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賾索隱:中國音樂形態學新論》是作者對自己二十多年來的主攻領域——中國音樂形態學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與整合。全書主要論述了中西音樂形態共性基礎原理問題,中國音樂形態個性理論闡釋問題,並對音樂形態學、音樂文化學、音樂心理學乃至音樂創作領域進行了實例分析。
基本介紹
- 書名:探賾索隱:中國音樂形態學新論
-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 頁數:472頁
- 開本:32
- 定價:30.00
- 作者:蒲亨建
-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524786, 7807524782
- 品牌:四川巴蜀書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探賾索隱:中國音樂形態學新論》由巴蜀書社出版。
作者簡介
蒲亨建,男,漢族,1956年生於重慶,文學碩士。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碩士導師組組長,音樂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樂律學、音樂史論。發表論文八十餘篇,其中三十篇發表在《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研究》、《音樂藝術》等音樂核心期刊上。論著多有新說,在學術界反響甚大。在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中,1998年論文引用率(八次)在當年藝術學科排名第四。
圖書目錄
自序
音樂形態的最初萌動——有關音樂起源的新說(代前言)
第一編 音樂形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概說
第一章 音體系基本原理探索
一 原理與套用
二 樂學與律學層次關係論
三 樂律學的數理特徵及其功能、價值認證
四 音感層次
第二章 律制諧和觀念與生成原理
一 十二平均律自然說
二 平均律之諧和觀及定律法求證
三 五度相生原理的內在過程與結構本質
附:“任意律”新解
第三章 定量標記法
一 音分標記法的非普適性
二 音體系定量標記法新解與釋疑
三 音體系定量標記法的設計原則
四 關於定量標記法的進一步討論
第四章 基礎理論中的相關問題
一 樂理中的音程概念與認識方法
二 通行本《樂理》的問題
三 樂理研究如何創新
第二編 中國音樂形態學的基礎理論
概說
第一章 音列結構及其性能
一 宮調情感說辨義
二 論音列色彩
三 場音列——樂種風格判定的形態學標誌之一
第二章 關於同均三宮理論
一 傳統七聲音階三分說證偽
二 關於同均三宮的兩個問題
三 中國傳統七聲音階說否證
四 關於“同均三宮”問題的進一步對話
附:關於《中國傳統音樂180調譜例集》
五 “同均三宮”論證的新角度
六 “同均三宮”假說的學科能量
七 評《“同均三宮”研究綜述》
第三章 音主、音階觀念及其他
一 我對音主觀念的思考線索
二 “宮音音主說”的樂律學悖論
附:五度鏈結構邏輯及其音級性質的理論模型分析
三 五度相生“均”、“調”關係論——“音主”新解
附:宮角大三度思辨
四 音級概念與音結構邏輯的內在聯繫
五 《靼紅》譯譜正誤的形態學研究
六 曾侯乙編鐘律制歸屬問題研究中的邏輯思維問題
七 音腔之疑
八 Fa、Si在音階結構邏輯中的本質判斷
本編第二、第三章總結
第三編 中國音樂形態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
概說
第一章 相關理論的思考
一 樂理應該教什麼
二 對我國音樂文化學研究現狀的初步思考
三 穿越概念糾葛,直面事物本質——讀《澄清對當代國際學術理念的某些誤解》之後
四 音樂人類學本事初論
五 主觀思考中的客觀真實——田野考察工作中的另一種觀察與描述方法
附:音樂的刺激與感知——與西方複音思維、中國單音思維相關的物理、心理基本關係問題
第二章 實例分析與闡釋
一 傳統、現代的完美結合與邏輯延伸——現代京劇唱段“亂雲飛”的藝術、歷史價值再認識
二 “通用腔”——高腔腔系特徵與風格論
附:簡化川劇高腔曲牌方法之思考
三 武當山道教韻腔特異風格的形態學研究
四 十二平均律在中國的實踐特色——以琵琶類樂器為例
五 一種新的定量、定性音調圖示描述、分析方法——兼及《義勇軍進行曲》音調序列的數理邏輯
六 聶耳歌曲創作成功之道初探
七 我國民族音樂形態特徵的重要支點
八 詞曲形義同構關係論
餘論:真理與常識——我的學術研究基礎方法論
從偶然到必然的歷史進程——音樂民族特色之成因斷想(代全書結語)
附錄 關於“同均三宮”的論證問題
後記
音樂形態的最初萌動——有關音樂起源的新說(代前言)
第一編 音樂形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概說
第一章 音體系基本原理探索
一 原理與套用
二 樂學與律學層次關係論
三 樂律學的數理特徵及其功能、價值認證
四 音感層次
第二章 律制諧和觀念與生成原理
一 十二平均律自然說
二 平均律之諧和觀及定律法求證
三 五度相生原理的內在過程與結構本質
附:“任意律”新解
第三章 定量標記法
一 音分標記法的非普適性
二 音體系定量標記法新解與釋疑
三 音體系定量標記法的設計原則
四 關於定量標記法的進一步討論
第四章 基礎理論中的相關問題
一 樂理中的音程概念與認識方法
二 通行本《樂理》的問題
三 樂理研究如何創新
第二編 中國音樂形態學的基礎理論
概說
第一章 音列結構及其性能
一 宮調情感說辨義
二 論音列色彩
三 場音列——樂種風格判定的形態學標誌之一
第二章 關於同均三宮理論
一 傳統七聲音階三分說證偽
二 關於同均三宮的兩個問題
三 中國傳統七聲音階說否證
四 關於“同均三宮”問題的進一步對話
附:關於《中國傳統音樂180調譜例集》
五 “同均三宮”論證的新角度
六 “同均三宮”假說的學科能量
七 評《“同均三宮”研究綜述》
第三章 音主、音階觀念及其他
一 我對音主觀念的思考線索
二 “宮音音主說”的樂律學悖論
附:五度鏈結構邏輯及其音級性質的理論模型分析
三 五度相生“均”、“調”關係論——“音主”新解
附:宮角大三度思辨
四 音級概念與音結構邏輯的內在聯繫
五 《靼紅》譯譜正誤的形態學研究
六 曾侯乙編鐘律制歸屬問題研究中的邏輯思維問題
七 音腔之疑
八 Fa、Si在音階結構邏輯中的本質判斷
本編第二、第三章總結
第三編 中國音樂形態學的相關理論與實踐
概說
第一章 相關理論的思考
一 樂理應該教什麼
二 對我國音樂文化學研究現狀的初步思考
三 穿越概念糾葛,直面事物本質——讀《澄清對當代國際學術理念的某些誤解》之後
四 音樂人類學本事初論
五 主觀思考中的客觀真實——田野考察工作中的另一種觀察與描述方法
附:音樂的刺激與感知——與西方複音思維、中國單音思維相關的物理、心理基本關係問題
第二章 實例分析與闡釋
一 傳統、現代的完美結合與邏輯延伸——現代京劇唱段“亂雲飛”的藝術、歷史價值再認識
二 “通用腔”——高腔腔系特徵與風格論
附:簡化川劇高腔曲牌方法之思考
三 武當山道教韻腔特異風格的形態學研究
四 十二平均律在中國的實踐特色——以琵琶類樂器為例
五 一種新的定量、定性音調圖示描述、分析方法——兼及《義勇軍進行曲》音調序列的數理邏輯
六 聶耳歌曲創作成功之道初探
七 我國民族音樂形態特徵的重要支點
八 詞曲形義同構關係論
餘論:真理與常識——我的學術研究基礎方法論
從偶然到必然的歷史進程——音樂民族特色之成因斷想(代全書結語)
附錄 關於“同均三宮”的論證問題
後記
文摘
插圖:
1.功能的實用性或他義性
諸說均具有實用性或他義性特徵。勞動說的實用性功能自不待言,巫術說的求神拜佛、超度亡靈,性愛說的求偶示愛,語言說的語義表達,遊戲說的嬉戲玩耍內容等等,均具有並非以藝術表現、創造為目的的實用性或他義性特徵。其中可能產生的某些“音響”形式,不過是附屬於這些實用性內容的表現形式。我們先不說這些音響形式是否具有“音樂”的某些屬性,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們在從事這些活動中,由於其活動的目的、內容、功能所囿,不用說主動創造,就是對音樂藝術萌芽的意識或感知都很難。.在汗如雨下的繁重體力勞作的吶喊吼叫聲中,在忐忑不安、揣摩異性心理的性愛傳遞聲中,在心有所念、祈神拜佛的喃喃吟誦或痛悼親人魂歸天國的悲泣號啕聲中,在家長里短的訴說或嬉笑怒罵聲中,在沉溺、專注於特定遊戲內容、形式的嬉戲喧鬧聲中,誰能不受這些非藝術性功用的支配,而在心理上游離其特定表現內容的“引力場”,猝然間跳躍到一個全新的天地——音樂美的頓悟中呢?
一個可能的看法是:也許當事者並未意識到自己就是音樂的締造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創造物本身可謂之音樂的理解與認識。
這就涉及下面的關鍵問題——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問題。
1.功能的實用性或他義性
諸說均具有實用性或他義性特徵。勞動說的實用性功能自不待言,巫術說的求神拜佛、超度亡靈,性愛說的求偶示愛,語言說的語義表達,遊戲說的嬉戲玩耍內容等等,均具有並非以藝術表現、創造為目的的實用性或他義性特徵。其中可能產生的某些“音響”形式,不過是附屬於這些實用性內容的表現形式。我們先不說這些音響形式是否具有“音樂”的某些屬性,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們在從事這些活動中,由於其活動的目的、內容、功能所囿,不用說主動創造,就是對音樂藝術萌芽的意識或感知都很難。.在汗如雨下的繁重體力勞作的吶喊吼叫聲中,在忐忑不安、揣摩異性心理的性愛傳遞聲中,在心有所念、祈神拜佛的喃喃吟誦或痛悼親人魂歸天國的悲泣號啕聲中,在家長里短的訴說或嬉笑怒罵聲中,在沉溺、專注於特定遊戲內容、形式的嬉戲喧鬧聲中,誰能不受這些非藝術性功用的支配,而在心理上游離其特定表現內容的“引力場”,猝然間跳躍到一個全新的天地——音樂美的頓悟中呢?
一個可能的看法是:也許當事者並未意識到自己就是音樂的締造者,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創造物本身可謂之音樂的理解與認識。
這就涉及下面的關鍵問題——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問題。
後記
今年年初,在星海音樂學院作講座後,黎敏老師將我發表的大部分論文下載列印成冊送給我(儼然一本書的模樣),並就其中一些樂律學問題向我請教。我一直以為,這些抽象、枯燥的東西,恐怕只能在學界小圈子內遊動,或留作孤芳自賞,不想竟有年輕後生感興趣;從她所提問題來看,想必她不僅看進去了,還花了不少工夫研讀。有些問題,當時還讓我頗費思量,這讓我既驚訝又欣喜。
屈指算來,這樣的驚喜有過不多的幾次。1999年楊善武先生髮表《關於同均三宮的論證問題》(載《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工期)一文,對學術界同均三宮研究的階段性進程作了翔實而有相當深度的論述。原以為我只是孤軍奮戰,卻未想有學者亦在長期潛心鑽研,心犀相通,令我大喜過望,引為知己;在此前後,我亦與黃翔鵬、趙宋光、童忠良先生就此題有過當面求詢、信件往來或文章對話,多有感悟收穫;童先生對後學不同觀點的寬容大度,更令我感懷。趁1994年福州傳統音樂年會間隙,我就“商音音主”觀向他求詢時,他那句“沖,大膽沖”的話語至今仍迴繞在耳際。
陳應時先生在樂律學相關領域研究中特有的專深見地,亦給我不少學術滋養與啟迪。
屈指算來,這樣的驚喜有過不多的幾次。1999年楊善武先生髮表《關於同均三宮的論證問題》(載《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工期)一文,對學術界同均三宮研究的階段性進程作了翔實而有相當深度的論述。原以為我只是孤軍奮戰,卻未想有學者亦在長期潛心鑽研,心犀相通,令我大喜過望,引為知己;在此前後,我亦與黃翔鵬、趙宋光、童忠良先生就此題有過當面求詢、信件往來或文章對話,多有感悟收穫;童先生對後學不同觀點的寬容大度,更令我感懷。趁1994年福州傳統音樂年會間隙,我就“商音音主”觀向他求詢時,他那句“沖,大膽沖”的話語至今仍迴繞在耳際。
陳應時先生在樂律學相關領域研究中特有的專深見地,亦給我不少學術滋養與啟迪。
序言
這本著作是對我二十餘年來的主攻領域——中國音樂形態學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與整合。從音樂形態學研究的立體結構來看,我將其分為深層、中層、表層三個層面。在深層結構上,必然涉及中西音樂形態學的基本原理問題。也就是說,它的表述對象不可能只針對中國音樂,而必須面對中西音樂形態的某些共性基礎理論問題。在我看來,中西音樂形態的共性基礎應是音樂形態學研究的出發點,從共性基礎出發延及個性特徵的研究思路,對於構建中國音樂自身的理論體系來說,也是更為合理的構想;至中層結構,論述重心則逐漸聚焦於中國音樂形態的特殊理論問題,在揭示中國音樂形態學特殊規律的同時,仍可或隱或顯地看到深層結構規律的內在牽製作用;延至表層結構,主要以實例為據,對音樂形態的分析描述凸現出具象化特徵。
基礎理論層面的闡釋,具有較為抽象的特徵。特別是對於形態學研究來說,藉助圖示語言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顯示出高度的邏輯性,並具有簡潔、清晰與概括性。圖示語言的運用,或者說具有我自己描述特色的多種圖示語言的運用,是貫穿全書的特點之一。
基礎理論層面的闡釋,具有較為抽象的特徵。特別是對於形態學研究來說,藉助圖示語言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顯示出高度的邏輯性,並具有簡潔、清晰與概括性。圖示語言的運用,或者說具有我自己描述特色的多種圖示語言的運用,是貫穿全書的特點之一。