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故事(字典解釋)

探險故事(字典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字典解釋

探險故事

tàn xiǎn gù shì

[venture into the unknown;explore] 到沒有人去過或環境惡劣的地方去考察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探險故事
  • 外文名:Adventure story
  • 內容:險象環生的故事
  • 意義:磨練勇敢堅毅的品質
  • 形式:紙質圖書,音像製品
魏格納的故事
魏格納於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柏林,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童年時就喜愛讀探險家的故事,英國著名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成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入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為了找到更多的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前進,終於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出身於旅行世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他倆於13世紀60年代因經商到了中國。1271年,兩人再度出訪,並帶年輕的馬可一起前往。他們到了中國,進宮覲見蒙古族統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他們在中國逗留了24年,經商發了大財。馬可·波羅贏得了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受派遣遠行中國各地,併到過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東南亞等地。
附:馬可·波羅的故事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一集):魔幣被竊
故事發生在七百多年前,義大利航海家馬可·波羅即將卸任回國,中國古城香都國王忽必烈汗召見宰相福林,命他去寶庫取一枚魔力金幣,準備贈予馬可,不料早有叛意的福林竊走了那枚金幣,逃之夭夭。忽必烈汗遂將胸前的另一枚金幣一掰為二,將半枚交給馬可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二集):家族秘密
若干年後的一個夜晚,爺爺發現東方出現了一顆耀眼的新星,便決意將家族的秘密告訴年輕的馬可,交給他珍藏的半枚金幣,囑咐他準備遠航去中國香都,探索那半枚魔力金幣的奧秘。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三集):叛臣逼婚
福林篡奪了香都的王位,狂喜不已。他濫施淫威,逼迫荷花公主與他成婚,這樣他才能成為合法的君王。然而公主堅貞不屈。她仰望星空,盼望救星的到來。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四集):海上風暴
福林惱羞成怒將荷花公主關進了塔樓。又藉助火神的威力在海上掀起了狂風巨浪,把馬可的帆船沉入海底。海鷗瑞傑憤怒呵斥:“你以大欺小算什麼本事!”
馬可·波羅歷險記(第五集):身陷海盜
爺爺的囑咐喚醒了馬可,他頑強地與海浪搏鬥,被一艘大船救起。不料這是一艘被海盜侵占的戰艦,馬可在船上淪為苦力,而海盜船長垂涎的卻是馬可脖子上掛著的半枚金幣。
麥哲倫的故事
死亡剝奪了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
哥倫布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於1451年出生在義大利的熱那亞港,14歲時就到海上生活。他通過對地圖和書本的學習和研究後確信,向西橫越大西洋航行能到達亞洲。
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 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海軍上校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日抵達南極。
南森的探險故事
弗里德持喬夫·南森是挪威的一位北極探險家、動物學家和政治家。他由於1888年跋涉格陵蘭冰蓋和1893-1896年乘“弗雷姆”號橫跨北冰洋的航行而在科學界出名。南森還因為從西伯利亞、中國和世界其它地區遣返50萬名戰俘的工作和直接援救俄國遭受飢餓的人民(1921-1923)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金(1921-1922)。 南森是一位律師的兒子。他於1861年10月10日出生在挪威奧斯陸(克里斯蒂安尼亞)附近的一個富有家庭里。1880年南森進入克里斯蒂安尼亞大學攻讀動物學。1882年,他乘船到格棱蘭水域去作調查研究。這次海上調查激起了他對研究北冰洋的強烈愛好。返回挪威之後,他成為卑爾根博物館負責動物學採集的管理人員。1888年他從克里斯蒂安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887年,南森提出用雪橇進行橫跨格棱蘭冰蓋的考察規劃。但是挪威政府拒絕提供資金。後來他從一個丹麥人那裡獲得了財政支援,於是便開始執行他的計畫。1888年5月,南森在5個同伴的伴隨下離開挪威。由於凍的狀況考察組在靠岸之後退到了相當大的困難。8月16日他們開始由東向西艱苦地行進。10月上旬,南森到達格棱蘭西海岸上的戈德撤泊村。但是因為最後的一班輪船已經啟航,所以他們不得不在那裡過冬。而那個冬天卻給了南森研究愛斯基摩人的一個機會。最後他寫成一本名叫《愛斯基摩生活》的書並於1891年出版。 格棱蘭考察成功之後,使南森為他下一次探險--利用浮冰群漂浮橫跨北冰洋所進行的籌款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大為減少。南森利用那些大部分是私人捐助的資金建造了一艘船。並給該船取名為“弗雷姆”。這艘船的最大特色是其外殼呈圓形。這樣可以使船易於擠進大冰群並拱在其上面。1893年6月24日,南森帶著12個同伴啟程向北冰洋進發。9月22日,“弗雷姆”號到達切柳斯金角東北方向的北緯78°50′,東經133°31′的冰區。在漂浮過程中,南森通過計算發現這條路不能使該船跨過北極。因此,在1895年春天南森帶著一個同伴離船乘雪橇向北極前進。冰況使行進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所以他們於4月8日返回到離那裡1126.5公里遠的弗朗茲-約瑟夫-蘭德。根據記錄,他們曾到達過北緯86°14′的地方。在南森回到挪威8天之後,“弗雷姆”號也返回挪威。南森回到挪威以後,在克里斯蒂安尼亞大學任動物學教授。但是,他的興趣卻轉向物理海洋學。後來,在1908年他轉為海洋學教授。從1896年至1917年,南森致力於科學研究。他參與了國際海洋考察理事會的創建工作,並參加了“麥可·薩斯”號到挪威海的調查(1900)、“弗里德持喬夫”號穿過北大西洋中部的調查(1910)、“維斯列莫伊”號到斯匹次卑爾根海區的調查(1912)和“阿爾馬烏爾·漢森”號到亞速爾群島及B.赫蘭德-漢森區的調查(1914)。在1893年(此處原文為1939年,顯然有誤。據分析可能是1893年。--譯註),南森還曾通過巴倫支海和喀拉海到達葉尼塞河,後來經西伯利亞返回。上述這些調查研究的成果,最後出版了許多文獻。其中很多出版物上都有南森親自作的圖解說明。另外,南森還在海洋學儀器的設計,風生洋流的解釋和北方水域水層形成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