投入,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城市更新提質工程
通過規劃引領,最佳化城市布局,強化空間管控,完善基礎配套,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增強城市對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能力。
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強化空間管控。積極探索“多規合一”,完成中心北區等11個片區的控制性規劃。按照統一規劃、協調推進、集約緊湊、疏密有致、環境優先的原則,統籌五大功能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建設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區,推動西部綜合產業區從單一生產功能向城市綜合功能轉型,促進石化區石化產業及關聯產業協調發展,完善港口物流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集疏運體系,提升濱海旅遊區旅遊資源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水平。
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完善“四橫十縱一環”城市路網。規劃建設一批公園,在具備條件的村莊實施村莊公園建設工程,規劃建設中心客運站等交通設施,有序推進農貿市場、老城區市政配套管網升級改造,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完善市政設施。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在內的便捷生活服務圈,建設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務網路。以市容市貌整治等為重點,高效實施城市管理,建設“乾淨、整潔、有序、靚麗”的城市環境,讓大亞灣居民生活得更加舒適舒心。
社會治理創新工程
順應人口結構、社會結構變化新趨勢,把依法治區與創新治理相結合,著力構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平安穩定的社會環境、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尚賢用能的人才環境。
最佳化政務服務和市場環境,讓企業和民眾更滿意。深入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投資管理負面清單,建立健全市場監管“責任清單”。進一步拓展完善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健全“中介超市”管理制度,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做好國家、省、市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銜接工作,提高政務效能。最佳化行政審批流程,積極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大力推行 “信任在先、審核在後”、“材料精簡、流程簡化”等網上辦事模式,推進網上辦事大廳向村(居)延伸,最佳化政務服務。
全面依法治區,讓法治陽光普照大亞灣。進一步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把公平正義作為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加強陽光檢務、陽光審務和陽光警務建設,落實辦案責任制和錯案追究制,全面推進公正司法。打造“城市半小時”、“農村一小時”法律援助圈,實施法治惠民。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完善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服務平台,健全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民主理財、民主評議村幹部等制度,全面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
深入開展平安大亞灣創建,提高民眾安全感滿意度。深入開展“平安細胞”工程建設,實現平安細胞覆蓋率達90%以上;健全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實現重點部位、重點區域視頻監控點全覆蓋,完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建立“黑名單”和失信懲戒制度,加強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完善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惠州基地建設,強化應急預案管理及應急演練,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打造人才高地。實施海納英才計畫,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強對本土人才、實用型人才的培養,促進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融合互動。構建人才服務格線化工作格局,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務平台,為人才提供更便捷、更貼心、更高效的保姆式服務,讓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生態文明進步工程
生態文明是城市的靈魂,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留住企業和人才。《方案》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為產業、城市和人口的可持續發展預留廣闊空間。
進一步加強土地、水、海洋資源的有效利用,資源節約利用措施在大亞灣將得到全面推廣。全面落實閒置土地處置和節約集約用地新政策,盤活用地空間。加強海域使用管理,依法科學填海拓展用地空間。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制度,推廣中水回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控制增量,減少存量,從源頭減少污染排放。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和審查辦法,嚴把環境安全質量關,提高準入門檻,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控制增量。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淘汰一批落後產能;加快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減少存量。
打擊與治理並重,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對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源實行片區包乾負責制,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加強企業現場監管,完善重點企業廢水、廢氣線上監控系統,確保企業達標排放。按照陸海統籌的防污治污原則實施 “海岸”、“河岸”兩岸綜合整治,加強工業園區揮發性有機物和建築工地、道路、採石場、堆場等重點區域的揚塵排放排查治理,開展土壤污染補充調查治理,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
加強生態建設,提高環境容量,提升環境質量。大亞灣將著力建設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大亞灣國家級森林公園等十大特色城市綠地生態系統,全力推進淡澳河、坪山河沿岸生態景觀和濱海公園等公園、綠地建設,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民生保障改善工程
堅持以人為本,保障 “底線民生”、促進“基本民生”、解決“熱點民生”,不斷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民生持續改善、人口素質持續提升成為產城人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
保障“底線民生”,密切關心困難民眾的生產生活。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孤兒養育標準等自然增長機制。完善低收入群體雙聯動生活補貼、物價補貼制度,保障特困人員基本生活。
促進“基本民生”,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學校建設,增加優質學位;推進名師培養工程,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辦民眾滿意的教育。完善全民醫保體系,推進城鄉居民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並軌運行,繳費年限、待遇享受互認,無障礙轉換。免費為零就業家庭和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援助,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促進城鄉居民增收,力爭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解決“熱點民生”,著力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開展公交綜合改革,最佳化公交站點和線路設定,完善公交服務網路,提高覆蓋率、準點率和運行速度,不斷提升公交惠民水平。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智慧醫療”建設,完善疾病防控體系,為民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妙手
五項保障措施
構建狠抓落實新常態
謀篇落子之後,如何以妙手高招保障落實,成為事業成敗的關鍵。
為此,張瑛提出“要將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落地,要取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效,需要提高效率,狠抓落實”,並強調“要明確責任抓落實,強化擔當抓落實,講究方法抓落實,督促考核抓落實,清正廉潔抓落實。”《方案》正是從構建狠抓落實的常態化機制入手,強化了五項保障措施。
領導帶頭擔當,單位牽頭負責
領導責任到位,工作才能落實到位。《方案》要求,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由區委、區管委會主要領導負總責,區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各牽頭單位抓落實,配合單位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對5大提升工程、23項重點任務,都明確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建立健全牽頭單位負責制,落實“誰牽頭,誰負責”的要求,形成牽頭主抓、協辦配合,任務明確、責任清晰的抓落實工作機制。
說了要算,定了要乾
為了壓實責任,《方案》要求,各項工作的牽頭單位要會同配合單位,逐年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畫,按照既定時間節點分解年度工作、量化指標,建立台賬,逐年落實,重點工作還要納入全區年度工作推進。最終實現“說一句是一句、乾一件成一件”,以實效取信於民。目前,區委、區管委會已經梳理出2015年民生實事項目、重點產業項目、重點建設項目(含生態環保建設項目)共三大類118項重點項目,制定了“施工圖”,實行“掛圖作戰”。
用結果來說話,憑績效定優劣
《方案》強調,要強化督查評估,建立健全督查制度,把督查貫穿到工作的全過程,加強重點工作、重要指標的跟蹤督辦;建立定期監測分析和評估制度,及時掌握各項工作進展情況和系列指標完成情況,用結果來說話、憑績效定優劣,確保各項工作部署有序落實並取得實在效果。
最佳化政策環境,激發發展活力
政策環境的最佳化,對於激發市場活力、持續釋放發展動力至關重要。《方案》提出,要強化政策支持,重點在產業指引、行政審批、資金投入、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要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帶動社會資源、資金的注入,激活大亞灣發展活力,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強化公眾參與,接受民眾監督
產城人融合發展核心是人,公眾的參與、公眾受益是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方案》特別注重公眾參與,提出要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民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政府與公眾的協調互動,保證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透明化,提升公眾的參與度、滿意度,形成全區上下共同推進的強大工作合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