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交換理論,是指主張植物根系表面的離子可直接與土壤膠粒表面的離子進行交換的觀點。這一觀點由詹尼(H.Jenny)於1938年提出。按照這一觀點,根系表面和土壤膠粒表面所吸附的離子,是在一定的吸引力範圍內振盪著的;當兩者間離子的振盪面部分重合時,便可相互交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接觸交換理論
- 定義:指主張植物根系表面的離子可直接與土壤膠粒表面的離子進行交換的觀點
接觸交換理論,是指主張植物根系表面的離子可直接與土壤膠粒表面的離子進行交換的觀點。這一觀點由詹尼(H.Jenny)於1938年提出。按照這一觀點,根系表面和土壤膠粒表面所吸附的離子,是在一定的吸引力範圍內振盪著的;當兩者間離子的振盪面部分重合時,便可相互交換。
接觸交換理論,是指主張植物根系表面的離子可直接與土壤膠粒表面的離子進行交換的觀點。這一觀點由詹尼(H.Jenny)於1938年提出。按照這一觀點,根系表面和土壤膠粒表面所吸附的離子,是在一定的吸引力範圍內振盪著的;當兩者...
洛卡德交換原理即物質交換原理。物質交換原理的產生 這一理論認為,犯罪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物質交換的過程,作案人作為一個物質實體在實施犯罪的過程中總是跟各種各樣的物質實體發生接觸和互換關係;因此,犯罪案件中物質交換是廣泛存在的,是犯罪行為的共生體,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物質交換原理的含義 這一...
領導—成員交換理論(leader-member exchange,簡稱LMX理論)是由葛倫(又譯:喬治·格里奧)(George Graeo)和Uhl-Bien在1976年首先提出的,他們在VDL模型(Vertical Dyad Link Model)的研究過程中,通過純理論的推導,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領導者對待下屬的方式是有差別的;組織成員關係的集合中往往會包括一小部分...
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告訴我們,犯罪行為人只要實施犯罪行為,必然會在犯罪現場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被侵害客體及其周圍環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遺留下痕跡。一般的觀點認為,廣義的“痕跡”包括物質痕跡和意識痕跡,早在上世紀50年代,徐立根教授翻譯的前蘇聯學者伐亞柯爾金所著的《犯罪對策同一認定理論和一般方法》中就提出:...
交換原理即心理第四原理,是心理五原理之一。交換原理闡述樣本的產出機制,闡述樣腦各層次結構(神經元、神經元群、核團或功能區、腦)的功能,是根據經典神經元學說、經典反射理論接合大量的實驗研究資料,深入研究,經過長達數年的反覆驗證,證實神經元具有交換信息的功能,為揭開意識、心理奧秘打下了堅實基礎。闡述 ...
只要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物體就會不斷地把熱能轉變為輻射能,向外發出熱射線;同時,該物體也不斷地吸收周圍物體投射來的熱射線,並把吸收的輻射能轉變成熱能。輻射換熱(輻射傳熱)就是指這些能量轉換引起的熱量交換。對輻射的認識雖然經過這么多年的研究,但目前還不能用一種統一的理論來描述所有的熱輻射現象,其有關...
大孔徑離子交換樹脂內部的微孔既多又大,其表面積也大,活性中心多,這種例子交換樹脂的交換速度快,在增加其交聯度時,雖然也會降低交換反應速度,但不很明顯。一般而言,在進行離子交換時,提高溶液中交換離子濃度和溫度,加強攪拌作用,都會使離子交換反應速度變快。離子交換理論 (1)晶格交換理論:離子交換樹脂的...
②蒙脫石:為2:1型層狀結構矽鋁酸鹽礦物,因結構單元層中廣泛存在的Al取代部分四面體片的Si和八面體片的Mg等結構導致其結構層有一定數量但不確定的負電荷,故在層間域中需要填充水化陽離子以平衡此額外的負電荷,位於該層間域中的陽離子普遍具有可交換性。此外,可理論預測的可交換位置還有TOT結構片(2:1層狀...
互惠是指各方在交換過程中一系列被大家所認可的準則,即一方為另一方提供幫助或給予某種資源時,後者有義務回報給予自己幫助的人。基本簡介 在社會心理學中,社會交換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個解釋人與人之間關係質量變化和發展的重要理論,而人與人在交換過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則(norm of reciprocity)是社會...
(2)互動主體之間必須發生某種形式的接觸 (3)參與互動的各方有意識地考慮到行動“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主要理論 社會互動沒有一個統一的互動理論。在歐洲,德國的齊美爾被認為是歐洲第一位互動理論家。他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應是與互動內容相對應的互動形式,並對社交、統治與服從、衝突與凝聚等具體互動形式做...
如果兩個熱力學系統中的每一個都與第三個熱力學系統處於熱平衡(溫度相同),則它們彼此也必定處於熱平衡。這一結論稱做“熱力學第零定律”。熱力學第零定律(英語:Zeroth Law of Thermodynamics),又稱熱平衡定律,是熱力學的四條基本定律之一,是一個關於互相接觸的物體在熱平衡時的描述,以及為溫度提供理論基礎...
2.2 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2.2.1 社會交換理論 2.2.2 社會需要理論 2.2.3 社會實在理論 2.2.4 互動理論 2.3 人際關係的發展階段 2.3.1 覺察相識 2.3.2 表面接觸 2.3.3 親密互惠 2.3.4 穩固相容 2.4 衡量人際關係深淺的標誌 2.5 人際關係建立的條件 2.6 人際關係的...
1935年,湯川秀樹(YukawaHideki 1907~1981)提出,核子間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一種沒有質量的介子實現的。1947年,π介子被發現,其性質恰好符合湯川的理論預言。介子交換理論認為,單個π介子交換產生核子間的長程吸引作用(≥3×10cm),雙π介子交換產生飽和中程吸引作用[(1~3)×10cm],而ρ、ω分子交換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